華中農大張啟發院士做客「千問計劃」 與新生「漫談人生路」

2020-12-11 澎湃新聞

華中農大張啟發院士做客「千問計劃」 與新生「漫談人生路」

2020-12-08 22: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張啟發院士與同學們一起「漫談人生路」(邵子衿 攝)

「張老師,如何規劃個人未來的研究方向?」12月4日晚,提問的聲音從第一綜合樓114中傳出來,室內暖意融融、交流熱烈,中國科學院院士、華中農業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張啟發教授做客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千問計劃」第20期交流活動,與30餘名新生同學一起「漫談人生路」。

張啟發回顧了他在美國求學的時光,並講述了他4年5個月15天的時間裡換了三種身份:18個月的訪問學者,21個月的博士和13個月的博士後。時間雖然短暫,但是他收穫頗豐,也為日後開展科學研究奠定了紮實的學術基礎。他告訴同學們,沒有哪一樣成功是天上掉下來的,都是靠努力奮鬥得來的。

張啟發談到,他1997年寫給博士生一封信最近在網絡上廣為流傳,也因對博士生的嚴格要求曾招來了一些不同的聲音,對此,他認為,「青春年華是最寶貴的,浪費太可惜了。這牽扯到價值觀的問題,我們今天就要來探討人生的核心價值觀——追求建樹。」在這樣的精神追求下,會有強烈想要去探索未知領域的渴望。「這個建樹,不是別人強迫,而是自己主動追求,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張啟發說。

談到選擇科研方向的時候,張啟發說,「我30歲以前都還沒有開始做水稻的研究,我也沒想到會成為農業科學家。」他告訴同學們,每一種選擇都存在不確定性與困難,無論選擇哪條路,都要在現實中不斷調整自我,主動適應環境,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到最好,做最好的自己。

他勉勵同學要學以致用,以做世界一流水平的博士研究為目標規劃自己的大學生活。他談到,生命科學技術學院設立線性化人才培養機制,探索本碩博貫通8年的培養方式就是為了讓同學們進入科學研究與成長發展的快車道,在博士畢業以後能夠產出世界一流的研究成果。

張啟發寄語同學們要「強壯『志』商,激勵『勤』商」,為攀登生命科學高峰而奮鬥。他強調,大學生是「攀登」生命科學的高峰的主力軍,而非只是「為攀登做準備」的後備力量,要儘早進入科研狀態,從思想到行動都要為了科研工作做好充分準備。他介紹了自己的學習方法,就是多讀書和自學。讀書要一本書一本書地讀,《毛澤東選集》《三國演義》他都讀了很多遍,馬克思的原著、英文原版的小說他也讀了很多,現在依然保持讀書的習慣。對於科研有幫助的課程如統計學、植物生理學、數量遺傳學他大部分都是自學的,有些需要精讀的書他甚至讀了很多個版本。

張啟發期望同學們不僅要有做出世界一流科學研究的志向和追求建樹的遠大理想,還要勤思好學,提高學習和科研效率,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付諸於科研。他指出,「進入科研的狀態就是朝思暮想,就是每天都沉浸在科學研究的問題中」。他提到當年自己做科學研究時,像破案一樣,憑藉著實驗中的蛛絲馬跡不斷地討論、實驗,再討論、再實驗,有時甚至徹夜不眠地思考科學問題,這才是做真學問。

在提問環節中,同學們紛紛向張啟發老師提出了自己的疑問。「提出問題重要還是解決問題重要?」張啟發認為:「提出好的科學問題和解決科學問題都很重要。有的科學問題需要長達數十年的科學研究才能回答,有的甚至回答不了。研究就要選擇前無古人的問題,通過科學的方法來回答問題,這就是科學研究。」對於如何平衡科研和愛好,張啟發建議:「花有限的時間去做有價值的事,不要浪費時間,同學們要多讀書,長期積累才能融會貫通。」

交流會結束後,參加活動的王宇晴同學感慨頗多:「正如張老師說的,投身於科研要分清主次矛盾,什麼是重要的事情,什麼是不重要的事情,一定要提高自己的時間利用率。不要為自己留退路,一直努力向前,做最好的自己,這是我收穫最大的地方。」

