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老狼
部隊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三等功站著拿,二等功躺著拿,一等功家屬拿。能夠見著活著拿的一等功太牛了。」這句話並不準確,但能夠概括大多數的情況。
能獲得「一等功」,毫不誇張地說,至少軍旅生涯的路徑會很不錯:提幹,退役有優待,服役有保障等……然而,並不是每個人覺得,獲得了「一等功」,就願意留下來。
他叫劉宸,22歲,四川省綿陽人,2016年考入西南石油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學習,2017年從學校應徵入伍。2019年8月19日,他參加完「國際軍事比賽-2019」。「國際軍事比賽」是俄羅斯國防部主辦的一項國際性軍事賽事,被譽為「軍事奧運會」,比賽圍繞各專業兵種的裝備操作、技術動作、戰術運用的基礎訓練課目組織比武。中國軍隊自2014年起連續應邀參加,2017年開始承辦部分比賽。
劉宸在「軍械能手」項目中,和戰友並肩作戰,獲得「輕武器兩項接力賽」第一名,「修理排綜合接力賽」第一名,同時,他還被比賽組委會授予「最佳輕武器(手槍)射擊手」稱號,勇奪三枚金牌。
2019年年底,經部隊上報審批,劉宸榮立個人「一等功」。2020年1月21日,已經退伍回家的劉宸,收到了由部隊首長、三臺縣武裝部和退役軍人事務局相關領導同志一同送來的一等功喜報。
1
榮立「一等功」,意味著什麼?
先來說戰爭年代。1979年對越作戰,是我軍自抗美援朝之後規模最大的一場戰爭。以163師為例,立一等功者443人,其中烈士176人,佔39.7%。當然,獲得「一等功」榮譽的必要條件是你貢獻突出,而不是你英勇捐軀。
再來說和平年代。2011年8月1日起,解放軍全軍又啟用了新式勳章、獎章、紀念章及獎勵證書。
《評功細則》對一二三等功的評選條件都做了明確規定,它並不像傳言中的那樣,一定要非死即傷才能拿到一等功和二等功,但條件仍然是比較高的。
能參加國際比賽,都是從底層單位一級級拼殺出來的。能在師旅級拿第一,三等功問題不大;能在軍區拿第一,二等功可以考慮;拿了國際比賽第一,個人一等功確實亦不容易。
2
義務兵期間都獲得「一等功」了,為何還要退役?
2019年9月,兩年義務兵服役結束,劉宸選擇了退伍。「我還是要完成自己的學業,想清楚自己未來的方向。」
有人提出:「他留在部隊提幹發展多好啊,因為義務兵一等功回大學後給的優待很有限,保研、留校工作、戶口所在城市事業單位編制、國企免試錄取?僅此而已。如果留在部隊提幹,幹幾年轉業,一等功還能發揮價值,公安局公務員是穩進的。」
不過退伍後的劉宸,並沒有立即復學。「想在社會上再歷練一番,工作、創業、遊歷等等,我想知道社會需要什麼樣的人才,這才能更清楚自己未來努力的方向。」
劉宸說,自己在當兵之前沒有社會經歷,但進了部隊之後,「大家不同學歷,在入伍前有不同的工作,有不一樣的社會經驗,和他們相比,我就像一張白紙。」
本來可以放著大好前途在部隊繼續星辰大海,為什麼要退役?
