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誰的青春不迷茫》很不錯,只有我是衝著導演去看的這個戲嗎,覺得導演又美又有才華的抱緊我,我沒看過原著,只是當年一部劇版《匆匆那年》完美圈粉的漂亮導演如今拍了一部她擅長的大銀幕青春題材,當然很期待。《匆匆那年》細膩到暖男的襯衫領扣和袖扣系的一絲不苟,細膩到不同人物性格,家庭背景,籃球鞋的樣子和自行車的款式,細膩到喬燃的手錶和陳尋的校服裡子,導演是真的用心,我愛看的不得了,甚至吸引到我媽這種從來不看偶像劇的中年婦女。所以這次的電影算是對劇版《匆匆那年》的情感延續吧。
導演年輕貌美,她的高中時代跟我們很相似,所以懂得我們的青春裡都有什麼,所以拍起來比年紀大一點的導演有優勢的多。導演不僅僅是拍作品,也是表達自己的青春生活,所以看起來都更加自然和容易被接受。是半夜看的電影,原本以為不會有很多人看這麼晚的場次,然而周圍全是歡度周末的學生黨。這幾年似乎青春片也成了傳統,每年都有一部趕在春末上映的片子拉開畢業季序幕,仿佛一起看一個青春片也成了畢業的一個儀式,緬懷青春結束學生生涯,畢業季陪他們傷離別的就是這部了吧。
前面兩晚都睡的很晚,睡眠不足加上後面又隔了夜店的假酒和一個信息量巨大的周末,所以劇情記的不多了,留下的全是感覺,不過成功的電影帶給人的影響不就該是情緒嗎,跟《匆匆那年》一樣,細節處理的讓我神魂顛倒走火入魔的喜歡,女二校服第二個粉色小扣子什麼的,簡直戳心。我覺得還有一個小彩蛋,《匆匆那年》裡是實驗中學,這裡是育才,兩個名字都很普遍的學校,但導演的兩部戲分別是這個名字我想不是巧合,應該是瀋陽的同學專供的細節梗,也是導演心中的小情懷。也是《匆匆那年》開始知道白敬亭,那時候的感覺真的是校草的氣質,離生活不遠。
直到後來聽說他演了《旋風少女》,感覺從一個學生真的變成了偶像。我是覺得他演技也是成熟很多,除了磨練學習之外,應該是和導演之間有很好的默契與信任有很大關係。完全演得出學習不好卻有理想的白衣少年的感覺,不是那種混混的痞和壞,而只是另一種人生觀的堅定。比起相同題材類似定位的柯震東和王大陸,我更喜歡這樣的演繹,成績不好的人也不一定必須自帶調皮搗蛋氣質,他的對抗老師不是為了叛逆而是另一種理想,我認為這才是比較真實的狀態和心路歷程。雖然他背負了一些生活裡的沉重卻不因此矯情做作,憤怒的時候也不會強行解釋和報復,不知道比其他人成熟了多少呢。
雖然滿是溫柔卻也完全不同於喬燃,這個我覺得是有難度的。好開心校草變男神,最後能走向演員而不是明星。導演很擅長把看似風月人物的主角都平鋪直敘的變成有個性的普通人,而不是通過各種橋段渲染他們的主角光環和牛逼技能,自然得多,陳尋是,高翔也是。這也是我愛婷婷除了美貌之外的重大原因。當然了,繞不過的劇情狗血論。我覺得似曾相識的除了劇情還有女主的臉。劇情從各個階段分別像各種片,完全沒有抄襲的意思,因為畢竟幾乎大家的青春都是類似的,正因為這樣才有共鳴感。
那些說抄襲的你要不要把主角一男一女也算是抄襲啊,冷漠臉,但是這不影響我的觀影體驗。女主的臉也是從各個角度幾乎像遍了氣質寡淡的各種女星,也沒有說她長得普通或者整容的意思,畢竟審美趨同,好看的也都是相似的相貌,疲憊臉,也是不影響她長成一代小花。論美貌,女二是真的美,特寫還隱約看到臉上的小雀斑,真實可愛。其他的客串一大把,還有好多《匆匆那年》裡的人馬,導演和原著人緣真不錯,羨慕死了。
語無倫次說很多,其實想說的就是導演和劇組真的走了心,拍的也是邏輯清晰,結構完整,真實感人,不牽強不做作,鏡頭色調也都是青春片標配中規中矩,不能說多好,但是基本上傳遞了青春的情緒和質感,很有共鳴,何必追求面面俱到和亙古綿長,看個電影就該輕鬆些,如果有有一個瞬間有觸動,哪怕一次的回憶起中學時代,也是電影的成功,期待導演其他類型的商業作品,通篇表白導演,但是最後表白想胡先煦,喜歡姐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