文 | 劉莉 牛彥淞 王露陽

編排 | 劉濤

校對 | 匡敏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華中農大張啟發院士做客「千問計劃」 與新生「漫談人生路」》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童秉綱院士漫談研究生教育與人生感悟
    9月20日下午,中科院研究生院第四期「院士大講堂」落下帷幕,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物理科學學院童秉綱教授以「漫談研究生教育與人生感悟」為題作主題報告。童秉綱院士從研究生的學位要求和綜合素質培養、科研實踐舉例以及人生感悟等幾個方面闡述了科學研究工作者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強調由「知識傳授型」向「獨立研究型」轉變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並對邁入科學殿堂的新生提出了殷切希望。
  • 華中農業大學著力加強師德建設
    華中農業大學著力加強師德建設 2012-06-06 來源:華中農業大學   近年來,華中農業大學不斷完善師德建設長效機制,不斷加強制度建設,注重典型宣傳,引導廣大教師重視教育教學科研工作,弘揚高尚師德,不斷提高師德建設水平。
  • 《袁亞湘院士:數學漫談》科普報告
    在此全民抗疫、共克時艱的特殊時期,中國工業與應用數學學會將通過網絡直播的方式,邀請多位數學界知名院士專家進行科普講學,為大家帶來數學有關的學術盛宴
  • 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院士做客山大講壇:胸懷祖國、放眼世界!
    4月8日下午,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副校長、山東大學光學1980級校友薛其坤做客山東大學首期育賢校友講壇,作了主題為「胸懷祖國、放眼世界,誓做新時代的開拓者」特別讓我感到自豪的是這是第一期的第一講,希望我的講座不那麼讓你們失望,給學弟、學妹們一點啟發,讓你們在以後的人生中走得更順利一點,我也借這個機會感謝母校對我的培養,沒有母校的培養我也不會走到今天,感謝母校。」
  • 華中農業大學上好入學教育第一課
    華中農業大學上好入學教育第一課 2019-09-18 來源:華中農業大學   華中農業大學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實「三全育人」綜合改革工作要求,準確把握學生特點,創新教育方式方法
  • 張啟發院士給自己博士生寫的一封信:博士生每天工作12小時只是一個...
    圖片來源:張啟發院士,華中農業大學教授 攝影劉濤 來源:華中農業大學、百度百科 (本文首發於2015年)最近我拜讀了各位送交的年度工作計劃,仔細推敲後,仍感到有三個方面的問題十分嚴重: 第一,對課題理解不夠,有的根本談不上理解,做了不止一年,尚未進入角色。
  •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Anderson院士做客翱翔名家講堂
    西工大新聞網11月26日電(通訊員 高峻)11月25日下午14點,澳大利亞科學院院士、國立大學Brian D. O.Anderson教授做客我校翱翔名家講堂,在長安校區教西D100為同學們進行了《Localization of UAVs in GPS-denied environment》主題報告。與Anderson院士一起到場的還有澳大利亞伊莉莎白二世榮譽研究員、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工學院副院長、自動化學院人才特區特聘人才於長斌教授,他同時為同學們帶來了《澳國立/西工大工學學士「2+2」聯合培養項目》的宣講。
  • 白春禮院士向國科大新生發問,「國有疑難可問誰?」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9月13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孫慶玲)「國有疑難可問誰?」今天,中國科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大學(以下簡稱「國科大」)名譽校長白春禮院士在國科大2020級新生開學典禮上發問。現場新生的大聲回答也讓已安靜了約8個月的國科大雁棲湖校區沸騰了起來,「強國一代有我在!」
  • 華中農大校長勉勵研究生開啟科研人生
    9月11日上午,華中農業大學2020級研究生新生開學典禮在華農東運動場舉行。4100餘名研究生新生薈聚獅山,開啟科研新徵程。校長李召虎在開學典禮上講話。「一個基因可以改變世界,學習這個功能基因可以改變人生。」
  • 張杰院士做客科大論壇暢談「交大之道」
