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新的中國大樣本流行病學調查,我國成人精神障礙的總體患病率為16.6%,而發達國家甚至更高。美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曾有文章指出,社會愈富裕,人們的心理健康問題就愈多。
在物質生活改善,而精神壓力日益增大的今天,心理疾病的發病率明顯有增加的趨勢。那麼,為什麼人們會產生心理疾病呢?
《少有人走的路:勇敢地面對謊言》這本書給我們揭示了一個石破天驚的真諦:謊言是一切心理疾病的根源。
《華盛頓時報》這樣評價這本書:「大膽地揭露人性深處的謊言......真正的直指人心之作」
《紐約時報》說:「這本書或許令你感到不安,或許讓你深深著迷。總之你無法抗拒它的美麗,因為它為你提供了一條石破天驚的、洞察人性謊言的終極道路。」
本書的作者斯科特·派克,畢業於哈佛大學,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他長期從事心理治療實踐,取得了卓著成績,被譽為"我們這個時代最傑出的心理醫生"。
他在書中講述了許多關於謊言的案例,我總結了一下,人們大致在這三種情況下說謊:1、為了逃避生活中無法面對的問題;2、為了維護自我形象;3、為了控制別人,滿足支配慾。
斯科特·派克告訴我們說謊無助於問題的解決,只有勇敢面對謊言,才能走上心靈成長的旅程。
1.為了逃避問題和痛苦而說謊
人的一生中,會遇到許許多多的問題,有些問題讓我們感到很棘手,難以面對,一想起來就感到痛苦。這時,有些人就會不由自主地想要逃避。
就像書中那位推銷員喬治,小時候他看見爸爸在他面前把一隻小貓活活打死,他嚇得尖叫,卻不敢相信爸爸是暴虐的。
母親近乎瘋狂的宗教信仰讓他無法忍受,他卻騙自己:「我的童年還行,我的媽媽是一位好母親。」
結婚生子後,與妻子關係很差,與兩個大孩子關係也不親密,他卻說:「我的婚姻幸福,家庭生活安定和諧。」
還有曾經熱播的電視劇《歡樂頌》裡的樊勝美,明明母親重男輕女,根本不愛她,她卻要欺騙自己,相信母親對自己的感情,不斷地滿足母親不合理的要求。
孩童時期,人是最弱小最無助的。孩子們總要仰仗父母的保護和照顧才能平安長大。然而,並不是所有孩子都能得到父母無微不至的悉心照料。
有些孩子會受到父母的忽視或者虐待,他們幼小的心靈無法面對這樣的問題,更不堪忍受這樣的痛苦,於是就會用說謊的方式來逃避。
他們騙自己相信:「爸爸媽媽是愛我的,不會不要我的。一定是別的什麼原因,他們才會這麼對我。」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從被拋棄的恐懼中逃離出來。
成年以後,工作和家庭生活也會有無數的煩惱在等著他們。於是從兒童時期就習慣逃避的人,又用謊言來粉飾美化,自欺欺人地逃避這些問題。
2. 為維護自我形象而說謊
我們知道,從小到大,我們會犯很多錯誤,幾乎找不到一個不會犯錯的人。通常我們會承認錯誤,知錯就改。但是也有些人,明知自己也許犯了錯,就是死不悔改,明知自己有罪,卻從不承認。
他們會找很多藉口為自己開脫,編造很多謊言來證明自己的做法是正確的。好像如果承認了錯誤,就否定了自己,自我形象就坍塌了。
斯科特·派克在書中給我們講了比利的案例。
比利16歲的哥哥開槍自殺了。一向寡言少語的比利更加陰鬱了,學習成績也一落千丈。
聖誕節時,比利父母竟然把哥哥自殺的那把槍當作聖誕禮物送給了比利。突然有一天,不會開車的比利獨自去偷車,把車撞得面目全非。
法院要求比利去看心理醫生。斯科特·派克由此認識了比利的父母,並且發現比利的問題並不大,真正有問題的是他撒謊成性的父母。
比利父母不懂得如何愛孩子,他們不明白比利哥哥為什麼自殺,也不關心比利為什麼抑鬱。他們自認為對孩子們盡到了父母的責任。
當斯科特·派克指出他們送大兒子自殺的兇器給小兒子是個錯誤時,他們並不為自己的麻木吃驚,更不為自己的錯誤悔恨,而是找各種理由辯解,證明他們已經對比利很好了,已經盡力了。
他們明知道自己作為父母已經失職,卻極力用謊言來掩蓋。
斯科特·派克稱他們是撒謊成性的人,因為他們沒有任何罪惡感。沒有罪惡感,說明他們不願正視自己的問題,他們排斥那個冷漠的真實的自我,他們只接受盡職盡責的父母形象。
黑澤明導演的電影《羅生門》也講述了一個關於謊言的故事:一個武士和他妻子路經荒山,武士遭遇不測,妻子也被人凌辱,到底發生了什麼?
