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7月29日電 據香港《星島日報》報導,香港中成藥註冊制度推行十年,已累積收到17000多宗註冊申請,當中接近四成拒交文件、甚至主動撤銷註冊。有傳媒更發現有中成藥變身「健康產品」出售,如位堂的「感冒茶」改名為成分包裝相似的「感の茶」,以及大賣廣告的消腩丸。業界透露註冊制度下,中成藥「變身」避規管情況出現多年,藥廠只要聲稱有效成分非純粹中藥即可過關,更稱做法得到香港衛生署默許。
香港衛生署2003年底推行中成藥註冊制度,任何有效成分純粹為中藥材的成藥,只要聲稱有治療或調節機能效用,均要註冊。截至上月20日,署方共收到17890宗註冊申請,當中6910宗已撤回,佔總數三成八,其中七成個案的拒絕原因為拒交文件而取銷資格,其餘三成是主動向衛生署撤銷。
記者調查發現,有中成藥產品撤銷申請後,變身健康產品繼續出售。例如位堂的「感冒茶」申請中成藥註冊,但其後消失,改以「感の茶」出售,其包裝大致相同,成份表上有十種成分一樣,只是「感の茶」多了蘆根、荊芥等中藥材,變成了健康產品。位堂回復稱有關變更是商業決定,其他問題不作補充。
知情人士透露,市場上大賣廣告的消腩丸,其第一、二代產品曾申請註冊中成藥,後來推陳出新,變身健康產品,其成分卷標稱含銀杏精華、枳實精華、紅景天、蘆薈等中藥材,有關成分同時亦是日本草藥或傳統食品。
出產消腩丸的Asana回復香港《星島日報》表示,負責早年申請產品註冊的員工已離職,未能證實當時產品是否以中成藥註冊,現行產品以營養補充品定位,不希望以中成藥註冊。
中成藥如何變身健康產品?香港衛生署於業界講座中提到,中成藥要是加入胺基酸或維他命等,都已可豁免註冊。
衛生署人員解釋,現時條例規定,產品有效成分若全部為傳統中藥材,就要以中成藥註冊,不過只要廠商於成藥中加入其他非中藥材,甚至是中西均使用的草藥,就可聲稱「有效成分」並非中藥材,最常見是加入「輔酶」等酵素物質,「只要你做得不太過分均可過關」。
毋須提交安全證明
變身健康產品的中成藥毋須出售前提交安全證明,不過生產商須確保產品安全食用。該業界人士表示,健康產品始終比註冊中成藥少了一重安全保障,也有違當初做註冊中成藥的原意,即是希望透過規管中成藥,以規管市面上大部門的健康產品。
衛生署回複查詢稱,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中藥組訂定指引和定期舉行講座供業界參考何為中成藥,產品擁有者須自行負責檢查產品成分及確定產品的最後劑型,凡符合《中醫藥條例》定義的「中成藥」,必須註冊方可進口、在香港製造和銷售,違者可處罰款10萬元(港幣)及監禁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