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視頻:在地鐵上,幾乎所有人都在規規矩矩地帶著口罩,但有一個女孩,在地鐵上的時候不僅不戴口罩,而且還在地鐵車廂裡隨意的吐瓜子皮!周圍有人好意提醒,卻被這名女孩用全英文回懟!
果不其然,這個女孩的行為迅速引起了廣泛熱議。視頻的下面出現了廣大網友的評論,大部分的網友都持著這樣的觀點,覺得這名女孩醜態畢露!
不過有些網友的關鍵點好像都在女孩全英文回懟上?
好像女孩覺得自己操著一口英文,全世界都了不起的樣子。
大家有沒有覺得奇怪?明明是這個女孩不戴口罩,亂塗瓜子皮還懟別人的行為引起了大家的反感,但大家。批評指責的重點竟然在了這個女孩說英文身上,就好像說英文是一件特別令人不齒的事情。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這樣的一個規律,當網上出現這樣的一些奇葩的現象,網友總會抓住其中一個點,然後將其放大至某一群體。
比如高鐵上某女博士佔座,就上升到整個博士群體,丟了博士的臉,比如某明星移民,又會上升到國籍問題,被貼上不愛國的標籤……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這不禁讓我想起了美國教書的教師@啊sai在紐約之前一段說過的案例,在美國有一位學生在畢業典禮的時候穿了一件紅色旗袍,結果被一群美國人眼裡被認為是「有罪」的事情。
在他們眼裡: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美國人,怎麼能穿旗袍這種東西呢?這不是侮辱了中國文化?
其實這兩件事情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網友不自覺地站成了一個隊伍,並且為一件事情打上了同一個標籤。
美是不分國界的,語言作為一種溝通交流的工具,也不應該被貼上特異的標籤,一個人的教養不應該是由TA的語言決定,也不該由某一個點決定。
這是執果索因。
不信?如果視頻中的女孩不是說英文,而是說中文試試?相信大家絕對不會拿著中文這一標籤去懟這個女孩,而是更多地把問題歸結到女孩自己的行為本身,比如說女孩自己不遵守規則還回懟路人。
規矩是用來約束大家的,三觀是用來約束自己。
在地鐵上大家都戴口罩你不戴口罩,大家都能遵守規則你不遵守規則還亂吐瓜子皮,還自以為是地回懟人家。這只是個人教養問題。
但別把教養問題肆意上升到某一圈層。
真正的教養與圈層無關,與職業無關,與膚色無關,與語言無關。
之前地鐵上有一位年輕的媽媽,為了防止自己的小孩踩到別人弄髒別人的衣服,特意用手託在孩子的腳上;一位男孩不小心把牛奶灑在了地鐵上,掏出紙巾仔細地將牛奶擦乾,他們沒有刻意說什麼,但他們做的每一個動作都在顯示他們的教養。
中國人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對事不對人。
我們在看一些事情的時候,就會冷靜的告訴自己要針對性地看事情而不看人,那我們在看別人有沒有教養的時候,是不是也應該只針對別人所做的行為而不是將其上升到某一個圈層呢?
還是說網友們已經習慣了將個體行為歸因,並以個人行為特徵為他人畫上一個圈層,以此來代表自己的所屬圈層?
三毛在《雨季不再來》中說:
這個世界上,有教養的人,在沒有相同教養的社會裡,反而得不到尊重。
因為某一個人做了某一些行為,被認為沒有教養,而具備這個人某一特徵的群體卻無辜遭了殃,這就是所謂的教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