強盜、妻子和武士的亡魂為了減輕自己的罪惡,掩飾自己的過失,美化自己的形象,各執一詞。於是這樁慘案,成了一個迷。
在生活中,這樣的人也比比皆是,他們往往帶著偽裝的面具行走在人世間。我們要擦亮眼睛,識別這樣的偽善之人。
3. 為滿足控制欲望而說謊
有些人天生有著很強的控制欲望,他們喜歡操控別人,希望別人言聽計從,他們從中感受到掌控的快感,卻從不承認自己是個控制狂。
控制和被控制的關係常常存在於親密關係中。比如父母以愛的名字控制孩子。父母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物品,認為孩子一言一行都應該合乎他們的要求。
但是孩子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一個有自主意識的個體,沒辦法總是像提線木偶一樣完全聽他們的話。父母一旦發現孩子稍有不從,就會以 「為你好」為藉口懲罰孩子。
婚姻關係中,丈夫控制妻子,或者妻子控制丈夫都是披著「愛」或者「責任」的外衣,要求配偶完全按自己的要求去生活。他們希望把配偶改造成自己理想中的樣子。
如果對方不願意,就用「你不愛我」或者「你不負責任」來壓制TA,直到對方屈服。
桑德拉和亨利就這類的極端例子。亨利在結婚第一年還在工作中收穫不菲,結果慢慢地,在桑德拉的控制下,他變成了一個廢物。
沒法工作,沒法出門,沒有桑德拉,他什麼事都做不了,除了偶爾壓抑到極點的自殺行為,看不出他作為人的任何生氣。
4. 謊言帶來的後果
關於逃避面對問題和痛苦的謊言,斯科特·派克說雖然謊言掩蓋了意識上的痛苦,但是痛苦卻潛藏在潛意識中,以心理疾病的形式表現出來。
就像推銷員喬治的死亡妄想那樣,不停地糾纏著他,讓他痛苦不堪。要徹底擺脫痛苦,只有戳穿自己的謊言,直面問題和痛苦,找出真正的解決辦法。
關於為維護自我形象,掩蓋錯誤的謊言和為了滿足控制欲望的謊言,斯科特·派克說他們會帶來邪惡。
撒謊成性的人往往是惡性自戀的人,他們最大的問題不是有罪,而是不敢承認自己有罪。
他們認為自己只能是正確的,完美的,他們為了掩飾自己的罪過,會不擇手段,傷害別人,把別人當作替罪羔羊,所以往往成為邪惡的化身。
魯克的遭遇就證明了一點。15歲的男孩魯克眼神死氣沉沉,他不明白自己的成績為什麼會下滑也沒有發現自己心情鬱悶,他認為,他的生活一切都「很不錯」。
但是內心深處他想逃離父母,到寄宿學校去,他的父母擔心被別人說不管孩子,有損他們為人稱道的完美父母形象,不同意他去。
斯科特·派克向他們推薦別的心理醫生,他們也不帶魯克去看。因為他們並不真的關心魯克快不快樂,只要魯克聽話就行。
後來他們把魯克轉到另一所學校。那所學校的老師同學很喜歡他,推薦他去紐約參加研討會。結果因為魯克沒按他們的意思把房間乾淨,就懲罰魯克,不讓魯克去紐約了。
之後魯克莫名其妙地潛入一個牧師的房間偷東西。魯克父母顏面無光,於是又找上派克醫生。他們說了很多謊話來解釋為什麼沒聽派克醫生上次的建議。
當派克醫生告訴他們是他們的冷漠和控制欲造成魯克的問題,希望他們自己接受治療時,他們露出獸性的恐懼。
他們寧願相信魯克無藥可救,任他走向毀滅,也不願相信是自己的問題。他們就這樣把自己的親生兒子當作問題的替罪羔羊。
5. 必須勇敢地面對謊言
卡勒德·胡賽尼在《追風箏的人》裡說:「我們總喜歡給自己找很多理由去解釋自己的懦弱,總是自欺欺人的去相信那些美麗的謊言,總是去掩飾自己內心的恐懼,總是去逃避自己犯下的罪行。但事實總是,有一天,我們不得不坦然面對那些罪惡,給自己心靈予救贖。」
謊言雖然暫時給人帶來輕鬆,但是每個撒謊成性的人都生活在謊言被拆穿的恐懼中,它害人害己,最終給自己和他人帶來更大的痛苦。
就像斯科特·派克所說:「你不解決問題,自己就會成為問題。」
所以我們必須敢於自省,勇敢地拒絕謊言。我們只有撕開謊言的面紗,直面自己的問題,才能生活在真實的自我當中,才能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如果一味地逃避,一味地用謊言掩蓋真相,不但讓自己飽受心理疾病的痛苦,而且扼殺他人的生命力,最終一起走向深淵。
斯科特·派克還在書中指出:「愛是對抗一切謊言和邪惡的力量。那些不敢面對謊言的人,都是因為童年時缺乏了愛。」
一個人童年是沒有得到足夠多的愛,他就沒有勇氣直面內心的痛苦,就會用謊言來逃避。
長大以後,如果要勇敢地面對謊言,藉助心理醫生的幫助是很有必要的,所以斯科特·派克希望心理醫生能用愛融化撒謊成性之人的謊言的堅冰,讓愛徵服邪惡。
對於父母來說,最大的啟示就是,一定要給予孩子真正的愛,因為他們得到充足的愛,將來就有更多面對艱難困苦的勇氣,才不會一直生活在謊言的泥淖中不能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