    4月28日下午,中國科學院院士、德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校長張杰應邀做客中國科大論壇,作了題為「上海交大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報告。報告會由中國科技大學侯建國主持,在校的校領導出席了報告會。在報告中,張杰分別從上海交大的歷史和現狀、一流大學的基礎和通向一流之路等幾個方面,闡述了「交大之道」。
  • 北大4位新生代表什麼來頭?院士親自祝賀,看完以後網友服氣了
    北大4位新生代表什麼來頭?院士親自祝賀,看完以後網友服氣了!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我國最頂尖的兩所高校,令無數學子魂牽夢繞。這4位新生分別是華中師範大學第一附屬中學詹驍恆、湖北省潛江中學郝文琴、湖北省武昌實驗中高進一與華中師範大學第一附屬中學劉彥君。
  • 問:大學四年如何度過?華中師範大學黨委書記這樣回答!
    『我來華師做什麼,如何度過大學四年,書寫自己最美好的桂子山人生華章?』這門每位大學新生的『人生之問』,也是我作為大家的老學長今天同大家談心的話題。10月18日晚,華中師範大學黨委書記趙凌雲面向2020級全體新生,採取線下講授、線上直播相結合的方式,在佑銘體育館開講第一堂思想政治理論課,累計吸引近萬人點擊觀看。
  • 李蓬院士、林聖彩教授做客科學家講壇
    哈工大報訊(楊明欣/文 商豔凱 楊明欣/圖)7月16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李蓬院士、廈門大學長江學者林聖彩教授做客科學家講壇,分別通過學術報告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應用。會後,校長周玉會見李蓬院士和林聖彩教授,並為他們頒發科學家講壇主講嘉賓聘牌。
  • 一院士給博士生的一封信:每天工作12小時,這僅是一個下限
    院士,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寫一點專題讀書報告,其實是一個領域內進入角色的好方法。其實,各人的路在各人自己腳下,各人的命運在各人自己手裡。成敗興衰,全在各人,請各自勉。,1953年12月出生於湖北公安,華中農業大學教授 ,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 2020華中科技大學畢業典禮校長—「不懼風雨路 邁步新徵程」祝福
    不懼風雨路 邁步新徵程——在2020年畢業典禮上的講話中國工程院院士、校長李元元2020年6月21日各位老師、各位校友、各位家長疫情中,我們學校有的醫護人員、老師、同學、校友不幸感染新冠肺炎,在此我們謹向他們表示深切的問候;還有德高望重的段正澄院士等教職工不幸去世,在此我們謹表達深深的哀思並向他們的家人表示誠摯的慰問!
  • 89歲院士、東北農業大學蔣亦元教授寄語大一新生
    生活報9月1日訊 8月30日,東北農業大學官微發布了中國工程院院士、89歲高齡的蔣亦元教授對2017級新生的579字寄語,蔣院士向大學新生們傳授了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經驗,希望大家在校期間著重培養「四種能力」,度過充實的四年。
  • 鄭健龍院士做客湖南大學「嶽麓講壇」—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鄭健龍教授做客湖南大學「嶽麓講壇」,與臺下的學弟學妹分享了求學與成才之路的經驗和感悟。
  • 袁鈞瑛院士做客水木清華生命科學講座系列
    袁鈞瑛院士做客水木清華生命科學講座系列揭開細胞死亡的秘密  清華新聞網4月9日電 4月2日,生命科學聯合中心承辦的第26期「水木清華生命科學講座系列」在清華大學醫學科學樓舉行。袁鈞瑛教授做學術報告。  人物簡介:  袁鈞瑛博士,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終生教授,美國藝術及科學學院院士。上海復旦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藥物研究所,中國醫學科學院,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 和西安第四軍醫大學名譽教授,中國科學院外藉顧問,美中生物醫學專家協會理事。
  • 華中科技大學校長李元元在2019本科新生開學典禮上講話全文!
    9月3日上午,在華中科技大學2019級本科生開學典禮上,校長李元元院士叮囑來自全國各地的7154名本科新同學,作為中華民族的「夢之隊」、華中大的「夢之隊」,要把握建功立業的人生際遇,承擔「天降大任於斯人」的時代使命,既仰望天空、志存高遠,又腳踏實地、奮力作為,不負韶華,追求卓越!
  • 新生報到|「你好,華中大!我是2020級研究生新生!」
    今天華中科技大學迎來了2020級研究生新生走出站臺登上人山人海的地鐵懷揣著激動與喜悅的心情來到漸漸變得熱鬧的森林大學你們將在這裡開始嶄新的人生徵程現場怎麼樣小科馬上帶你直擊在南一門迎新點和研究生新生宿舍 校黨委書記邵新宇、校長李元元、 副校長梁茜 與 新生親切交流 叮囑他們儘快適應新環境 在學業上更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