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澳大利亞墨爾本衛斯理學院(Wesley College)將迎來它150歲的誕辰。這所學校已從1866年初創時僅有一個校區的傳統男校,成長為有多個校區、為不同背景的學生提供良好成長環境的、男女同校的著名私立中學。
作為百年名校的衛斯理學院有哪些值得借鑑的教育理念和教學實踐呢?
本文原刊載於《上海教育-環球教育時訊》2016年5月刊。更多內容,請見雜誌。
2016年,澳大利亞墨爾本衛斯理學院(Wesley College)將迎來它150歲的誕辰。這所學校已從1866年初創時僅有一個校區的傳統男校,成長為有多個校區、為不同背景的學生提供良好成長環境的、男女同校的著名私立中學。
衛斯理學院在墨爾本有三個校區,分別是格倫威弗利(Glen Waverley)、埃爾斯特威科(Elsternwick)和普拉蘭(Prahran)。
格倫威弗利校區約有1600名學生,學生從3歲到十二年級;埃爾斯特威科校區是一個可容納450名學生的學習場所,提供最高到十年級的教育;普拉蘭校區是衛斯理最初的校址,在這兒,學生可從幼兒園一直就讀到十二年級。
衛斯理學院的魅力不僅在於它的教育理念兼顧求知、處事、生活、做人各方面,培養創新獨立、善於交際、慷慨堅毅、追求卓越的人;還在於它為學生開設了連貫均衡的綜合課程,提供了集探索自然和社會服務於一體的跨文化實踐體驗,鼓勵學生勇敢地去擁抱智慧,在文化多樣性理解和社區生活體驗中發掘個人才能和獨特價值。
衛斯理學院一直以四大學習支柱來培養學生,正是這四大終身受用的原則促進了學生作為完整的人的成長。
衛斯理學院鼓勵學生進行學習策略和學習風格的探索,幫助學生有效學習和發展更深層次的認知;注重知識和技能在不同領域和學科之間的遷移,學生的學習與生活緊密聯繫且更具目的性。
早期階段注重求知與學習興趣的養成;小學階段注重學習的廣度、深度與創造力的培養;中學階段推進多樣化的課程學習和自主學習;高中階段則通過生涯顧問和過渡課程,幫助學生做出合適的自我選擇。
學會求知不僅是為了升學,更是為了明晰個人發展方向和選擇未來生活。
衛斯理學院鼓勵學生通過探索發現和實踐體驗,去做很多有意義的事情。
衛斯理學院不僅教授學生識字和算術,還教學生如何基於文化和國際意識來理解世界,鼓勵學生以更寬容的視角去欣賞世界和自己所生活的地方。男女同校讓學生從異性身上儘可能多地學習其他文化,發展社會技能和相互理解的能力。
而克倫斯項目則為學生提供了解自己、社區和澳大利亞文化的更多機會,發展學生與他人和諧共處、相互合作和形成社會責任的共識。
此外,學生作為體育或文化群體成員,加入衛斯理與其他學校的合作項目,可獲得廣泛的國際文化交流與互動的機會,體驗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和生活。
衛斯理學院稱自己不僅是一所學校,也是學生進行自我發現的一段旅程,學生用在衛斯理13年的時間,去逐步了解和認識自己,直到高中畢業。
從入學開始,學校就鼓勵學生發展一種歸屬感,認識自己是誰以及自己如何學習,教師也會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探索最適合學生發展的方法,教會學生處理日常生活問題。
中學階段的學生開始自力更生,學校便會鼓勵他們發展多種技能,來幫助自己做出選擇,成為更好的自己,發揮更大的自主權和承擔個人責任。
為促進學生作為完整的人的發展,衛斯理學院構建了連貫均衡的綜合課程體系。
在小學和初中階段,學生分別學習國際文憑小學項目(PYP)和國際文憑中學項目(MYP)中的課程;在高中階段,衛斯理學院為學生提供了維多利亞省教育證書課程(VCE)、職業教育培訓課程(VCEVET)和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IB-DP)。
下面以格倫威弗利校區的課程為例詳述。
小學階段的國際文憑小學項目是一個概念驅動的跨學科探究性學習項目,圍繞我們是誰、我們身處什麼時空、我們如何表達自己、世界如何運作、我們如何組織自己、共享地球等六個主題展開跨學科探究教學,同時結合六個具有自身知識體系的學科領域——語言、人文、數學、藝術、科學技術、個人/社會/體育,為學生提供探索六個跨學科主題所需要的知識、概念和技能。
初中階段的國際文憑中學項目,其六大全球背景(特徵/認同和關係、時空定位、個人表達和文化表達、科學與技術創新、全球化和可持續發展、公平和發展)與小學課程中六大跨學科探究主題在形式和內容上具有一致性,豐富和拓展了跨學科領域的學習情境。
課程涵蓋八大學科群——藝術、設計、語言和文學、語言習得、身體健康教育、科學、數學、個人與社會。學生完成八大學科的必修課學習之外,還可選修一些其他課程(見表1)。
高中階段,學生的課程選擇更加豐富,不同年級的學生學習的課程類型差異較大。為了讓學生在高中更好地學習和成長,澳大利亞教育研究委員會開發了《高中學習框架》,通過集個人發展、行業學習和學術學習於一體的方式,為學生提供在工作場所和社區裡學習和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的機會。
《高中學習框架》適用於兩個水平,標準水平和高級水平。這兩個水平的學生都將圍繞三個領域——行業學習、個人發展、學術學習,完成六個模塊的學習(見表2)。
