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8 22: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張啟發院士與同學們一起「漫談人生路」(邵子衿 攝)
「張老師,如何規劃個人未來的研究方向?」12月4日晚,提問的聲音從第一綜合樓114中傳出來,室內暖意融融、交流熱烈,中國科學院院士、華中農業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張啟發教授做客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千問計劃」第20期交流活動,與30餘名新生同學一起「漫談人生路」。
張啟發回顧了他在美國求學的時光,並講述了他4年5個月15天的時間裡換了三種身份:18個月的訪問學者,21個月的博士和13個月的博士後。時間雖然短暫,但是他收穫頗豐,也為日後開展科學研究奠定了紮實的學術基礎。他告訴同學們,沒有哪一樣成功是天上掉下來的,都是靠努力奮鬥得來的。
張啟發談到,他1997年寫給博士生一封信最近在網絡上廣為流傳,也因對博士生的嚴格要求曾招來了一些不同的聲音,對此,他認為,「青春年華是最寶貴的,浪費太可惜了。這牽扯到價值觀的問題,我們今天就要來探討人生的核心價值觀——追求建樹。」在這樣的精神追求下,會有強烈想要去探索未知領域的渴望。「這個建樹,不是別人強迫,而是自己主動追求,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張啟發說。
談到選擇科研方向的時候,張啟發說,「我30歲以前都還沒有開始做水稻的研究,我也沒想到會成為農業科學家。」他告訴同學們,每一種選擇都存在不確定性與困難,無論選擇哪條路,都要在現實中不斷調整自我,主動適應環境,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到最好,做最好的自己。
他勉勵同學要學以致用,以做世界一流水平的博士研究為目標規劃自己的大學生活。他談到,生命科學技術學院設立線性化人才培養機制,探索本碩博貫通8年的培養方式就是為了讓同學們進入科學研究與成長發展的快車道,在博士畢業以後能夠產出世界一流的研究成果。
張啟發寄語同學們要「強壯『志』商,激勵『勤』商」,為攀登生命科學高峰而奮鬥。他強調,大學生是「攀登」生命科學的高峰的主力軍,而非只是「為攀登做準備」的後備力量,要儘早進入科研狀態,從思想到行動都要為了科研工作做好充分準備。他介紹了自己的學習方法,就是多讀書和自學。讀書要一本書一本書地讀,《毛澤東選集》《三國演義》他都讀了很多遍,馬克思的原著、英文原版的小說他也讀了很多,現在依然保持讀書的習慣。對於科研有幫助的課程如統計學、植物生理學、數量遺傳學他大部分都是自學的,有些需要精讀的書他甚至讀了很多個版本。
張啟發期望同學們不僅要有做出世界一流科學研究的志向和追求建樹的遠大理想,還要勤思好學,提高學習和科研效率,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付諸於科研。他指出,「進入科研的狀態就是朝思暮想,就是每天都沉浸在科學研究的問題中」。他提到當年自己做科學研究時,像破案一樣,憑藉著實驗中的蛛絲馬跡不斷地討論、實驗,再討論、再實驗,有時甚至徹夜不眠地思考科學問題,這才是做真學問。
在提問環節中,同學們紛紛向張啟發老師提出了自己的疑問。「提出問題重要還是解決問題重要?」張啟發認為:「提出好的科學問題和解決科學問題都很重要。有的科學問題需要長達數十年的科學研究才能回答,有的甚至回答不了。研究就要選擇前無古人的問題,通過科學的方法來回答問題,這就是科學研究。」對於如何平衡科研和愛好,張啟發建議:「花有限的時間去做有價值的事,不要浪費時間,同學們要多讀書,長期積累才能融會貫通。」
交流會結束後,參加活動的王宇晴同學感慨頗多:「正如張老師說的,投身於科研要分清主次矛盾,什麼是重要的事情,什麼是不重要的事情,一定要提高自己的時間利用率。不要為自己留退路,一直努力向前,做最好的自己,這是我收穫最大的地方。」
文 | 劉莉 牛彥淞 王露陽
編排 | 劉濤
校對 | 匡敏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華中農大張啟發院士做客「千問計劃」 與新生「漫談人生路」》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