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題是歷史試卷中的一種基本題型,是多個知識點的小型綜合,體現「考基礎、考能力」的導向。選擇題一般由題幹和選項兩部分組成,題幹以文字 (一段引文、貼近生活的情境描述等)或圖表材料(實物圖片、地圖、漫畫、表格等)的形式呈現,選擇四個選項中最為合適的一項。選擇題的常見類型有以下幾 種。
1.表述型選擇題
表述型選擇題包括肯定型選擇題和否定型選擇題。肯定型選擇題題幹中常用「標誌是」「內容是」「性質是」「特點是」「表現在」「反映出」等提示語。否定 型選擇題要求選出不符合史實和歷史邏輯關係的選項,其特點是題幹部分採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性詞語,如「錯誤」「不正確」「沒有」「不是」「不包括」「無 關的」「不屬於」等。表述型選擇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基礎知識的識記及再認、再現史實的能力。
【典型例題】
1.(2015·山東泰安)下面有關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表述,錯誤的是( )
A.墨子——「兼愛」「非攻」
B.韓非——「春秋無義戰」
C.莊子——「無為而治」
D.孫武——「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諸子百家及其思想主張的識記。從四個選項來看,只有B項搭配錯誤,韓非主張改革,提倡法治,而「春秋無義戰」是孟子的言論。
【答案】B
2.(2015·福建福州)法國大革命被認為是一場真正的政治大革命。這場革命爆發的標誌是( )
A.攻佔巴士底獄
B.處死路易十六
C.拿破崙發動政變
D.頒布《法典》
【解析】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掀開了法國大革命的序幕,是法國大革命爆發的標誌。
【答案】A
【解題技巧】
表述型選擇題一般難度不大,主要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通常的解題方法有:①直選法,根據自己對歷史事實的認識和理解,直接確定符合史實和歷 史邏輯關係的選項。②排除法,通過排除不符合史實和歷史邏輯關係的選項,選出符合題意的選項。③推理法,若不能確定某個選項時,可以先假設此選項正確,然 後再根據所學知識進行推理,分析其結論是否符合史實和歷史邏輯關係。
【舉一反三】
1.「網際網路+」指的是「網際網路+各個傳統行業」,即網際網路對傳統行業進行滲透、融合和顛覆,促使傳統行業改造升級,催生新興產業。「網際網路+」最能反映的當前科技發展的特點是( )
A.科學技術不斷轉化為生產力
B.科學成果不斷湧現
C.新技術開始改變人們的生活
D.一種技術的發展引起多個領域的革命
2.2015年2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2015年一號文件《關於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這是連續12年一號文件聚焦「三農」問題。新中國成立後就對農村生產關係進行了改革與調整,下面關於生產關係調整的表述正確的是( )
A土地改革廢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實行了集體土地所有制
B農業合作化引導農民參加合作社,走社會主義道路
C人民公社化實現了全民所有制,促進了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
D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有了土地所有權,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
【答案】1.D 2.B
2.因果型選擇題
因果型選擇題即考查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原因和結果的選擇題。此類題的基本結構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題幹列出了某一歷史結果,備選項中列出原因,在 題幹中常出現的標誌性詞語有「原因是」「目的是」「是為了」等,而在考查原因時又多進行細化,如考查「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要原因」等。另一種是題 幹列出歷史原因,備選項列出歷史結果,在題幹中常出現的標誌性詞語有「影響」「結果」等。
【典型例題】
1.(2015·山東德州)漢代時「(江南)不憂凍餓,亦亡(無)千金之家」,至宋代則有「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導致這一變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北民南遷帶來先進技術和勞動力
B.大運河貫通南北
C.各民族之間的長期交往
D.相對安定的社會環境
【解析】題幹中兩則材料的對比反映出江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的經濟重心逐步南移。在推動江南經濟發展的眾多因素中,「最主要原因」是北方人民南遷,帶來了先進技術和勞動力。
【答案】A
2.(2015·江蘇南京)一位史學家認為,美國獨立戰爭原本不是一場民主運動,但它在結果上卻是一場民主運動。這裡的「結果」主要是指( )
A.確立了資產階級政體
B.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
C.廢除了黑人奴隸制度
D.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