不管是標準水平還是高級水平,學生都需完成800個小時(20周)行業學習的任務,並通過社區服務和文化意識項目,完成在自信心、領導力、團隊合作、文化意識等四個方面的、150個小時的個人發展。
在學術學習上,標準水平要求學生完成讀寫能力、數學能力、信息技術素養、就業技能四部分規定的學習任務;高級水平則要求學生進行1000個小時的課程學習,內容來自維多利亞省教育證書課程,包括語言——英語(必修)、人文社科、數學科學與技術、創意藝術四大領域(見表3)。
十年級的課程(見表4)中的必修課部分,學生可從國際文憑課程的六大學科群中各選擇一個科目;選修課來源於維多利亞省教育證書課程,主要集中在個人與社會、藝術、設計學科群,種類極其豐富。
十一年級是一個分水嶺,學生需要制訂未來兩年的課程計劃,並在維多利亞省教育證書課程和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兩大學習路徑中選其一。
此外,格倫威弗利校區給十一、十二年級的學生提供了一門職業教育培訓課程,使其獲得相應的職業能力。順利通過職業教育培訓課程的學生會同時獲得維多利亞省教育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
於2000年啟動的衛斯理克倫斯項目是學生學習生涯中的關鍵部分,旨在在一個社區中對學生進行完整的人的教育。通過為所有學生提供安全的、結構化的、具有挑戰性和吸引力的環境,把學生培養成一個善於反思、有激情、熱情和主動的人。
每學期開始,來自墨爾本三個校區的九年級學生在克倫斯社區一起生活、學習和工作,進行一場為期八周的發現之旅。
通過自主學習項目、團隊合作項目、社區服務項目,讓學生發展自我認同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策略,形成社區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意識,以更寬廣的視角去深入認識和了解自己生活的地區及其文化。
克倫斯項目的核心在於學生與當地社區之間建立聯繫,它沒有正式的教室,而是以各種文化遺產建築,如前衛斯理教堂、克倫斯市政廳或廣闊的空間作為學習場所。
課程以學生為中心,採用合作協商的方式,是學生在進行自我反省與反思之中提升學習的一個過程。
此項目是根據克倫斯當地真實情況量身打造的,鼓勵學生參與到當地的活動和事件中。它能給學生帶來許多挑戰、機會和改變,是學生在衛斯理學習期間難忘而深刻的成長體驗。
衛斯理從三年級就開始給學生提供一系列獨特環境下的戶外教育活動,不同年級的戶外教育項目雖有所不同,但其目的均在於:讓學生體驗到自然世界的美好,並從中感到愉悅;在一個充滿關懷的社區中體驗生活,培養細心和關愛的品質。
密友溪(Chum Creek)有著豐富的水資源、林木資源及廣闊的休閒空間,三、四、五、七年級的學生在這裡的自然環境中體驗舒適的感覺,理解生態的概念,感受山麓、森林和河流的美妙。
馬蘭娜營地(Camp Mallana)既是六年級學生在湖泊環境中觀察動物、植物和人類如何適應生活的教育基地,也是十年級學生為期7天的戶外教育體驗場所,在這裡可以學習使用雙體船和海上皮艇,安全地探索美麗的水道。
湖尾(Loch End)是八年級學生體驗衝浪、洞穴探險、劃獨木舟等活動的露營基地,學生還能在這裡參加海岸保健項目、三天的徒步旅行,並在美麗的海岸線周圍研究人類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戶外教育項目的意義是現實而深遠的。
一方面,它與學生國際文憑課程中的跨學科學習單元、探究活動有著直接的聯繫,豐富了學生課程學習的內涵,提升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另一方面,在自然環境中進行戶外教育,有助於培養學生對自己生活的土地的認同感,幫助學生建立個體與自然世界之間的聯繫,激發其強烈的環保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的責任意識,以積極務實的態度改善當地和全球環境。
工作室學校是針對高中學生特別設計的體驗項目,也是學生可以參與與工作相關的學習和親身實踐的地方。
作為一個學習的空間,工作室學校是一個靈活的、適應性和移動式的構造,並受當地環境、文化、時間等因素的影響,在伊拉馬雷(Yiramalay,澳洲土著民居住地),則受當地行業,包括農業、生態旅遊、藝術和澳大利亞土著民的語言和文化等因素的影響。
在工作室學校,學生可全面參與行業學習、跨文化的個人/社會學習,全身心沉浸在當地社區和文化氛圍之中。
衛斯理學院通過工作室學校,讓來自墨爾本的土著學生和非土著學生在一起學習和生活,為其提供真正的跨文化學習體驗。工作室學校整合了個人成長、行業學習和學業發展等三個方面,為學生作為完整的人的發展創造了獨特的教育經驗。
它還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強化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其選擇高中多樣化的課程奠定了基礎。參與了工作室體驗項目的學生,更有意向進一步接受畜牧業、農業、生態旅遊和藝術等領域的行業培訓、學術學習或直接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