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編撰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載於語錄體散文集《論語》及先秦和秦漢保存下的《史記·孔子世家》。
在那個戰火紛爭縱橫合併的年代,孔子以其獨特的人格魅力,留下了「弟子三千」、「儒家聖賢」的美譽。如今孔子的各種思想已經被世人所公認,在世界各地廣為流傳,不僅贏得各個民族的贊同和認可,其獨特的「仁」的思想核心也被奉行為當下社會建設一個重要的原則加以推行和發展。這位千年智者給我們留下了數不盡的思想智慧和財富。
孔子提出了君王應該「修已以安百姓」的觀點。並且他認為, 自我道德的完善是君王應有的風範,也是成為一個君王的重要條件,提出了「天下有道,則禮樂徵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徵伐自諸侯出」的觀點,只有君王首先實現了自我道德的修復和完善,才能給天下百姓做一個楷模,領導全社會走向一個風氣日益良好的社會,同時也才能以極高的威懾力鞏固君王自身的統治。因為自身的道德完善是以「禮」和「仁」為標準核心的, 目的就是約束個人私慾,規範個人言行因此,孔子的這一觀點迎合了社會大眾的思想,也從內在上克制君王驕奢淫逸的風氣,不失為一種修身養性同時還迎合社會現實。
我們還可以看到孔子的另一個突出成就,就是其偉大的教育成就。孔子門下弟子三千,老少皆有,因乘承著「有教無類」的思想,孔子的弟子遍及了社會的各個階層,而在這一廣大範圍內推行自己的「仁」和「禮」的思想,對於遏制社會的不良風氣,養成和諧社會有著重要的作用。
孔子在從事教育教學活動過程中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教學思想,總結倡導了許多寶貴的教育主張和原則,他的這些教育經驗和原則,至今仍對我們的教育實踐有著行之有效的指導意義。
「厚德,博學,篤行,致遠「是青島農業大學的校訓,「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是孔子的思想。青島農業大學的學生在謹記校訓的同時,也在努力踐行孔子的思想。其中最明顯的是孔子的教學三過程:學-思-行。孔子主張「學而時習之」,對學習過的知識要時常複習才能牢固掌握。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即「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另外,還要「學以致用」。這是青農學子的行動,也是學習的最終目標。
孔子,至聖先師,留千年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