【解析】美國獨立戰爭推翻了英國的殖民統治,贏得了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確立了比較民主的資產階級政治體制。
【答案】A
【解題技巧】
因果型選擇題在解題時需注意:一是要正確理解有關概念的含義,要分清客觀原因、主要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等。二是要注意歷史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繫, 全面分析和把握影響歷史發展的各種因素。三是在做題時要準確把握題幹與備選項之間的邏輯關係,弄清二者之間誰是因、誰是果。解答此類題的基本方法有:①採 取時間順序的方法判斷因果關係。②運用基本理論的推理得出答案,如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等。
【舉一反三】
1.2015年是萬隆會議召開60周年。在萬隆會議上,各國代表爭相請周恩來籤名(圖1)。該情景出現的原因是( )
A.中國國力強大
B.與會各國贊成社會主義
C.周恩來「求同存異」方針得到廣泛贊同
D.中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2.歷史推論離不開對史實的正確解讀。下列史實與推論不相符的是( )
A.新航路開闢——開始把世界連成一個整體
B.奴隸制的存廢——激化美國南北方矛盾,導致內戰爆發
C.俄國十月革命——建立起世界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D.蘇俄新經濟政策——促使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形成
【答案】1.C 2.D
3.比較型選擇題
比較型選擇題是把具有可比性的歷史事件或同一歷史現象在不同歷史階段的反映放在一起,讓學生通過分析、比較,歸納出其相同點或不同點。題幹中一般都有 「相同點」「不同點」「共同」「相似」等標誌性詞語,有些題目的標誌性詞語前有反映程度的詞語,如「最大的不同點」「最根本的不同」「本質上的相似之處」 等。
【典型例題】
1.(2015·山東濰坊)俄國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維新都是工業文明衝擊下的改革。二者的共同點是( )
A.推翻了舊的政權
B.加強了中央集權
C.廢除了農奴制度
D.改變了社會性質
【解析】俄國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維新的共同點有:都是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改革;都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餘。
【答案】D
2.(2015·浙江寧波)17—18世紀,英美法先後進行了資產階級革命。與英法相比,美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獨特性在於( )
A.推翻了封建專制統治
B.擺脫了殖民統治,獲得國家獨立
C.建立了資本主義民主制度
D.頒布了具有法律性質的重要文件
【解析】此題考查英法美資產階級革命的不同點。英法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封建專制統治,英法兩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美國推翻英國的殖民統治,獲得國家獨 立,走進資本主義社會。在資產階級革命中,英國頒布《權利法案》,建立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統治;法國頒布《人權宣言》,建立起民主共和制政體;美國 1787年憲法確立了三權分立的民主政體。對照選項,答案選B。
【答案】B
【解題技巧】
比較型選擇題要結合所學知識對各個事件進行分析、歸納,找出它們的共性和個性,同中找異,異中求同。這類選擇題有一定的難度,注重於能力考查。解題 時,首先要對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熟知,其次對史實進行比較、分析和歸納,最後對應選項,得出答案。解答比較型選擇題最常用的方法是排除法。有時比較的內容 較複雜,可使用選項對應法,用選項對應歷史事件。
【舉一反三】
1.秦始皇、漢武帝都是我國歷史上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們採取的共同統治措施是( )
A.「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B.在長安設立太學
C.抵禦匈奴,鞏固邊防
D.統一度量衡
2.我國的經濟特區和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最大的不同在於( )
A.經濟政策不同 B.社會制度不同
C.主權歸屬不同D.外交政策不同
【答案】1.C 2.B
4.漫畫型選擇題
漫畫型選擇題是近兩年流行的題型,一般由漫畫和文字兩部分組成。漫畫部分常由圖片、標題或注釋組成,圖片是漫畫的主體,通常刻畫特色鮮明的人和物。有 些圖片無法表達的意思,就需要用文字對圖片內容作適當補充。漫畫選擇題具有鮮明的主題,集趣味性、比喻性、諷刺性、深刻性、理論聯繫實際於一體,既考查了 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又考查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A.太平天國運動
B.義和團運動
C.五四運動
D.國民革命運動
【解析】一戰結束後,1919年帝國主義戰勝國在法國召開巴黎和會,中國作為戰勝國參加,會上英、法、美等國拒絕了中國代表團的正當要求,還無理地將 大戰前德國強佔山東的特權交給日本。中國代表團在巴黎和會上遭到了重大失敗,消息傳到北京,導致五四運動爆發,故選C。
