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聯合報》3日社論說,多米尼加與臺灣「斷交」,蔡當局第一時間作出兩項制式反應:一是譴責「中共打壓」,指控其片面改變現狀;二是呼籲「民眾團結」,要求臺灣「朝野」放下成見一致「對外」。如此一成不變的反應模式,其實已喚不起民眾的悲憤,反而只是凸顯蔡當局之技窮。更可議的是,當蔡英文大聲疾呼時,她沒意識到把臺灣推入險境的正是她所領導的民進黨當局嗎?
社論指出,蔡英文將「拒絕承認九二共識」設定為其兩岸政策的導航方位時,沒有想到這會點燃兩岸「外交」戰場的火嗎?如果曾謹慎想過,那麼接二連三的「斷交」,就是她必須承受的後果,以此指控對手召喚仇恨,只是在打悲情牌。而如果當初不曾想到這樣的後果,意味先前思慮欠周;如今碰到巨浪,若不設法調整航向,就只能硬著頭皮駛向惡海,這是她身為掌舵者必須思考的責任。
繼巴拿馬、聖多美普林西比之後,多米尼加是兩年來第三個與臺灣「斷交」的國家。多米尼加與臺灣有過長達77年的「邦誼」,這說明它不完全是「見錢起舞」的外交投機客。但從近三次「斷交」後的反應看,蔡英文皆無反省之意,都選擇以狠話回敬並繼續硬幹,看不到政策或戰略調整的跡象。當然,蔡英文也許可以自稱是在維護「尊嚴」,但從另一個角度,其實已暴露她無法妥善照顧人民福祉和臺灣「利益」。
社論中說,蔡英文的兩岸政策若依然故我,把兩岸原本共同承認的模糊空間——如「九二共識」一筆抹煞,卻又提不出新說法,她勢必要面對更嚴重的「斷交」衝擊。
社論認為,退一步說,蔡當局的兩岸政策,對外而言,已窮於應接「外交」危機;對內而言,也已造成社會人心崩離分裂的危機。蔡當局不斷將「仇中」意識注入「內政」的各個層面,不僅藉此分化族群,抹煞及扭曲歷史,甚至貶抑或矮化特定民眾的尊嚴和價值。也正因為如此,蔡英文呼籲民眾要「團結起來一致對外」的發言,才會顯得那麼可笑。試想,在沒有外來憂患的時候,臺灣執政者所做的事就是不斷地分化臺灣社會、鬥爭異己、扭曲民主法治;遇到形勢吃緊,再來呼喚團結,又如何凝聚人民的共同意識?
文章還說,這次「斷交」連同近期的機艦繞臺在內,主要目的,都是針對臺當局「行政院長」賴清德一再標榜其「臺獨工作者」的談話而發的打擊。蔡英文屢屢宣示兩岸政策以「維持現狀」為宗旨,但她對於賴清德的脫軌言行卻從未公開糾正或私下勸阻,不免讓人覺得她是故意放縱賴清德「示威」,旨在凸顯自己兩岸政策向極端邊緣漂移。這樣的挑釁,遭到「斷交」的報復,也把臺灣人民帶向未知的險境,卻完全未見蔡當局有絲毫檢討之意。
社論強調,如果蔡英文已不在乎兩岸關係,甚至不惜撕裂臺灣社會的人民感情,也要繼續「仇中」;請問,她最後要用什麼來團結人民「一致對外」?
責編:陳亞楠
31309064,.人心崩離的「斷交潮」 蔡英文把臺灣帶向險浪,.2018-05-03 09:50:59,.204309,.陳亞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