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界的各位朋友,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上午好!
歡迎參加省政府新聞辦新聞發布會。
今天,我們召開「『十三五』成就巡禮」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第十一場,邀請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褚瑞雲先生,總經濟師魯波先生,省畜牧獸醫局總獸醫師張乃清女士介紹「十三五」時期「三農」工作推進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
首先,請褚瑞雲先生介紹相關情況。
褚瑞雲
女士們、先生們,各位記者朋友,
大家上午好!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決勝階段,也是農業農村加快發展、鄉村振興全面起勢的重要歷史時期。各級農業農村部門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三農」工作總抓手,紮實做好「六穩」「六保」工作,有效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洪澇災害、非洲豬瘟等風險挑戰,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農業領域新舊動能轉換,農業農村工作穩步推進,糧食生產連年豐收,農村改革持續深化,農村社會和諧穩定,農民收入不斷增加,為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提供了強有力的基礎支撐。
一是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有力。扛牢農業大省責任,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全省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2億畝以上,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和棉花生產保護區5650萬畝。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累計建成6113萬畝。今年全省糧食總產量達到1089.4億斤,比上年增加18億斤,佔全國增量的16%,連續7年穩定在千億斤以上。貫徹落實中央「像抓糧食生產一樣抓生豬生產」的指示要求,堅持非洲豬瘟防控和穩定生豬生產兩手抓,生豬存欄在全國率先實現止跌企穩,自去年8月份以來連續平穩回升,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全省生豬存欄量達到2623萬頭,恢復到2017年的86%,預計明年年底恢復到常年水平。肉類、水果、蔬菜、水產品、花生產量分別佔到全國9%、10%、11%、13%和16%,穩居全國前列,「菜籃子」「果盤子」供給充足,較好滿足了人民群眾的消費需求。
二是農業現代化建設邁上新臺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加快構建,技術裝備支撐能力明顯增強,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不斷提高。2019年,全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4.56%,高於全國5.36個百分點。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7.85%,高於全國近17個百分點,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超過98%。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發展迅速,家庭農場達到8.28萬家,農民合作社22.41萬家。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各類社會化服務主體共有13.6萬家,今年全省農業生產託管服務面積預計超過1.5億畝次。農業對外開放步伐不斷加快,首個國家農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落戶濰坊。農產品出口逆勢上揚,截至10月,出口額1020.9億元,同比增長4%。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農業合作持續深入,2019年,全省農產品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規模分別達到196.3億元和357.4億元,多元開放的農業對外合作格局加快形成。
三是農民收入不斷提高。2019年,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7775元,較2015年增長37.5%,增速高於城鎮居民收入增幅。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縮小,由2015年的2.44:1縮小到2019年的2.38:1,低於全國2.64:1的平均水平。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步伐加快,對農民增收形成有效支撐。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農業龍頭企業過萬家,創建壽光蔬菜、煙臺蘋果兩大千億級國家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累計創建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44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8個、省級52個,國家農業產業強鎮59個,省級以上田園綜合體46個,初步構建起了國家、省、市、縣四級產業園體系,產業融合發展載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小農戶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日趨完善,帶動農民增收能力顯著增強。
四是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紮實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組織開展村莊清潔行動系列戰役,全省農村清理生活垃圾1200多萬噸,村容村貌發生較大改觀。加快推進農村廁所革命,一類地區農村改廁覆蓋率達到90%以上。推進農村生活垃圾和汙水治理,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穩定在95%以上,完成生活汙水治理的行政村達到30%以上,基本完成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目標任務。深入推進農業面源汙染治理。化肥、農藥使用量分別比2015年下降14.7%、20.53%,全省畜禽糞汙綜合利用率達到89.8%,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4.6%,農膜回收率達到89.4%,提前完成國家規定的任務目標。
五是農業農村改革持續深化。在全國率先基本完成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整省試點。截至今年10月底,全省99.86%的村(組)完成成員身份確認,99.75%的村(組)成立了新的集體經濟組織並完成登記賦碼,99.55%村(組)完成股權證書發放。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不斷深化,土地流轉面積達到3890.4萬畝,佔家庭承包經營面積的42.3%。推進省級農村改革試驗區建設,確定了濟南市長清區等28個縣(市、區)進行先行先試。紮實推進縣域農村綜合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建設,實現交易額247.7億元。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日益完善,流轉管理和服務不斷強化。加大農業保險改革力度,2019年,全省農業保險保費規模達到33.58億元,提供風險保障800多億元,小麥、玉米、水稻等主要糧食作物承保覆蓋率達到75%以上。
回顧「十三五」時期我省農業農村發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我們深刻體會到,做好農業農村農民的任何事情,必須全面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把黨的領導政治優勢轉化為重農強農行動優勢;必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順應鄉村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健康有序推進農村各項事業;必須充分尊重農民意願,緊緊依靠農民群眾這一主體力量;必須持續深化農業農村改革,加快推動城鄉融合發展。
「十四五」時期,我省將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以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為總抓手,聚焦農業農村綠色發展和高質量發展,堅持創新驅動、深化改革、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激活鄉村各類資源要素,激發鄉村內生動力,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為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我就先介紹這些基本情況,下面我和同事們願意回答各位的提問。謝謝!
