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僅供學習、參考,文中所述配伍、方劑,須在專業人士指導下借鑑、應用!)
本文理論依據:《傷寒論》
粗茶一杯,談人間百態。
淺墨半盞,書千古大醫。
到最後,淚了燭光,軟了心腸。
你好,我是中醫人,文君然。
我想說的是,中醫是人間最具溫情的學問。這門學問,你越鑽研,越受感動。
譬如漢代醫聖張仲景先生。雖然他生活在迄今2000年前的世界裡。但是,它的一片仁愛之心,卻可以讓我們清晰地感覺到。
仲景先生生活的年代,正是東漢兵荒馬亂的時候。當時,軍閥混戰,民不聊生。原本是長沙太守的他,看不得天下百姓受苦,於是刻苦鑽研醫道。他看明白了——與其說碌碌無為頂著烏紗帽,還不如真真切切,為天下受苦的蒼生做點事。
當時的百姓,食不果腹、衣不遮體,大家都普遍面臨同一個難題,這就是,疼。
沒錯,就是疼。經脈的疼痛、肌肉的疼痛。有的人頭疼,有的人胃疼,有的人腿疼。沒辦法啊,老百姓日子過得苦,吃不上,穿不上,營養不良,再加上流離顛沛,大家陰血虧虛、經脈失養,到頭來怎麼能不疼呢?
怎麼辦?後來作為醫生的張仲景,必須要想出一個辦法,而且要把這個辦法永遠流傳下去,為人間世代相傳。
最後,他縷出一個思路。老百姓肝血普遍虧虛。肝,主筋。肝血不足,筋肉失養,於是就會疼。那好,我就想辦法,既能夠滋補肝中的陰血,還能像雙手一樣,揉按患者的筋肉。
用什麼呢?思來想去,他把目光鎖定在兩味藥身上。這就是芍藥,和甘草。
其中的白芍,性味苦、酸、微寒,入脾經和肝經,可以補肝之陰血,柔肝止痛。其中的炙甘草,性味甘平,入心經、肺經、胃經和脾經,可以緩急止痛。張仲景覺得,如果這兩味藥配合起來用,應該是很好的。
仲景把這兩味藥,各取四兩(差不多今天的12克),組成一個配伍,叫做芍藥甘草湯,寫進了他的《傷寒論》。
張仲景想,希望這個配伍,能承載他的期望。燭光下,他期待著,有一天,人人都可以告別肢體的疼痛,快活地過上日子。想著想著,兩行熱淚不禁流了下來……
時間一轉,2000年過去了。
如今,我們可以告慰先人的是,在經歷了兩千載中醫臨床之後,張仲景的芍藥甘草湯,真的成了「人間止疼第一方」。他當初的夙願,真的成為了現實。
現在,我舉一些臨床大家的驗案,向你展示,這芍藥甘草湯,是怎麼止疼的。
第一個,看經方大師姜春華的驗案。
一次,姜師診治一個32歲的女患者。她的毛病就是每一次勞作之後都周身倦怠、酸痛。尤其是兩側小腿部位,陣陣抽筋,令她苦不堪言。姜師診脈,發現舌淡、苔白、脈弱,認為是肝血虧虛,不能濡養筋脈。於是,姜師寫下一方:芍藥30克、甘草9克、當歸9克、雞血藤15克。結果,3劑而愈。其中,芍藥和甘草搭配,就是取芍藥甘草湯之意,養肝血,柔肝體,緩急止痛。在這基礎上,加上雞血藤和當歸來養血通絡,自然可以起效。
第二個,依然看經方大師姜春華驗案。
話說一男子,年48歲,左側偏頭痛,頻繁發作。發作的時候,臉色蒼白。刻診,苔薄白,脈弦。西醫診斷,為血管緊張性頭痛,姜師辯證為肝血不足,筋脈失養,痙攣作痛。芍藥30克,甘草、川芎各9克。結果,七劑而愈。其中,芍藥重用,柔肝斂陰,養血止痛。甘草緩急。川芎作為止頭痛的要藥,在這裡錦上添花。
第三個,看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劉持年劉師驗案。
一男子,姓朱,年17歲,陣發胃脘疼痛,發作時抽掣疼痛,夜間加重,喜按。舌淡紅,苔薄黃,脈弦而略數。劉師診斷,為肝體失養,筋脈不柔,導致胃痙攣,藥用白芍15克,甘草9克,3劑沒用完,症狀全部消失。
所有這些,有沒有藥理學依據?如果非要找,也有。這既是,無論是芍藥還是甘草,都有解痙和鎮痛的作用。兩者配合,可以緩解血管平滑肌痙攣疼痛,也可以緩解其他多種的平滑肌痙攣性疼痛。現在基本已經取得共識,這就是,差不多胸部、腹部、脅肋、背部、腿部以及神經性痛、內臟平滑肌痙攣性疼痛,無不可以用芍藥甘草湯化解。尤其是芍藥大量應用的時候,鎮痛效果更好。
當然,所有這些,仲景先生在2000年前並不清楚。他只知道一件事兒——天下蒼生為肝血虧虛、筋脈失養所苦。他要做的,就是養血、柔肝、斂陰、止痛而已。
我想說,兩千年以後,張仲景的一番宏願,得到了實現。
中醫裡面那份質樸而真切的仁愛之心,得到了傳承。
面對這一切,你我這樣的凡夫俗子,又怎能不感慨萬千呢?
芍藥甘草湯配伍,必須在中醫師辯證指導下借鑑、應用。它所針對的證型,務必是血虛津傷,筋脈失養。其他問題引起的肢體疼痛,須另當別論。部分人大量用白芍,會引發腹痛,脾胃虛寒者尤其要慎用。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