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一日遊攻略
句容茅山是國家AAAAA級旅遊風景區。
開放時間:春秋07:00-17:30、冬08:00-17:00
票價:淡季90元、旺季120元
著名景點:九霄萬福宮、元符萬寧宮等
景區等級:AAAAA級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中國道教聖山茅山位於江蘇省句容市與金壇市交界處,距南京大約60公裡,南北約長10公裡,東西約寬5公裡,面積50多平方公裡。茅山是指中國江蘇省的一座道教名山,是道教上清派的發源地,被道家稱為「上清宗壇」。有「第一福地,第八洞天」之美譽!也是中國六大山區抗日根據地之一。主體山脈位於常州市金壇市茅山鎮境內,少數山體餘脈位於鎮江市句容市境內,南北走向,面積50多平方公裡。主峰大茅峰位於句容茅山境內,似綠色蒼龍之首,也是茅山的最高峰海拔372.5米。茅山風景區1986年被省政府列為省級森林公園批准為省甲級風景名勝區。
同時,他既是道教聖地,又是抗日根據地,其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森林景觀、革命歷史觀融為一體,勝似仙境。總規劃面積32平方公裡,九霄萬福宮雄居其上,二茅峰、三茅峰蜿蜒而下,與主峰高低起伏,相映成輝。茅山原名句曲山,又稱地肺山,位於江蘇省西南部。道教將其列為十大洞天中的第八洞天,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一福地。相傳西漢景帝時,有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在此修煉,並為民治病,後於此山得道成仙。後人為紀念他們,遂將句曲山改稱三茅山,簡稱茅山。
茅山的宮觀道院曾以「甲天下」著稱,最盛時多達257處,有房屋5000餘間。太平天國時曾遭兵燹,至清末,尚存「三宮五觀」。三宮為九霄萬福宮、元符萬寧宮、崇禧萬壽宮,五觀為德佑觀、仁佑觀、玉晨觀、白雲觀、乾元觀。抗日戰爭時,茅山成為蘇南抗日根據地,陳毅、粟裕曾率新四軍一支隊進駐茅山,司令部就設在乾元觀的松風閣。1938年9月,日冠掃蕩茅山,焚毀了90%以上的道院房屋。「文化大革命」中,茅山道院又遭損毀,只剩一些斷垣殘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宗教政策得到落實,政府撥款修復了九霄宮和元符宮,並建成了直達大茅峰的盤山公路。
茅山景區入口
道士雕像
上山小徑
九霄萬福宮
九霄萬福宮,因其位於茅山主峰大茅峰頂,故簡稱頂宮。從山麓上眺,峰巒疊翠,雲霧繚繞,猶如一條條銀色飄帶,把雄偉的萬福宮纏繞,系上九天霄漢。萬福宮共有四進殿宇,依山而建,層層而上。
第一進為靈官殿,殿額上刻「敕賜九霄萬福宮」,兩邊牆上書「道 長存」和「萬壽無疆」八個大字。殿內供奉道教護法神王靈官。
第二進為藏經樓,東有寶藏庫,西有坎離宮。坎離宮西側有清水池,池中似有小黑龍遊動。此池水大雨不溢,大旱不竭。
第三進為九霄宮的主體建築太元殿。正面神臺上供奉三茅真君聖像,茅盈居中,懷抱如意,茅固、茅衷手執玉圭,拱立兩側。殿內還陪侍有馬、溫、趙、嶽四大元帥和四值功曹等神像。
第四進的主要建築為升表臺和二聖殿。升表臺又名飛升臺,相傳茅盈當年就是在這裡駕鶴飛升的。後為茅山道士拜符升表之所。臺上立三天門石坊一座,標誌著茅山極頂的位置。飛升臺後是二聖殿,供奉著三茅真君的父母。二聖殿東西兩側各有一座新建仿古樓閣,東為道舍和客廳,西名怡雲樓,樓上陳列室裡陳列有珍貴的茅山「鎮山四寶」。這四寶分別是玉印、玉圭、玉符、哈硯,均為宋代珍品。