宋德印
現在回答記者提問,提問前請先通報所在新聞機構名稱。
中國新聞社記者
近年來,山東發揮農業大省優勢,建設現代農業取得積極進展,其中農業科技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請問,山東省農業科技發展取得了哪些成效?謝謝。
褚瑞雲
近年來,我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要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重要指示精神,堅持把推進農業科技進步作為一項重大政治任務,全面加強農業科技創新系統布局和統籌規劃,制定了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強化科技創新支撐鄉村振興等指導性意見,實施了良種工程、農業科技創新工程等重大工程項目,農業科技對現代農業發展的支撐保障能力顯著增強。
農業科技創新水平持續提高。圍繞「增產、提質、高效、綠色」,瞄準關鍵環節和「卡脖子」技術強化科技攻關,實現多點突破。在國際上首次從小麥近緣植物中克隆出抗赤黴病基因,為解決小麥「癌症」赤黴病世界性難題找到了「金鑰匙」;構建世界上第一個甜瓜全基因組變異圖譜,強化了我國在瓜類作物基因組學與分子育種領域的國際領先地位。2016-2019年,全省農業領域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以上獎勵6項;省級獎勵66項,其中科技進步二等獎以上41項。預計到今年底,全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將超過65%,比2015年提高3個百分點。
農業科技創新平臺不斷健全。組建起27個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實現全省優勢主導產業科研與技術服務全覆蓋。全省農業領域建設國家級重點實驗室9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9個;省級重點實驗室45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52個,創新創業共同體、技術創新中心6個,院士工作站32個。建立並完善了以黃河三角洲國家農高區為龍頭,19個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為支柱,18個省級農高區為骨幹,121個省級農業科技園為基礎的四級農業科技園區體系。
智慧農業快速發展。出臺了加快智慧農業發展的意見、信息進村入戶工程整省推進方案等。開發建設集數據共享、業務協同、應用集成、智能分析與展示功能於一體的農業雲平臺,形成全省智慧農業信息資源「一張圖」服務。發布農業行業大數據標準10項,認證智慧農業應用基地107家,在83個特色優勢產區開展物聯網試驗示範,構建了24處「可視、可測、可控」的智慧海洋牧場觀測網體系。
現代種業不斷壯大。堅持把種業作為戰略性基礎性產業,建設現代種業強省。培育主要農作物新品種650個,良種覆蓋率超過98%,良種對糧食增產貢獻率達47%以上。「濟麥22」連續多年為全國第一大品種,推廣面積2.7億多畝;山農、菸農、登海等系列品種多次刷新全國高產紀錄。茄果類、西甜瓜等設施蔬菜自主品種佔比達83%,有效解決了進口替代問題。魯西黑頭羊、蝴蝶蘭新品種打破了大動物品種和高端設施園藝作物品種長期被國外壟斷的局面。
下一步,我省將進一步加強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強化農業科技人才培育,圍繞制約產業發展的「卡脖子」問題開展科研攻關,為發展現代農業提供有力科技支撐。
大眾日報記者
山東是農業大省,也是農機大省。請問「十三五」以來我省農機化發展取得了哪些顯著成效?
