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草科普 中國蓼科植物

2020-12-20 騰訊網

中國是傳統醫藥資源最豐富的國家,藥用植物資源有約11,146種,佔全世界藥用植物的40%,是中國中醫藥、食品、保健品等產業的重要物質基礎。蓼科(Polygonaceae)中包含著多種重要的藥用植物,如藥用大黃(Rheum officinale)、何首烏(Fallopia multiflora)、虎杖(Reynoutria japonica)和金蕎麥(Fagopyrum dibotrys)等。

塔黃 Rheum nobile 圖片來源:中國野生植物保護協會公眾號

蓼科隸屬於石竹目(Caryophyllales),與白花丹科(Plumbaginaceae)成姊妹群關係,進而與瓣鱗花科(Frankeniaceae)和檉柳科(Tamaricaceae)共同構成一個單系分支。蓼科全球有55屬1,100餘種,目前劃分為3個亞科,其中蓼亞科(Polygonoideae)種類最多,有600餘種,主要分布於歐亞大陸的溫帶地區;苞蓼亞科(Eriogonoideae)含500餘種,主產北美的溫帶至熱帶地區;欖仁蓼亞科(Symmerioideae)僅有1種,特產非洲西部熱帶地區。蓼科植物中國產13屬230餘種,全國廣布,尤以西南地區最盛。

抱莖蓼 Bistorta amplexicaulis 圖片來源:中國野生植物保護協會公眾號

多樣的蓼科植物中,萹蓄屬(Polygonum)、木蓼屬(Atraphaxis)、沙拐棗屬(Calligonum)植物適應乾旱,主產亞洲戈壁荒漠地區,是優良的防風固沙植物;冰島蓼屬(Koenigia)、大黃屬(Rheum)、拳參屬(Bistorta)適應寒冷,是青藏高原高山草甸的重要組成成分,尤其是塔黃(Rheum nobile)和苞葉大黃(Rheum alexandrae),是青藏高原4,000米以上的高山流石灘上的旗艦物種,如巨人般守望著冰山雪地的流石灘,異常壯觀;而圓穗蓼(Bistorta macrophylla)和珠芽蓼(Bistorta vivipara)則能將高山草甸裝點成花的海洋;何首烏屬(Fallopia)、翼蓼屬(Pteroxygonum)、珊瑚藤屬(Antigonon)善於攀爬,是溫帶至熱帶森林林緣的常見植物;海葡萄屬(Coccoloba)適應熱帶海岸邊鹽鹼灘涂環境;蓼樹屬(Triplaris)則可生長在亞馬遜熱帶雨林中。

沙拐棗 Calligonum mongolicum 圖片來源:中國野生植物保護協會公眾號

水蓼 Persicaria hydropiper 圖片來源:中國野生植物保護協會公眾號

圓穗蓼 Bistorta macrophylla 圖片來源:中國野生植物保護協會公眾號

蓼科植物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其中最典型的代表當屬蕎麥屬(Fagopyrum)。蕎麥屬植物的起源地與多樣性中心均在中國,中國北方及西南地區的先民們分別馴化出可食用的甜蕎(F. esculentum)與苦蕎(F. tataricum)。目前,甜蕎在全世界除南極洲外,各大洲均有種植,年產量達380萬噸,因其果實中富含膳食纖維,多種礦質元素,及類黃酮、多肽、糖醇等多種藥用成分,是越來越受歡迎的保健性食品。

甜蕎 Fagopyrum esculentum 圖片來源:中國野生植物保護協會公眾號

苦蕎 Fagopyrum tataricum 圖片來源:中國野生植物保護協會公眾號

蓼科植物生命力頑強,蓼科最大的兩個屬,酸模屬(Rumex)與蓼屬(Persicaria),多數種類為常見雜草。《詩經》「良耜篇」中有「以薅荼蓼」的句子,意為拔除荼(苦菜)及蓼(水蓼或酸模葉蓼)等雜草,又言「荼蓼朽止,黍稷茂止」,去除雜草後,莊稼才能旺盛生長。

此外,作為觀賞植物,蓼科中比較有名的如紅蓼(Persicaria orientalis)、珊瑚藤(Antigonon leptopus)、千葉蘭(Muehlenbeckia complexa)、抱莖蓼(Bistorta amplexicaulis)、頭花蓼(Persicaria capitata)等;蓼藍(Persicaria tinctoria)自古便是制靛的重要原料,《四民月令》中記載「五月可刈藍」,用於染出藍綠色布料;酸模屬與蓼屬多種植物的幼嫩莖葉可供食用,是風味獨特的早春野菜,其中香辣蓼(Persicaria odorata)具有濃鬱的魚腥草般的氣味,是雲南傣味火鍋中的常用食材。可見,蓼科植物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珊瑚藤 Antigonon leptopus 圖片來源:中國野生植物保護協會公眾號

