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從國務院扶貧辦獲悉,截至6月30日,貧困人口「三保障」和飲水安全問題基本解決,易地扶貧搬遷基本完成,外出務工貧困勞動力數量整體超過去年。一件件問題的解決、一項項短板的補齊、一個個目標的達成……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全國人民接續奮鬥、矢志不渝,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中國奇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決勝的歷史時刻即將到來,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期盼即將變成現實,越是接近勝利,越要高度警惕、慎終如始、全力以赴。
必須堅持目標不變、靶心不散。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貧困人口從2012年底的9899萬人減少到2019年底的551萬人,連續7年每年減貧1000萬人以上,貧困發生率由10.2%降至0.6%,區域性整體貧困基本得到解決,這麼多人擺脫貧困、過上幸福安康的生活,關鍵在於中國共產黨,關鍵在於鎖定目標、不懈努力。行百裡者半九十,離徹底撕掉千百年來絕對貧困的標籤,只差「最後一公裡」,既要咬定目標跑得快,也要緊盯靶心跑得穩。因此,必須保持定力耐力,咬住目標扭住不放,一以貫之、一抓到底,慎終如始、善作善成,聚焦「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保持「趕考」的心態、奔跑的狀態,克服盲目樂觀、浮躁情緒,集中優勢兵力打好最後殲滅戰,全面完成脫貧攻堅任務,確保全面小康「一戶不落、一個不少」。
必須堅持標準不降、力度不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的在於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實現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不斷增強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實實在在的民生工程而不是脫離實際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脫貧攻堅是一項複雜的系統性工程,有著嚴密的標準體系,絕不能犯「急躁病」、搞「花架子」、踩「急剎車」。鞏固脫貧攻堅成效是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內在要求,必須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保持人員不變、力度不減、幹勁不松,依法科學開展普查,探索建立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以及受疫情影響和汛情影響收入驟減或支出驟增戶等重點戶的返貧監測預警和動態幫扶機制,堅決糾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
必須堅持焦點不換、奮鬥不止。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既要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跑好「最後一公裡」,又要乘勢而上開啟鄉村振興全新徵程,向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奮勇前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中國共產黨踐行「人民至上」理念的生動實踐,也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題中之義,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當前,正值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歷史交匯期,推動實現無縫對接、有機銜接,進而實現二者相互支撐、相互配合、相互推進,必須始終堅持人民至上,始終聚焦農村、對準農業、記錄農民,大力推動政策、要素、資金和人才等資源向「三農」領域傾斜,持續推進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真正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發起最後總攻,兌現莊嚴承諾,書寫中國奇蹟,必須保持戰略定力,堅定戰鬥信心,以貧困不除愧對歷史的使命感、群眾不富寢食難安的責任感、小康不實現誓不罷休的緊迫感,盡銳出戰、全力以赴、攻堅克難,奮力書寫好人類減貧史上的中國奇蹟!(作者:張英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