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以為作鼓很簡單,反正就是找個空心圓筒狀的木頭或固體,然後把皮往上一放、拉好、繃緊,然後就可以敲出聲音了。一直到這次前往臺南十鼓文化村,碰見裡頭制鼓的老師傅,才知道作鼓其實最講究的就是音色,要做一個可以發出聲音的鼓的確很容易,但要做出一個音色絕美的鼓,那就很困難。
全世界工藝品質最好的鼓,第一名是日本,第二名就在臺灣。臺南十鼓擊樂團團長謝十說,為了讓鼓的質量維持一定水平、以求得最好的演出水平,因此樂團也找來老師傅進駐十鼓文化村親自製鼓,從挑木頭、挑皮、削皮……等等
要讓鼓的音色美好有什麼秘訣?十鼓文化村中已經制鼓超過40年的老師傅張吉祥說,影響音色的因素有很多,包含氣候、溼度、還有木頭材質、鼓皮材質與削皮的均衡度……等等都是。例如一頭牛,身上不管屁股、大腿、背部或肚皮,每一部份外皮的厚度與堅韌度都不同,甚至同樣是屁股皮,也是每隔一寸就有差異,今天要讓一個鼓在各個角度敲出的聲音都能有一定準則,因此師傅在作鼓皮時,除了要能認清所使用的木頭與牛皮部位等材料特性外,還要想辦法把牛皮削到每一吋的厚度都相同,不是放上去拉緊就可以。
而且也不是每一頭牛的牛皮都能做成鼓。張吉祥說,為了要讓鼓的音色更好、皮可以繃得更緊,所以愈老的牛、愈是平常有在勞動的牛愈好,以這種標準來看,臺灣的牛95%以上都不合格,因為臺灣牛現在大部份都是肉牛或乳牛,每天懶懶的混吃等死,這種懶牛皮,做出來的鼓連音色都會變得懶懶暗暗像感冒一樣,一點也不清亮。
圖:老師傅張吉祥說,懶牛皮做不出好鼓。
現在要作鼓,通常都是挑選來自大陸、平常有在下田耕種老牛的牛皮,這種老牛皮,敲起來既堅韌又清亮……。老師傅張吉祥一邊讚嘆勤勞的美德,我卻在一邊暗自反省,難怪最近我寫的報導都不清亮,都怪過年放假把人給放懶了,但同時也想,勤勞的牛,死了還得變成鼓天天給人敲,連死後都不得安寧,到底人該勤勞還是該懶惰,這下又讓人很掙扎。
十鼓文化村˙敲出臺灣風景之美
十鼓擊樂團的成立歷史並不很長,從2000年至今也不過7、8年而已,不過,這7、8年來,十鼓擊樂團已曾多次獲邀前往紐約、洛杉磯、溫哥華、多倫多、韓國、馬來西亞、泰國、香港、新加坡……等地演出,甚至還曾獲邀參加2000年雪梨奧運聖火迎接演出,已經是個頗有國際知名度的樂團。
圖:十鼓擊樂團於十鼓文化村中每天都有固定時段演出。
十鼓文化村的歷史更短。十鼓文化村是由十鼓擊樂團於2006年間向臺糖承租位於臺南縣仁德鄉內已經廢棄的仁德糖廠改建而成,並於2007年間才開幕,開幕至今只有短短1年,但這1年來,十鼓文化村已經把一個原本已成廢墟的
圖:十鼓文化村由糖廠改建。
圖:十鼓文化村內擁有多處大小不同的演出場地。
而為了讓園區除了鼓樂外還能有更多樣的體驗,因此十鼓文化村中也設置劇場、教室、十鼓祈福館、嘟嘟小火車、森林步道、親子草原……等等設施,其中十鼓祈福館非常有趣,總計分成姻緣鼓、除病鼓、考運鼓、事業鼓、平安鼓、驅魔鼓、添財鼓、祈福鼓等等各種大小不一個鼓,從一個臉大到一個身體大都有,遊客可以自行進入擊鼓祈福。
圖:十鼓祈福館非常有趣。
由於藝術工作在臺灣一向經營困難,為了節省開支與照顧團員生活,因此十鼓文化村中的團員除了平常要練鼓外,也幾乎每一位團員都要負責照料一小片菜園,除了勞動,也自行生產蔬菜。到十鼓文化村中,也別錯過這邊的附設餐廳,除了可以喝茶喝咖啡外,也可以用餐,品嘗由團員自行種植的美味新鮮蔬菜。
十鼓擊樂團團長謝十表示,在臺灣每個鼓樂團各有特色,但都是透過優美音色與強烈的節奏來表達一種意境,例如優人神鼓的鼓樂就較為偏向禪意,而十鼓擊樂團的鼓樂則較偏向風景敘事;謝十表示,或許這麼說,優人神鼓就像文言文,而十鼓就像白話文學,是透過簡單易懂的白話敘事方式,以鼓樂聲音來呈現臺灣的風景之美。
十鼓文化村不分平假日,每天上午10點30分與下午3點都各有一場現場鼓樂演出,並有多種體驗與小鼓彩繪DIY活動,入場門票250元,團體門票200元,35人以上可預約解說。配合已從元宵節
東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