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歸來》影評
關於張藝謀的《歸來》,我寫寫刪刪,一個晚上中的前兩個小時,一個字都沒有寫出來。我找不到一句恰當的話來敘述這部影片,每打出一句話,都像是斷簡殘片,找不到主題。
這是一個殘酷的大背景(文化大革命)造成兩個人蹉跎的情感,巨大浩劫之後兩人錯位的相愛。
我的腦海裡總是反覆出現一些特寫:比如陸焉識和馮婉瑜並坐著看丹丹跳舞,這該是一個多麼完美幸福的三口之家,可是,此刻陸焉識在馮婉瑜的內心裡,就是一個為她「讀信的同志」,為她讀她的陸焉識的來信,此刻陸焉識的心裡很苦,可這三口之家的團聚,卻是20多年來最幸福的時刻,如此錯位殘忍的場景,怎會容納下幸福和殘酷兩個極端情感共生?
再比如陸焉識騎著三輪車載著馮婉瑜在風雪中到火車站接馮婉瑜心中的「陸焉識」,當陸焉識舉起寫有自己名字的牌子,並為馮婉瑜彈掉肩上的風雪,影片定格的那一瞬,我的眼淚如決堤的河再次噴湧而出。
陸焉識在馮婉瑜的執著守候中歸來,馮婉瑜在歸來後的陸焉識不離不棄的守候中再也認不出他。彼此深愛的兩個人各自用自己的方式誓死守候著彼此,直到老去。生活在記憶中的馮婉瑜與生活在現實中的陸焉識,他們就像是兩條並行的鐵軌,相伴前行,卻終生不再相識。
終生,這個詞太過沉重,也太過嚴肅,縱橫現代世間愛情,有幾樁經得住「終生」二字的檢驗?
馮婉瑜因為女兒丹丹的告密導致陸焉識被抓而耿耿於懷記恨丹丹,不讓她回家,對她陌生得像一個和她毫無相干的人。馮婉瑜自從陸焉識走了以後,就養成了不鎖門的習慣,她說,她再也不能把陸焉識關在門外了。她為從前的行為後悔,她給自己戴上了一個沉重的枷鎖,卻終於在失憶中獲得了自由,不再做原來的那個馮婉瑜,她要做一個愛陸焉識的馮婉瑜,做一個為愛在任何時候都敞開心扉和大門的馮婉瑜,做一個一直等待陸焉識歸來的馮婉瑜。她對任何人的問候幾乎都是同樣的表情,同樣的回答,在馮婉瑜的世界裡,沒有別人,只有她和陸焉識。
馮婉瑜的後半生,都是在等待中度過,在陸焉識的百般呵護中等待著她心裡的陸焉識歸來,她在每月的5日,都去火車站,舉起那個寫有陸焉識的牌子,等待著她的陸焉識在人群中出現,有期待,便有希望,也就有了活下去的力量,因為陸焉識在給他信中告訴他在本月5日回家,本月沒有特定的月份,這便成就了馮婉瑜一個希望的缺口。
陸焉識的後半生,也都在等待中度過,他等待著近在咫尺的馮婉瑜有一天能認出他。等待著他深愛的馮婉瑜能從黑暗的記憶深處歸來,這種等待是漫無邊際的絕望,最痛苦的不是不再相愛,而是彼此深愛又近在咫尺,她卻再也認不出他!這樣相愛的兩個人,最痛苦的永遠是清醒著的那個人。陸焉識一直積極樂觀的活著,不離不棄,因為至少在他深愛的馮婉瑜的生命中,有每月5日這個充滿希望的日子,馮婉瑜認定他一定會回來,所以馮婉瑜雖然痛苦但並不絕望!陸焉識他希望痛徹心腑痛到絕望的那個人是他自己,若痛的是馮婉瑜,那麼他更會痛不欲生,這就是愛的最高境界!就像關於相愛的兩人誰先死的問題,痛苦永遠留給活著的人,陸焉識得獨自承受所有的苦難,這是他的宿命,歸來的陸焉識用自己的後半生都無法代替馮婉瑜等待中的陸焉識,所以他選擇了改變,做一個念信的人,走進馮婉瑜的生活,就這樣每天陪著她、伴著她也好。
借用胡性能影評中的一段:「一個人在精神深處期待著陸焉識能夠回到她的過去;另外一個人在現實裡守候馮婉瑜能夠回到他的當下和未來。彼此的堅持恰恰讓兩人無法在清醒的現實中重逢,這是兩條鐵軌相互守望的愛情,感人卻又無望……沒有山盟海誓,沒有玫瑰花,也沒有卿卿我我的境頭,刪繁就簡的情感呈現是那樣的含蓄內斂,中國式的愛情以及思想的中國式表達,讓簡約的劇情分泌出巨大的能量,直到演職人員的名字出現在黑色的銀幕上,我依舊被摁牢在座位上,被故事的餘味所控制」。
沒有比這段話能更表達我此刻的內心,所以幾乎全部搬來。但是,我不同的是,儘管我的眼淚從影片開始一直流到結束,但是,我的眼淚不是悲傷,而是感動和欣慰,感動欣慰於他們對彼此的執著和不放手。
在我決定看這部電影之前,我的大腦裡裝了太多關於《歸來》的負面信息,大多數人反映平平,甚至覺得拍的很失敗,沒有基本的矛盾衝突。的確,這部影片矛盾衝突很少,尤其是影片的後半部分,基本是平鋪直敘,沒有懸念,沒有包袱,更沒有離奇曲折的故事情節,只是,卻真的讓大多數看過的人感動。越是平凡,就越接近生活,越接近生活,就越發感覺到真實,真實的東西才能真正的打動人。
一個細節處理的非常到位:馮婉瑜的失憶以及斷斷續續不知所云的話語,恰恰是馮婉瑜在陸焉識不在的日子裡的生活片段,包括她和女兒的關係、她為陸焉識東奔西跑被人欺負,甚至不忠等等,用這種隱喻的手段處理更有張力。
藝術源於生活,但並不高於生活,藝術的最高境界,不是離開生活,而是距離生活越近,表達的難度就越高,因此,高於生活就成了藝術的真諦,其實不然,離開了生活,不是藝術,那是瞎扯,所謂的藝術高於生活,是對自己無法真正在平淡的生活裡表達出更高的東西找了一個冠冕堂皇的藉口!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608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