玉印由和氏璧雕刻而成,上面刻有「九老仙都君印」篆體陽文。玉圭光潤澄澈,自然天成,頂部花紋如翩翩欲飛的蝙蝠,下部花紋則如山巒重疊。此圭還能隨季節的交替而變換顏色。玉符又叫鎮心符,上刻「合明天帝日敕」六個篆體陰文,其質堅潤,色潔白。據說佩帶此符即有神靈護佑。哈硯又叫呵硯,玉質,長方形,長約十一釐米,寬三釐米。人對其哈氣,硯中頓時出現大型水珠,舔筆而蘸,即有丹朱潤筆,而且墨堂內凝水後還顯出遊魚狀花紋,投入清水池中遊魚若真。此四件珍貴文物,原藏元符宮,現移置於九霄宮陳列室展出。
元符萬寧宮
元符萬寧宮,位於積金峰山麓,原為茅山道教藏印之處,因此簡稱「印宮」。始建於唐,興盛於宋。據傳宋哲宗在位時,其母孟氏誤吞銀針,危在旦昔,御醫束手無策。茅山宗第25代宗師劉混康聞詔進京,符讓太后吞服,太后服後嘔吐,針隨符出。哲宗龍顏大悅,下令重建劉混康所居道觀,賜名元符宮,並賜玉印、玉圭、玉符、哈硯四寶。元符宮原有13房道院。山門為睹星門,是觀星望氣之所,兩邊石壁分別雕刻「第一福地」和「第八洞天」。第一進是靈官殿,供奉護法神王靈官,左右配祀南鬥星君和北鬥星君。第二進為太元寶殿,供奉三茅真君神像。山上有「三天門」、「九層臺」,山下有蓬壺、玉柱、華陽三個寬敞的天然洞穴。
茅山,是著名的道教聖地
茅山道教淵源流長,相傳早在距今5000多年前,就有高辛氏時代人展上公修煉於句曲山伏龍地(今茅山鎮玉晨村);先秦時,有燕國人郭四朝修煉於玉晨觀;秦時,李明真人修煉於古煉丹院(今乾元觀);東晉時期,句容人葛洪在茅山抱樸峰修煉,並著書立說;東晉興寧二年(364年),楊羲、許謐、許製作了《上清大洞真經》,在茅山創立了別具江南特色的教派——茅山上清派;南朝齊梁著名道士陶弘景隱居茅山40餘年,為茅山上清派的主要傳承者。
茅山道教,在中國道教史上享有很高的聲望和地位,曾贏得了「秦漢神仙府,梁唐宰相家」、「第一福地,第八洞天」等美譽。唐宋年代茅山道教達到了鼎盛時期,前山後嶺,峰巔峪間,宮、觀、殿、宇等各種大小道教建築多達三百餘座、五千餘間,道士數千人,有「三宮、五觀、七十二茅庵」之說。太平天國戰爭、抗日戰爭以及文化大革命對茅山道院的毀壞較為嚴重。茅山道院於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開始修復,1982年被國務院批准為首批對外開放的重點宮觀。俗話說:「要好運,到福地洞天——茅山」,九霄萬福宮(頂宮)作為茅山道文化的重要場所,一直以來的都是遊人朝山敬香必到處。
茅山,是神聖的革命聖地
茅山因山區地勢險要,西鄰南京,北瀕長江,東至淞滬,南下浙西,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1937年12月初,日軍侵佔了茅山,燒殺搶掠,殘暴蹂躪,民無寧日。1938年6月,陳毅、慄裕、張鼎丞率領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第一、二支隊和先遣支隊進入茅山地區,廣泛發動群眾,開展抗日遊擊戰,創建敵後抗日根據地,成為全國六大山地抗日根據地之一。茅山抗日根據地的建立,猶如插入敵人心腹的一把利刃,大大牽制了敵人的重兵,為中國人民的抗戰勝利做出了可貴的貢獻。在那樣艱難困苦的歲月裡,曾有多少英雄先烈們在茅山為了革命事業拋頭顱、灑熱血。他們用萬丈豪情壯實了茅山偉岸的身姿,他們用氣壯山河的誓言證實了茅山不朽的風採。他們在人民心中將會萬古長青!在這裡,讓我們再一次在鐵的事實面前去追憶當年先烈們英勇的壯舉。茅山的紅色之旅,已成為機關、學校、部隊、企事業單位、黨團組織進行愛國主義、革命傳統教育的首選地。
最後進入景區後不要著急坐車,先徒步等山,後坐車或坐纜車下山,這裡需要注意,半路上觀光車是免費的,纜車收費!
喜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