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平
上小學時,班主任讓同學們把自己的圖書湊起來,放在一隻箱子裡,辦起了一個小小圖書館。我從中借了一本書叫《鐵木的故事》,主人公是一個喜歡惡作劇的男孩,把蒼蠅包在包子裡給人吃。我一邊看,一邊笑個不停。這本書使我感到,書裡藏著有趣的故事,是我喜歡書的開始。但是,回想起來,從小學到中學,我一直在暗中摸索,沒有讀到真正有價值的書。我開蒙甚晚,進了大學才發現人文經典寶庫,從此矢志不二,浸染其中。
七歲讀小學一年級,開始識字看書。家中書多,但都是父母的,沒什麼童書。有天從書堆中翻出《水滸傳》,那時的書大多直排繁體。開了個頭,居然就這樣看下去了,不認識的字就猜,猜不出就跳。不知不覺看完,又從頭再看,記不得看了多少遍,反正好些話都背得出。尤其是魯提轄拳打鎮關西那段,給我這年紀的男孩豐富的想像空間。兩年級後的暑假,父親要送我書作生日禮物,我挑了《水滸後傳》。《水滸傳》對我來說,除了內容和情節,也是我大量閱讀的開始。
我童年時代閱讀的以圖文並茂的小人書為主,其中《三毛流浪記》是對我影響最長遠的。因為它有很多場景是在大上海,裡邊描述了很多富人的生活,對童年時候的我來說完全是陌生的,裡邊描述過冰淇淋、燒鵝、烤鴨,還有貴婦穿的貂皮大衣,都是我未曾見過、不敢想像的東西,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讓我知道了世界上有另一種生活的樣態。看著看著,我會產生代入感,覺得自己就是那個三毛,孤獨地徘徊在大上海的玻璃櫥窗外,想吃裡邊的東西,想過富人們的生活,這跟我童年貧瘠的物質生活不無關聯。再者,三毛是個非常善良、樂觀的孩子,在天性上我與他非常接近,我覺得他就是我小人書裡的一個朋友。這本書讓我對人性和人生有了最早的觀察與感受。
我讀小學時正值文革,大部分中外小說都被宣布為「毒草」,成為禁書。一個鄰居是造紙廠職工,偷偷拿一些小說回家,我就問他借。一次,我從他手中得到一本《牛虻》。拿回家後讀了幾頁,根本不懂作者在說什麼。一個中國小學生,只讀過劉文學鬥地主一類的「階級鬥爭」讀物,連紅色蘇聯的兒童文學都沒怎麼讀過,當他翻開《牛虻》時,那種茫然、陌生的感受,就像你在熟睡後醒來,發現自己被置於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
但是,這種「不懂」給我的刺激那麼強烈,這個「不懂」讓我模模糊糊地意識到:這個世界上,存在著我所不了解人們,我所不知道的生活!這是一個我所不知道的世界!我現在生活著的世界,我身邊熟悉的人們,不是世界的全部!
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套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的聊齋系列連環畫,它給我的影響是深入骨髓的,為我展示了一個完全不同的精神世界——鬼的世界,而且女鬼居多,都非常漂亮,非常善良,讓我有一種朦朧的衝動與幻想,希望在某個在月光皎潔的夜晚,在某片翠竹林子裡,能偶遇到像小謝、辛十四娘、嬌娜那樣的女鬼。它開啟了我對文言文閱讀最初的衝動和興致,雖然那時看不懂,但熱愛文言閱讀的種子是那時候播下的。
仔細回憶起來是一本《海底世界》雜誌。引發我產生閱讀興趣的是當時裡面的圖片特別多,特別好看,讓我喜歡上了攝影。當時看的時候,腦海裡經常充滿了各種嚮往,後來去了真實的海底世界,看到了真實的珊瑚、鯨魚、鯊魚、水母…覺得美好的事物真實地存在是一件很值得慶幸的事。
「在海的遠處,水是那麼藍,像最美麗的矢車菊花瓣。」仍記得童年的某個夜晚,坐在二十平米的房間裡衝壺麥乳精,讀一本《安徒生童話》。
很多年後,長大的我依然會在樹下徘徊,渴望發現一個秘密的長滿薔薇花的圍牆,推開一扇布滿鐵鏽的大門,三葉草的原野上,一個沉睡千年的故事,故事裡她被誰的吻喚醒,史詩般的愛情……推開門看見一場雪,雪地裡赤腳走完我的童年。
