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學生辦什麼銀行卡啊,而且一定要開在自己的名下,並且要求把壓歲錢、零花錢等都存進卡裡。」新學期開學,浙江省義烏市保聯小學的學生家長們遇到了新問題,孩子回家說,老師要求開張銀行卡存錢,而且必須到指定的銀行開戶。 (據《新快報》2月20日報導)
「孩子也要辦銀行卡?」在許多家長看來,這很荒唐,其原因有二:其一,在家長們心中,孩子是塊寶,尤其是現在的孩子,多是獨生子女,一家人寵得團團轉,吃喝玩樂,哪用得著孩子自己操心,只要孩子吱唔一聲,全家人爭著幫他搞定;其二,在家長們心中,一個小學生懂什麼?按一些家長的說法「一個校訊通他都還管不好」,辦銀行卡有什麼用?於是,家長們從功利的角度得出了一個直觀的判斷——是不是學校在幫助銀行創收?
面對家長們的質疑,學校冠冕堂皇的解釋是,「這樣方便家長交錢,學校收錢」!可是親愛的老師啊,不是早都實行免費義務教育了麼?一個小學生,一年還要交多少錢啊?銀行方面更是拋出一個令人哭笑不得的說法,「辦卡有利於幫助孩子理財」。網民驚嘆——這樣的銀行也太「愛心過度」了,且不論小學生有沒有能力理財,一個小學生又能有多少財需要理呢?
其實嘛,如果真讓孩子們開張銀行卡,也沒什麼大不了。即便是實行義務教育了,學校有時可能也會收點雜費之類的小額費用。可問題是,既然是為孩子著想,讓孩子方便,為什麼要到指定的銀行呢?如果是為了收錢方便,學校開一個戶頭,讓家長直接打到學校帳戶就可以了,為什麼偏要多此一舉,非得到你指定的銀行開戶呢?如果是學校要發錢給學生,讓學生到指定的銀行開戶,方便學校財務工作打錢,或許成立。可這可能嗎?校方無法自圓其說,這就難怪家長們會覺得學校是「居心叵測」,或者是跟銀行之間有什麼貓膩了!
讓孩子從小學會理財,這也沒什麼錯,甚至可以說明銀行大愛無邊,關心青少年成長。可你再怎麼著也得徵求一下家長的意見吧?一方面,從情感的角度,家長最關心孩子的成長,最能理解你是不是真的對孩子好;另一方面,從法律的角度,家長是孩子的法定監護人,開卡也好,培養理財意識也罷,總得跟家長知會一聲吧。遺憾的是,銀行卻置這種常識不顧,繞開了家長,利用學校「綁架」了孩子。如此一來,縱使你百般狡辯,也有理說不清啊。誰還相信你是在培養孩子理財意識呢?更何況,培養理財意識也不一定非得到銀行辦卡啊!
現實生活中,學校、老師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強行推銷參考資料,兜售產品,甚至強迫學生購買保險等現象比比皆是。有教育學家因此感嘆說:「在今天中國的教室裡,坐著的是學生,站著的是先生,而在精神上,這種局面恰恰是顛倒的——站著的先生佔據著至尊之位,而坐著的學生的軀體內卻掩藏著一個戰戰兢兢的靈魂。」相對於「強勢站據」的學校和老師來說,學生是十足的「弱勢群體」。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正是利用學校的這種優勢「綁架」學生,變著法從學生及家長身上「撈錢」。一些學校和老師利慾薰心,充當了不良商人的「劊子手」,多數學生敢怒不敢言,這不能不說是中國教育的一種悲哀。
我們說,現代教育是要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塑造學生的獨立人格。然而,人格之塑造首在教育,如果教育出了問題,甚至淪為殘害學生的「黑手」,那麼,祖國的花朵們面臨的將只是被「收割」的命運。對於長期噤若寒蟬的孩子們來說,要談獨立人格,無異於天方夜譚。若要救贖這些被「綁架」的孩子,除了鼓勵學生及家長依法維權,更為重要的是,公共政府要動用國家公權規範學校及教師的行為,創造有利於孩子成長的健康環境,讓孩子的心靈掙脫束縛,遠離恐懼,才能真正成長為具有獨立精神和人格的國家棟梁和世界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