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前晚落幕,獎項爆出不少冷門,《羅馬環城高速》獲金獅獎,臺灣導演慄明亮《郊遊》獲評委會大獎。《羅馬環城高速》導演詹弗蘭科·羅西感謝評委會主席貝託魯奇的勇氣,「威尼斯讓大家知道紀錄片也是電影。」而此前得獎呼聲甚高的英國影片《菲洛梅娜》最終僅收穫最佳劇本獎,同樣被人們關注的宮崎駿息影之作《起風了》則顆粒無收。(9月9日《北京青年報》)
入選本屆威尼斯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的20部影片中,有兩部是紀錄片,這在歐洲三大電影節中並不常見。而其中一部紀錄片《羅馬環城高速》,力壓此前被媒體看好的《菲洛梅娜》等影片,獲得金獅獎,無疑更出人意料。
《羅馬環城高速》此次「擒獅」,還終結了義大利電影15年未獲金獅獎的尷尬局面。因而,該片導演詹弗蘭科?羅西獲獎時難掩激動之情,一再對主競賽單元評委會主席貝爾納多·貝託魯奇表示感謝。
據悉,《羅馬環城高速》用鏡頭真實記錄了在羅馬環城高速周邊人們的—個個生活細節,展現在危機中生活在羅馬邊緣的人群的生活狀態。導演拍攝的初衷是「將義大利現實主義和紀錄片結合在一起」。這也成為該片獲獎的重要原因。貝爾納多·貝託魯奇認為,該片中的人物質樸純潔,故事和細節動人,應該讓更多人知道。
像威尼斯電影節這樣的場合,能破例把金獅獎這樣的大獎授予《羅馬環城高速》,既是對該片本身的肯定,也是對紀錄片類型的厚愛。這對各國有志於紀錄片拍攝的電影人來說,無疑是巨大的鼓舞。
「像威尼斯電影節這樣的場合,應該給予紀錄片空間。」這是貝爾納多·貝託魯奇在閉幕式後的新聞發布會上所說的話。確實,紀錄片也是電影藝術,理當和故事片同臺競技。而作為觀眾來說,同樣需要這樣的空間——紀錄片與故事片「一決雌雄」的空間!
由此,不能不提及我們國內的紀錄片拍攝。當然,這裡要說的紀錄片,既包括電影紀錄片,也包括電視紀錄片。
國產紀錄片,尤其是科技題材的紀錄片,應該說曾經有過輝煌。上世紀九十年代(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每次在電影正式放映前,都會加映一部紀錄片,哪怕是十幾二十分鐘的短片,也會令觀眾如醉如痴。近些年來的電影紀錄片拍得不多,比較有影響的也只有《周恩來外交風雲》等少數幾部。相對來說,電視紀錄片拍得比較多些,有影響的也不少,諸如《舌尖上的中國》、《我的長徵》、《大京九》等。只不過,好多電視臺似乎對紀錄片並不感興趣,不僅懶得去拍攝,甚至不願意播出。比如名嘴崔永元策劃並出品的32集紀錄片《我的抗戰》,歷時8年,採訪了3500多人,完全用普通人的個人視角來講述那場戰爭,「都是貨真價實的東西」,這樣精心拍攝出來的一部紀錄片,竟然沒有電視臺願意播出,最後不得不依靠網絡傳播。
紐西蘭自然歷史公司(專門在中國進行紀錄片創作和營銷的公司)總經理史達民先生一次在談到國內紀錄片發展困境的時候表示:「中國的紀錄片市場潛力巨大,但由於沒有成熟的播映平臺,所以就不可能產生出市場效益。」
可見,對於紀錄片來說,傳播平臺及機會是多麼的重要。再結合這次《羅馬環城高速》一舉奪得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更讓人對國產紀錄片充滿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