紅蓼 Persicaria orientalis 圖片來源:中國野生植物保護協會公眾號

目前,蓼科僅有金蕎麥1種植物被《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列為二級保護植物。很多人有疑問,感覺金蕎麥較為常見,是典型的「大路貨」,怎麼會是保護植物。其實,這可能正體現了立法者未雨綢繆的決策。金蕎麥藥用價值巨大,又據此成功研發出了抗癌藥,即使野生種群數量再多,也需防止因濫採濫挖野生植株而導致的種群急劇萎縮。值得慶幸的是,雲南、貴州等地已發展出成熟的金蕎麥規模化栽培種植技術,滿足了製藥企業的原材料需求。

金蕎麥 Fagopyrum dibotrys 圖片來源:中國野生植物保護協會公眾號

2017年發布的《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對220種國產蓼科植物進行了瀕危等級的評估,其中極危(CR)物種2個,分別為條裂大黃(Rheum laciniatum)和垂枝大黃(Rheum subacaule),瀕危(EN)物種5個,分別為頭序大黃(Rheum globulosum)、阿爾泰大黃(Rheum altaicum)、艾比湖沙拐棗(Calligonum ebinuricum)、心形沙拐棗(Calligonum cordatum)和無葉沙拐棗(Calligonum aphyllum),易危(VU)物種6個,分別為額河木蓼(Atraphaxis irtyschensis)、粗糙沙拐棗(Calligonum squarrosum)、寬葉神血寧(Polygonum platyphyllum)、牛尾七(Rheum forrestii)、雞爪大黃(Rheum tanguticum)和雲南大黃(Rheum yunnanense)。

無葉沙拐棗 Calligonum aphyllum 圖片來源:中國野生植物保護協會公眾號

由此可見,蓼科瀕危物種主要集中在大黃屬與沙拐棗屬。大黃屬植物因其塊根可入藥,野生資源被濫挖濫採較嚴重,此為最主要的致危因素;而沙拐棗屬植物生長環境生態脆弱,生態修復困難而緩慢,易遭受過度放牧、農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帶來的生境破壞。值得慶幸的是,中國科學院吐魯番沙漠植物園是亞洲最大的沙拐棗屬植物保育基地,建有沙拐棗屬植物專類園和沙拐棗種質資源圃,系統地收集保存了國內及中亞大部分沙拐棗屬植物種質資源,為沙拐棗屬植物的遷地保護做出了極大的貢獻。然而,中國蓼科植物還有許多種類由於缺乏全面系統的野外調查,物種野外分布信息不清楚,加之研究資料匱乏,無法滿足生物多樣性評估與保護的需求。

阿爾泰大黃 Rheum altaicum 圖片來源:中國野生植物保護協會公眾號

託葉鞘是蓼科植物最常識性的識別特徵之一。蓼科植物託葉鞘形態極其多樣,筒狀、舌狀或撕裂狀最為常見,有時又會有各種葉狀附屬結構及毛被,是蓼科分屬、分種的重要依據之一。但是,「有託葉鞘的是蓼科,蓼科卻不一定都有託葉鞘」,如產自北美的苞蓼族(Eriogoneae)300餘種植物便沒有託葉鞘。

蓼科植物的託葉鞘,形態多樣 圖片來源:中國野生植物保護協會公眾號

苞蓼族(Eriogoneae)代表植物金墊蓼(Gilmania luteola) 不具託葉鞘

蓼科植物花粉類型極其多樣,早在1946年,著名植物學家、國際孢粉學奠基人赫德伯格(Hedberg)就提出蓼科花粉類型的進化研究是窺探被子植物花粉演化的絕佳窗口。國內先後有多位科學家對各個不同等級的類群進行過花粉形態的系統研究,研究結果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蓼科花粉類型的多樣性 (引自張小平和周忠澤,1998) 圖片來源:中國野生植物保護協會公眾號

目前,蓼科許多屬仍存在諸多的分類學問題,比如沙拐棗屬植物種間雜交嚴重,物種界定困難;大黃屬和拳參屬植物在適應青藏高原隆生的過程中發生了物種的快速輻射分化,造成種類界限不明,需要藉助多學科的手段澄清物種界定;蕎麥屬自建立以來,公認的物種數在10種左右,但是2003-2013年十年間,大量的「新種」被描述發表,使得物種數迅速翻番,其中6個「新種」甚至採自同一個縣不同海拔的玉米地,給蕎麥屬的分類增加了大量的難題,亟需澄清。未來,蓼科植物的研究可能主要集中在系統發育的完善和部分類群的分類修訂,青藏高原地區的物種形成機制、蕎麥屬的育種、藥用植物的化學成分及藥理藥效等方面的研究也會是新的熱點。(新聞來源: 中國野生植物保護協會 編輯 王強)

