憲問恥。子曰:「邦有道,谷;邦無道,谷,恥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子曰:「可以為難矣,仁則吾不知也。」
憲,即原思(前515年—前?年),他是孔門七十二賢之一。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商丘古城南關存有原憲祠,祠前有石碑一通,上書「原子憲故裡」。
榖,指的是俸祿(參觀8.12章)。伐,自誇。我懷疑本章與<雍也>篇6.5章是同時的事,與《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孔子卒,原憲遂亡在草澤中。子貢相衛,而結駟連騎,排藜藿入窮閻,過謝原憲。憲攝敝衣冠見子貢。子貢恥之,曰:『夫子豈病乎?』原憲曰:『吾聞之,無財者謂之貧,學道而不能行者謂之病。若憲,貧也,非病也。』子貢慚,不懌而去,終身恥其言之過也。」都是講原憲清廉不辭貧。《春秋繁露》:「雖貧與賤,尚榮其行,以自好而樂生,原憲、曾、閔之屬是也。」後人常以「原憲桑樞」、「原憲甘貧」比喻能安貧樂道之人。
原憲問孔子什麼是可恥。孔子說:「國家有道,只知道享受俸祿;國家無道,也只知道貪戀俸祿,這都是可恥的事。」<泰伯>篇8.13章「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可與本章相互發明。
有不少社會學學者把中國或者東方其他文化稱作是「恥的文化」(shame culture),把西方文化稱之為「guilt culture」(罪的文化)。(參觀Ruth Benedict,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 Boston:Houghton Mifflin,1946.Francis L.K.Hsu[許烺光],「Suppression Versus Repression:A Limited Psych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Four Culture.」In Psychiatry,1944,pp.223—42.)朱岑樓<從社會個人與文化關係論中國人性格的恥感取向>一文,把《四書》中有關「恥」字的地方系統地羅列出來。(見李亦國、楊國樞編:《中國人的性格》,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72,第65—126頁。)一般而言,「恥」與「面子」密切相關。在中國文化中,「不要(顧)面子」近乎「無恥」(shameless),而不顧他人面子,則是「無禮」。以儒家的角度來看,違反道德秩序是「恥」的本質。在8.13章中,孔子談到了有關「恥」的問題,本章又再重提。從這個「恥」字,可見孔子出處進退的原則。
《論語註疏》與朱子《集注》都認為「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仍是原憲所問。意為「好勝、自誇、怨恨、貪慾,這些毛病都能克制,可以算做到了仁德吧?」但日本學者竹添光鴻(たけぞえしんいちろう,1842—1917)《論語會箋》引中井積德(字處叔,號履軒)的觀點,「克伐怨欲二句,當時有所言,而夫子評之,故記者先舉是二句也。看『矣』字可知,決非憲之問辭。」據此,原句當標點為:「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意思是說「好勝、自誇、怨恨、貪慾,這些毛病都能克制,可以算做到仁德了。」孔子並不完全贊成這種看法,所以他說「可以為難矣,仁則吾不知也。」(這可以說是難能可貴,至於是否做到了仁,我就不知道了。)
錢穆先生說:「今天的中國讀書人,應負兩大責任。一是自己讀《論語》,一是勸人讀《論語》。」朋友們,不再猶豫,行動起來,悅讀《論語》,學行君子人格。
請關注 慧一居,點擊閱讀《論語類解》
君子求諸己
自我反省
溫良恭儉讓
莫愁前路無知己
不患無位,患所以立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有道則見,無道則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