【答案】C
【解題技巧】
解答漫畫型選擇題,第一步要把握漫畫的情景,理解漫畫的主題,分析漫畫的寓意;第二步將漫畫、題幹要求和教材的相關內容進行連結;第三步在對漫畫和課本內容理解、分析的基礎上,作出判斷,選出正確答案。
5.組合型選擇題
組合型選擇題是將同一類的事件或現象按一定的關係進行組合。此類選擇題的結構一般由三部分組成:表述關係的題幹;根據題幹要求列出三組或三組以上的事件或現象,並以數字序號列出;這些數字序號組合成的備選項。
【典型例題】
(2015·安徽)義大利米蘭世博會於2015年5月1日開幕,這個擁有悠久歷史和輝煌文明的國家,在歐洲進入近代社會的轉型時期展現了無盡的魅力。這一時期該國湧現的文化「巨人」有( )
①但丁 ②伏爾泰 ③達·文西 ④牛頓
A.①③B.①②
C.②③D.③④
【解析】題目考查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巨人」。但丁是義大利詩人,是文藝復興的先驅,符合要求;伏爾泰是法國啟蒙思想家,不符合要求;達·文西是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的藝術大師,符合要求;牛頓是英國近代科學家,不符合要求。
【答案】A
【解題技巧】
(1)肯定篩選法(選基法)即根據試題要求分析各個選項,先確定一個或兩個正確的選項,這樣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選項的組合,然後一一篩選,最後得出正確答案。
(2)否定篩選法(排除法)即確定一個或兩個不符合題意的選項,排除包含這些選項的組合,得出正確答案。
【舉一反三】
1.2015年5月4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會見中國國民黨主席朱立倫。習近平強調,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成果得來不易,經驗彌足珍貴。回望歷史,國共兩黨曾有過多次合作。下列與國共合作有關的事件是( )
①解放南京 ②創建黃埔軍校 ③進行北伐戰爭 ④堅持八年抗戰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2.2015年5月15日,李克強歡迎印度總理莫迪訪華,強調中印作為世界上兩個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雙邊關係發展事關兩國25億人民福祉。下面能說明中印友好交往的史實是( )
①玄奘西遊 ②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 ③成立上海合作組織 ④萬隆會議
A.①②④B.①③④
C.①②③D.②③④
【答案】1.B 2.A 6.排序型選擇題
排序型選擇題要求學生根據題目的要求,把打亂順序的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按一定的順序(時間、地點、邏輯關係等)進行排列,最常見的是按歷史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排列。
【典型例題】
(2015·重慶)感天動地的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把全世界正義的力量團結在一起,在最黑暗的歲月中堅守和平的希望。下列事件,按發生的先後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
①《聯合國家宣言》的籤署 ②蘇軍攻克柏林 ③英美盟軍在諾曼第登陸 ④雅爾達會議的召開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
C.①③④②D.③④②①
【解析】《聯合國家宣言》的籤署是在1942年1月1日;蘇軍攻克柏林發生在1945年4月30日;英美盟軍在諾曼第登陸是在1944年6月6日;雅爾達會議的召開是在1945年2月。由此可知正確順序為①③④②,答案選C。
【答案】C
【解題技巧】
解析此類選擇題,要求學生識記重大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需要在平時的學習中加強積累。解題時可用時間標註法,標註出歷史事件或現象的具體時間,再排序 作出選擇。通常的方法有:①首位判斷法,即找出發生最早的一件史實,然後查找以這一史實序號為首的選項,就可以迅速地選出答案。②首尾結合法,按時空延展 順序找出最早發生的一件史實和最晚發生的一件史實,根據其序號即可選定正確答案。③中間判斷法,如果備選項的序號首尾相同,根據備選項中間序號的先後順序 去判斷,也能很快確定正確選項。
【舉一反三】
1.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結束了舊中國「屈辱外交」的歷史,下列外交成就按先後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
①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②中美正式建交 ③周恩來出席萬隆會議 ④中國承辦亞太經合組織會議
A.①②③④B.③①②④
C.④③②①D.③④①②
2.人類至今還在享受兩次工業革命帶來的成果,下列成果出現的先後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
①汽車 ②輪船 ③火車 ④飛機
A.①③②④
B.③①②④
C.②③①④
D.②①③④
【答案】1.B 2.C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行動裝置訪問中考網,2020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