魯波
謝謝您的提問。「十三五」以來,我省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走在前列、全面開創為目標定位,緊緊圍繞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加快推進農機化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農機裝備結構向高端高效轉變、發展趨勢向「兩全兩高」(全程全面、高質高效)邁進、推進機制向協同聯合延伸、政策環境向更好更優拓展,農機化已成為助力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力量。
第一,農機化發展政策環境越來越好。圍繞貫徹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2019年省政府出臺了《關於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的實施意見》,建立了農機化發展協調推進機制,統籌協調推動農機化和農機裝備高質量發展;優化完善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穩步推進農機報廢更新補貼。「十三五」期間,落實農機購置補貼資金 77.17 億元,補貼農機73.8萬臺套,受益農戶 63萬戶;報廢老舊機具3.8萬臺,受益農戶3.46萬戶;利用8.54億補貼資金,完成深松作業面積6500餘萬畝,增強了糧食生產能力,確保了糧食安全;完善了「兩全兩高」農機化發展工作格局,積極申報創建全國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示範縣,總量達67個,佔全國示範縣數量的14.8%,居全國第一位,青島創建為全程機械化示範市。開展了全省「兩全兩高」農機化示範縣評價認定工作,已評價認定37個「兩全兩高」農機化示範縣。
第二,農機裝備結構持續優化。全省農機總動力已達1.07億千瓦,拖拉機247.3萬臺,臺均動力17.4千瓦,比「十二五」末增長17.6%,大中型拖拉機達到48.2萬臺。穀物聯合收割機發展到32.3萬臺,增長20% ,自走高效化發展方向明顯,自走式玉米聯合收割機發展到9.4萬臺,增長59%。花生收穫機達到5.2萬臺,增長33.4%。林牧漁、農產品初加工等各業農業機械裝備水平不斷提高。高新科技和新興業態農機具出現爆發增長,穀物烘乾機達到3260臺,農用航空器達到4633臺,分別增長174.6%和1019.5%。
第三,農機作業水平不斷提高。全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7.85%,比「十二五」末提高6.5個百分點。小麥、玉米兩大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分別達到99.6%和96.5%,花生、馬鈴薯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分別達到88.3%和78.3%。農機作業服務由傳統種植業向林果業、畜牧業、漁業、農產品初加工業、設施農業等領域拓展,機械化率分別達到33.8%、44.1%、32.9%、36.1%、37.3%。
第四,農機服務主體發展壯大。全省農機作業服務組織達到2.17萬個,其中農機合作社8733個,比「十二五」末增長31.3 %。
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強化高端高效農機產品研發,加快農機裝備轉型升級步伐,加大先進農機推廣應用力度,深入開展「兩全兩高」示範創建,不斷提升全省農業機械化水平,助力農業高質量發展。
齊魯晚報記者
豬肉在我國居民食品消費中一直佔有重要地位,廣大消費者對去年以來高企的豬肉價格一直都很關心。那麼請問,經過「十三五」發展,目前我省生豬產業是什麼狀況?畜牧部門在促進生豬生產恢復、穩定生豬供應方面都採取了哪些措施?下一步有什麼打算?