相關焦點

  • 臨滄市林草事業實現新跨越
    原標題:全市林草事業實現新跨越 2015年以來,臨滄市各級林草部門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圍繞「一個跨越」「三個定位」「五個著力」指示要求,堅定不移地走綠色發展之路,爭當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堅持不懈抓生態林草、民生林草、人文林草、景觀林草,生態建設、產業發展、森林文化、城鎮景觀建設實現新跨越
  • 省林草局成功舉辦四川林草科技論壇
    本次論壇是由四川省林業和草原局(大熊貓國家公園四川省管理局)主辦,省林業科學研究院、省草原科學研究院、省大熊貓科學研究院、省林業和草原調查規劃院、省林業和草原科學技術推廣總站、四川大熊貓數字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承辦,圍繞大熊貓科學研究、森林草原防滅火、草原科技、天然林保護等四個主題展開研討,論壇匯聚了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中國農業大學、北京林業大學等科研院所及高校的20名專家學者,共繪四川林草科技美好藍圖
  • 各地林草頭條丨「種」綠芙蓉國 「苗」繪瀟湘錦
    在這盎然勃發的綠色版圖上,13個國家重點林木良種基地、4個國家林木種質資源庫、1個國家草品種區域試驗站、10個省級重點林木良種基地、10個省級林木種質資源庫、28個省級保障性苗圃和各級林草主管部門……構成了比較完善的選、引、育、繁、推、管相結合的林草種苗體系,夯實了林業生態建設根基,為錦繡瀟湘美麗畫卷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 林草科普|中國的南方草原
    草原是生長草本植物為主體的廣大土地,是人類放牧生產、經營利用、文化生活和保護環境、改造自然的重要場所。《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從法律層面定義了草原,即天然草原和人工草地,天然草原包括草地、草山和草坡,人工草地包括改良草地和退耕還草地。
  • 文山州林草局到廣南縣調研林草工作
    12月29日至30日,文山州林業和草原局一行組成調研組深入廣南縣就近期森林草原防滅火、林草安全生產、環保督察整改、林草產業發展等工作進行調研。在省林業和草原科學院廣南油茶研究所與省林業和草原科學院有關專家、技術人員及廣南縣林草局進行座談,就林草專業人才培養、科技合作創新、病蟲害防治和油茶、蒜頭果產業發展及專家工作站建設工作進行深入交流探討,分析研究困難和問題,提出工作意見建議。
  • 廣少圖邀名家趣談植物科普知識
    金羊網訊 記者黃宙輝、通訊員 黃韻箏報導:「每棵植物都是上天派來的使者,每一朵花都有它的美妙之處。」3月16日,廣州少年兒童圖書館與新世紀出版社聯合主辦「一花一木一世界---一起認識廣州常見的植物好友」科普講座。資深植物專家顏展敏老師為孩子們講授植物的科普知識,分享與植物相處的經驗以及探索野外植物的趣事,令小讀者耳目一新。
  • 2020中國精油科學與教育論壇舉行 專家雲科普芳香植物的有益功效
    芳香植物的氣味讓人心曠神怡,殊不知它們在生活中的應用也無處不在。10月15、16日,由上海辰山植物園主辦、多特瑞(上海)商貿有限公司獨家支持的《中國精油科學與教育論壇》(暨上海辰山植物園藥用芳香植物研討會) 在雲端舉行。論壇通過「雲賞花」、」大咖公開課「等科普視頻,依靠鏡頭,讓觀眾跟隨專家們的步伐走進風景清朗秀麗的辰山植物園。
  • 四種植物長相雷同,有些是中中藥型蜜源,有種卻只是雜草
    十月份,在田間大量冒出如麥穗一般的花朵,都是一串一串的,放眼望去似乎就只是一種花,但仔細觀察才會發現這些花背後竟然分別是四種植物開的。只因長太像,常常被人們認錯,唯一的一個共同點就是它們都屬於蓼科植被。這四種蓼科植物分別是:箭葉蓼,叢枝蓼,水蓼和愉悅蓼。一、箭葉蓼。這種植物聽蜂之語在上一篇文章中有過具體的介紹。
  • 400多名林科大學生走進林草科技一線
    綠色中國雜誌社目前,全國10所涉林本科高校和兩家林業科研院所的400多名林科學子,組建了近百支調研小分隊。他們聚焦90多個林草科技創新等熱點焦點問題,利用暑假深入21個省、市、自治區林草科技一線開展調研活動。
  • 長野茅野將舉辦第21屆小津安二郎紀念·蓼科高原電影節
    人民網東京7月10日電 綜合日本媒體報導,日本著名已故導演小津安二郎晚年的工作場所、長野縣茅野市決定將從9月22日開始舉辦「第21屆小津安二郎紀念·蓼科高原電影節」,會期9天。電影節將上演25部小津作品。
  • 我省4個項目獲梁希科普獎,18篇論文獲梁希青年論文獎
    為表彰和獎勵在林草科普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
  • 重慶市9人獲聘全國林草鄉土專家