其實,這是他結合自身實際做出的再正常不過的選擇。但其背後,卻反映出當下大學生義務兵的走留現狀。
3
近年來,伴隨著兵役制度的改革和相關政策的支持,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選擇投筆從戎。
從一開始的「特殊群體」到如今的習以為常,從頂著學歷光環到普通一兵,從仰望星空到腳踏實地,他們走過的路是曲折的,而在某種意義上,他們在部隊的境遇又是幸運的。
大學生當兵熱,離不開兵役制度的完善和地方政府的扶持。相當一部分人放棄學業參軍入伍的直接誘因就是地方大學和政府「開價很高」——
主要是圍繞學費減免、專業複選、安置落戶,退伍後也有一筆可觀的退伍費,拋開現實利益而言,考軍校、「迷彩情懷」、當兵鍛鍊等也是其中很重要的因素。
服役2年就退役的大學生士兵,對於退役安置的軍齡年限判定,是其中一個原因。當然,還有一些其他退役的原因。
由於大學生士兵上學期間不計入軍齡,不僅算帳時退役費少,在轉業安置中軍齡比部隊生長的士官少,2年後願意留下的不多。
服役前高學歷「引進來」,服役時怎麼用高學歷士兵「造血」,是個問題,不能把人才資源給浪費了,這就違背了大學生入伍政策的優待。不少大學生士兵因所學專業與部隊需求不匹配,常常是專業越「高精尖」,越無法在基層「落地生根」。
綜合近年來大學生士兵的成長軌跡,不得不承認,對大學生士兵越來越重視,但對如何培養使用還拿不準。
不少單位對待大學生呈現「兩極化」傾向,有的注重創造成長環境,有的過分放大缺點。還有的單位覺得,不少大學生士兵義務兵服役期滿會選擇退役,不太捨得花大精力來培養。
4
當然,服役滿2年的義務兵,退役的性價比也很高。
為國盡了義務,有了當兵經歷,此生不再遺憾;當了2年兵後,既有許多政策照顧,還算基層經歷,今後無論求學、經商還是從政皆有了敲門之磚;許多大城市一次性補助二十多萬,是大學生的還給解決戶口問題,回去後享受專升本、考研加分、二等功以上免初試,更不用說一等功。
如何辯證地看待鼓勵大學生服義務兵役、及其對部隊的影響呢?
首先一定是好事,增強了國民的國防意識,也一定程度提高了兵員素質。但問題也存在。
比如說造成了一定的不平等甚至待遇反差。兩年義務兵退役除了獲得統一的退伍費、自主就業一次性補助、學費補助、職業年金、養老保險金等外,還能得到地方政府給予的入伍獎勵金、家庭優待金等各類獎勵。不少地區兩年義務兵退役可獲得20萬左右的經濟補助,相當於服役每年10萬元。
而在2017年,一同事17年軍齡轉業,還是在邊疆服役,除掉住房補貼和公積金,拿到手的轉業費19萬,一個邊疆服役17年的老兵,還不如兩年義務兵拿錢多,可見服役越久,有的時候還不如服役短的待遇好。
再就是,導致了部分大學生義務兵互相比貢獻、爭待遇。總的來說,貢獻本不分大小,參軍報國也並非單純為了待遇,而是說改革後的政策機制,包括地方優撫安置政策,一定要體現公平與激勵,才能矯正此類現象,發揮正面導向作用。
這說明,鼓勵大學生義務兵當兵服役是好事,但是單純靠拉「經濟帳」的徵兵,特別是關於經濟補助、義務兵優撫金存在地區差異,難免不存在部分大學生義務兵抱著「走一趟」的心態,對服役期的貢獻值不大。
5
根據馬克思主義理論,改革本質是教育、醫療、房子等生活資料,以及土地、工廠等生產資料的再分配。而軍人,一旦入伍,如果不在北上廣等大城市,他們和子女享受不了良好的醫療、教育,房子等固定資產也無法隨經濟增長而增值,也無法享受商業便利;土地被荒廢甚至剝奪,工作也面臨不確定,等於生活資料、生產資料被雙重剝削。
錢是數字,是用來平衡這兩個資料的工具。在兩個資料被剝奪的情況下,服役時間越久,差距就越厲害。而服役時間短,反而獲得了大量補償,自然倒掛了。
國防和軍隊改革,不僅僅是軍隊系統一方或者是國防職能部門的局部改革,應該是個全局性聯動性整體性的國家層面改革。
改革之後,一定要讓那些真正熱愛軍隊獻身國防的人,在榮譽和利益上都較其他人形成比較優勢,不然人是會用腳投票的。
鼓勵大學生義務兵服役期間多建功立業,並根據貢獻值來掛鈎補償與獎勵;在物質獎勵、政策激勵之外始終不放鬆思想政治教育,讓他們來的時候多貢獻,走的時候多奉獻,可能才是正確的方向與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