張乃清
山東是全國生豬產銷大省,規模大、結構優、加工強、外調多。常年生豬存欄2800萬頭以上,出欄5000餘萬頭,豬肉產量400多萬噸,居全國第4位。經過多年發展,特別是近兩年的疫情倒逼,我省生豬產業轉型升級步伐明顯加快、產業水平明顯提升。
2018年以來,我們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統籌保供給、保安全、促發展,堅持應對當前與構建長遠「兩手抓、兩手硬」,將生豬穩產保供納入鄉村產業振興實績考核,出臺穩產保供獎懲辦法,多部門聯合開展督導檢查。建立了全產業鏈政策體系,支持生豬良種補貼、規模場改擴建、調出大縣獎勵、政策性保險、貸款貼息、糞汙資源化利用、動物疫病防控等;將養殖輔助設施用地比例提高到20%、規模提高到50畝。開展常態化疫情排查,落實生豬屠宰「兩項制度」,組織開展生豬非法調運百日打擊、屠宰整治等五大行動,完成養殖場區風險評估,實施入場抽檢,建立膠東半島聯防聯控機制,4家企業率先通過國家非洲豬瘟無疫小區現場評估。生豬生產率先實現平穩回升,恢復勢頭持續向好。
一是總體產能恢復快,據監測,目前我省生豬存欄已恢復到常年水平的90%以上,預計,元旦春節期間豬肉供應量同比增加約三成,供給保障進一步增強,豬肉價格總體將低於上年同期水平。二是規模養殖擴張快,據行業監測,截至11月份,全省1.1萬家規模豬場生豬存欄環比增加7.52%,連續10個月增長;能繁母豬存欄環比增加10.81%,連續9個月增長;年底新希望六和、牧原等20家龍頭企業出欄可達1400萬頭,較去年翻番。三是管理水平提升快,積極推廣使用機械化消毒、自動化分群、智能化巡檢等現代裝備,探索高質量發展新技術、新模式,養殖場戶生產管理和疫病防控意識、能力、水平快速提升。四是外調供應增長快,今年以來淨調出生豬821萬頭,已達去年外調總量的2.3倍以上,繼續為全國保供大局作出重要貢獻。
儘管勢頭良好,我們也要看到,生豬生產恢復發展還存在一些短板,比如,非洲豬瘟疫情威脅仍然存在、成本價格等因素疊加的經營風險較大、產業創新轉變升級不快、支撐保障條件手段較弱等等。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抓細抓實各項工作措施,加快推進生豬產業高質量發展。一是壓緊壓實目標責任。繼續開展月調度、季通報、年考核,強化明查暗訪、引導督促,夯實黨委政府、部門管理、市場主體三方責任。二是加快生豬恢復進程。推進各項扶持政策落地;加快推進抵質押貸款;加強包保服務,建立問題清單,逐一協調解決。三是嚴格防控非洲豬瘟。出臺指導意見,強化監測、排查、檢疫、監管等常態化防控措施,總結推廣新希望六和等企業防控模式,從嚴從重打擊違法違規行為。四是切實保障市場供應。加強信息監測共享、會商研判,發布預警預報;引導養殖場戶適時出欄、屠宰企業增加產量、投放庫存。五是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構建現代養殖、疫病防控、屠宰加工、市場流通、監管服務體系,率先實現生豬產業現代化。
中宏網記者
剛才,發布詞中提到各類農業產業園區在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農民增收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能不能具體介紹一下我省農業產業園區的建設情況?
魯波
好的,下面我簡要介紹一下我省農業產業園區的建設情況。應該說,各類農業產業園區是推進農業轉型升級的試驗田、先行區,是現代高效農業發展的縮影和展示窗口,在示範引領和輻射帶動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們也高度重視這項工作,注重大力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產業強鎮、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等大型產業融合發展載體建設,著力打造引領全省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火車頭」。截至目前,全省已累計建設各類省級農業產業園區200多個。
現代農業產業園是在高標準規模化種養基礎上,通過「生產+加工+科技+品牌營銷」,聚集現代農業生產要素,創新管理體制機制,形成明確地理界限和一定區域範圍、建設水平領先的現代農業產業發展載體。產業園的創建工作始於2017年,是資金扶持量比較大的項目,國家級的每個財政獎補1億元,省級的每個財政獎補3000-5000萬元不等。截至目前,我省已累計獲批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8家,批准創建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52家,投入省級以上財政扶持資金22.4億元。同時,各市、縣也在開展相應級別的產業園創建工作,全省國家、省、市、縣現代農業產業園「四級聯創、梯次推進」的格局正在加快形成。
國家農業產業強鎮項目啟動於2018年,目的是通過壯大鎮域範圍內的主導產業,培育產業融合主體,創新利益聯結機制等,打造主導產業突出、產業鏈條深度融合、創新創業活躍、產村產城一體的農業產業強鎮,示範帶動鄉村產業轉型升級。截至目前,我省已累計獲批創建國家農業產業強鎮59個,爭取中央財政扶持資金6.2億元。為擴大這類項目的示範帶動作用和群體集聚效應,今年我省啟動了省級層面的農業產業強鎮創建工作,年內計劃創建150家,目前,各項工作正在有序推進中。
優勢特色產業集群是農業農村部、財政部今年啟動實施的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產業發展類項目,計劃每個項目每年補助1億元,連續補助3年。我省煙臺蘋果、壽光蔬菜兩個產業集群成功入圍。其中,蘋果產業集群布局在煙臺的棲霞市、蓬萊市、招遠市,威海的文登區、榮成市,蔬菜產業集群布局在濰坊的壽光市、青州市、安丘市、昌樂縣、寒亭區及淄博市臨淄區,力爭經過三年連續投入和打造,推動這兩大優勢特色產業強筋壯骨、提質增效,基本建成結構合理、鏈條完整的千億級優勢特色產業集群,鞏固和增強產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繼續在全國保持領先地位。
當然,農業產業園區不止這些,鑑於時間關係我就不一一列舉了。下一步,我們將加強對各類農業產業園區的扶持引導和規範管理,努力提升園區建設質量和水平,更好發揮園區在產業發展方面的示範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
山東鄉村廣播記者
近段時間,我們看到各類媒體陸續報導了我省各地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方面的好經驗、好做法。請問,當前我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總體狀況如何?「十三五」期間在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方面主要開展了哪些工作?