    近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印發通知,我市9名來自林業系統基層一線的鄉土技術人員被聘任為全國林草系統第二批鄉土專家。全國林草系統鄉土專家主要通過申報推薦、形式審查、專家評審和社會公示等嚴格程序遴選確定。林草鄉土專家的遴選聘任,主要目的是在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中,加快林草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步伐,促進更多的科技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健全基層林草科技推廣體系,破解林草科技推廣「最後一公裡」難題。【來源:重慶市林業局】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
  • 「詩意·上海之秋」丨金山區漕涇鎮水庫村溼地公園:林草「迷宮...
    這裡遠離都市的喧囂與繁華,這裡尚未正式闖入大眾的眼帘,這裡初初成型的林草「迷宮」,暫且只有飛鳥識得其中樂趣。圖說:公園內復古涼亭供遊人休憩,湖面碧波悠悠,飛鳥翔集。漕涇鎮供圖(下同)水庫村,看地名就知道,這個村子因水而生。溼地公園也正是依託了村裡現有的基礎資源和條件,通過引水重塑了地形空間。
  • 各地林草頭條|新疆洛浦縣:讓沙丘變綠洲
    各地林草頭條|新疆洛浦縣:讓沙丘變綠洲 2020-01-08 20: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省2名同志被評為第二屆「紮根基層工作,獻身林草事業」優秀畢業生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政府網12月7日訊 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引導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工作,激勵廣大林草學科、專業畢業生獻身林草事業,更好發揮服務基層示範引領作用,2020年5月至11月,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組織開展了第二屆「紮根基層工作
  • 森林資源管理、林草科技
    中國綠色雲媒大數據系統森林資源管理、林草科技專題播報 01 《方案》的實施,對於推動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實現林草事業高質量發展、全面提升林業現代化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來源: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調查規劃設計院 森林可持續經營 1.
  • 《植物的朋友圈》:這本寫給孩子的植物科普書,有趣又有料
    為什麼是這個味道呀……好在我早有準備,順勢拿出最近剛入手的植物科普繪本《植物的朋友圈》,翻到第6頁的馬蹄圖片告訴她:瞧,這就是馬蹄植株的樣子啦!馬蹄是挺水植物,你吃的果實就長在水下的泥巴裡呢!這本由瑞士兒童繪本作家埃德裡安娜·巴爾曼創作的植物科普繪本《植物的朋友圈》,以獨特的分類方法將760種植物分成51個朋友圈,既充滿趣味性,又飽含知識性,小朋友拿著一邊翻一邊念念有詞,看來已被成功「圈粉」!歸結起來,《植物的朋友圈》有以下幾個亮點。01.分類方法另闢蹊徑。
  • 中國有哪些著名植物園?這些賞花之地去過嗎?百花爭豔奼紫嫣紅哦
    植物園是調查、採集、鑑定、引種、馴化、保存和推廣利用植物的科研單位,以及普及植物科學知識,並供群眾遊憩的園地。你知道中國有哪些著名的植物園嗎?一起來看看吧!2、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國家5A級旅遊景區,位於中國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臘縣勐侖鎮葫蘆島,中國面積較大、收集物種較豐富、植物專類園區較多的植物園,也是集科學研究、物種保存和科普教育為一體的綜合性研究機構和風景名勝區。
  • 《植物的朋友圈》|這是本「不正經」的植物科普繪本
    《植物的朋友圈》是我看過的最「不正經」,但最有趣的植物科普書。沒有把植物按目、科、屬的方式去分類,而是把760種植物分成了51個朋友圈。有酸爽派、土著派,有白花花和金燦燦、紅粉顏,還有此物有毒,甚至還有魔法植物等等。
  • 「林草熱讀」12.23
    一鍵關注·林草行業資訊2020.12.23林草熱點主題TOP10生態保護修復新建的8個國家陸地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分別是:向上滑動閱覽歸口中國科學院管理的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內蒙古鄂爾多斯草地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青海高寒草地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歸口中國農業科學院管理的內蒙古呼倫貝爾草甸草原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歸口河北林草局管理的河北壩上農牧交錯區草地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