我的啟蒙書是一本1991年出版的安德魯·朗格的童話集。印象最深刻的是《藍色童話》和《橙色童話》,還有一本《黑色童話》已丟失。這兩本童話書都快被我翻爛了。所有美好的和不美好的童話都是通過這幾本書看到的,《醜小鴨》、《萵苣姑娘》、《美女與野獸》以及各種不美好的故事,形形色色。這些童話集合最大的優點就是同時也兼具了很多不美好的人性和結局,所以我並沒有因此長大成瑪麗蘇。
小時候接觸的第一本名著是美國作者路易莎·梅·奧爾科特的《Little Women》(《小婦人》),也是對我影響最大的一本書。說它對我的影響最大的原因倒不是從中得到了什麼思想啟迪,而是因為從這本書開始,我喜歡上了外國小說,對英語世界產生了興趣,之後就不斷讀了很多外國名著,直到現在。看得越多,越覺得英語文學有意思,這本書對我現在選擇讀英語專業也有一定影響。
裴寅
《三個火槍手》,是因為看了央視的同名動畫片之後,特意去書店買的書,精裝本,特別貴,一個月的零花錢。那時候年紀小,對書中法國歷史的部分根本看不懂,只記得了達達尼昂的少年和他的三個小夥伴們瀟灑的劍術和對彼此的忠誠,以及男主人公和女房東說親嘴兒就親嘴兒的愛情,這直接在一個孩子心中播下了早戀的種子。
小時候看過很多書,大抵都記不得了。記得最深的是龍應臺的《目送》,「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少時無數次渴望離開我出生的南方小城,覺得外面的一切都帶著魔幻的吸引力。如今卻漸漸明白,能見面的不用電話,能說話的不用文字。能看著他們老去,就是一種幸福。
小時候只要一跟著媽回娘家,就喜歡趴在熱乎乎的炕頭烙肚子,因為已到學齡,就要在大人面前擺出一副很愛學習的樣子,於是還要有本書來配合。姥爺有很多藏書,我只會揀一本最薄的來看。北方的冬夜很長,我就在全家人的麻將聲裡開始了自毀三觀的人性解讀,字也認不全的情況下被裡面的血饅頭和吃掉小兔的貓嚇到噩夢連連……後來到了小學高年級才知道,那本書叫《吶喊》,然而直到現在我還是沒讀懂……
童年記憶深刻的一本書是《十萬個為什麼》,書中各種對科學小知識的解答以及生動的插畫是最吸引我的。小時候看到雨後天空出現的彩虹非常美麗,很好奇這麼美麗的彩虹是如何形成的,偶然的機會看到《十萬個為什麼》,裡面介紹了彩虹形成是陽光經過大氣水滴折射以致光散射形成。還有很多生活中的現象,都可以在書本裡找到詳細的圖片解釋,讓童年的我對這個世界有更清晰的了解。
今年是我童年最後一次過六一兒童節了。書籍一直是我童年的朋友,有一本書讓我印象深刻,至今鼓勵著我、激勵著我,那就是《平凡的世界》。每個人對這個浩渺的世界來說都十分渺小脆弱,《平凡的世界》沒有華麗的辭藻,只有平凡的語句描寫平凡的生活、平凡的感情、平凡的故事和平凡的人。主人公孫少平對生活的熱愛、對事業的追求讓我學會了自立與自強,勇敢面對不熟悉的世界,每當我遇到挫折,都會回想孫少平的故事。
對我童年影響最大的是德國的一本兒童文學《藍熊船長的13條半命》。這本書告訴我的是,在我們成長過程中,會漸漸發現這個世界其實是一個很無趣的地方,但哪怕是面對這樣一個無趣的世界,我可以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可以充分地去發揮無限的想像。
在這本書裡我可以跟著一個長著四個大腦的教授去學習知識,可以騎在救生恐龍的背上,可以住在龍捲風裡,可以去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裡去參加一場以說謊騙人為目的比賽……哪怕今天我再讀這樣一本書也不會覺得幼稚,因為它所充盈著的恰恰是我們在成長過程中逐漸失去的對這個世界無限的想像。
人民網教育頻道
識別二維碼查看H5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