褚瑞雲
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事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事關農業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我省作為農產品生產、加工、出口大省,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視,各級各有關部門從生產和監管兩端發力,全面推動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提升,「十三五」期間,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持續保持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主要農產品監測合格率穩定在97%以上。
在「產」的方面,一是紮實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突出構建與質量興農、綠色興農相適應的農業地方標準體系,目前,我省農業地方標準和技術規程達到2600項,比「十二五」末增加近800項,基本滿足主要「菜籃子」產品生產需求。突出標準示範引領,推動省部共建全國蔬菜質量標準中心落戶我省,認定省級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1309家。開發上線「一鄉一業」標準體系庫,實現農業標準與生產需求的緊密銜接。二是不斷加強農業投入品監管力度。嚴格投入品規範審批和事中事後管理,制定出臺農藥生產、經營、使用等日常監督管理辦法。每年開展農資打假和放心農資下鄉活動,堵疏結合,嚴厲打擊假劣農資坑農害農行為。「十三五」期間全省農業系統共出動執法人員40餘萬人次,檢查企業約18萬個次,查獲假劣農資貨值2300餘萬元,有力保障了源頭安全。
在「管」的方面,一是持續增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能力。目前,全省通過雙認證的農產品檢測機構達到131家,是「十二五」末的2.1倍,已形成以國家和省級科研機構為龍頭,市縣機構為骨幹,社會第三方為補充的檢測體系。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採取常規例行和監督抽查相結合,對發現的不合格樣品,逐一追蹤溯源,一查到底,及時排除風險隱患。2019年,省級抽檢樣品25626批次、檢測項目104個,比2015年分別增加55%和79%。二是統籌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針對重點區域、重點產品,每年組織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嚴厲打擊農藥非法添加、違禁使用等違法違規行為。今年聯合省公安廳、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等專門印發《關於聯合開展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整治工作的通知》,強化部門協同聯動,強化行刑銜接,堅決堵塞監管漏洞。 「十三五」期間全省農業系統共查辦案件5000餘件,對農產品質量安全違規犯罪行為形成有力震懾。
「十三五」期間,我們還特別注重深化了三項措施。一是注重強化隊伍建設,推動1000多個以上鄉鎮監管機構標準化建設達標,省、市、縣、鄉四級監管機構,包括村級協管員的監督隊伍基本健全。二是注重創新工作舉措,探索推進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構建農產品質量安全信用管理系統,有效提升精準監管和長治長效。三是注重品牌帶動,「三品一標」產品達到9270個,有效用標企業4207家,累計遴選推出60個省知名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500個企業產品品牌,好產品覆蓋面越來越大。「十四五」期間,我們將繼續常抓不懈,多措並舉,不斷提升我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治理能力和水平,確保廣大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謝謝大家!
宋德印
記者提問到此結束。大家如有其他需要採訪的內容,請會後聯繫省農業農村廳辦公室劉偉,聯繫電話:67866022。
本次新聞發布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