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橋,有多美?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2020-12-20 澎湃新聞

原創 星球研究所 星球研究所 收錄於話題#探索中國:建築篇11個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

印象裡的古代中國

有粉牆黛瓦

有飛簷翹角

還有撐著油紙傘的姑娘

走過彎彎小橋

······

那座橋

或臨水梳妝、波光生豔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鳳凰虹橋,攝影師@沈欣洪)

或長虹飲澗、分外妖嬈

(請橫屏觀看,杭州西湖錦帶橋,攝影師@胡寒)

在這片古老而蒼勁的大地上

這些古橋

如同「長虹」「玉帶」「新月」

在粼粼水光的倒映中

撼動千千萬萬人的心

(中國現存主要古橋分布,製圖@陳志浩/星球研究所)

橋不僅存在於現實生活中

幫助人們歡聚、交流

更構成了一個令人神往的

詩意世界

那裡有一點遐思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詩句出自卞之琳《斷章》,下圖為安徽省黃山市徽州區的石橋,攝影師@王昆遠)

有一種悽婉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

(詩句出自馬致遠《天淨沙·秋思》,下圖為杭州西湖,攝影師@非漁)

也有一絲愛意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詩句出自秦觀《鵲橋仙·纖雲弄巧》,下圖為雲南麗江石橋,攝影師@劉珠明)

在這古橋煙雨中

似水的柔情

滋潤著中國人的精神世界

就讓我們一起來探尋

古橋身上所擁有的

極致之美

01

古橋淵源

橋的本質在於連接

作為一條「空中之路」

溝通兩岸

便是它的使命

(浙江嘉興的古橋,攝影師@李力群)

為此

橋在不同的自然環境下

呈現出千變萬化的模樣

在中國西南地區

深谷遍布、激流如箭

兩岸之間相連的繩索、鐵索

便成為過河的最佳選擇

過橋之人

凌空滑行、命懸一索

這便是索橋

(怒江上的單索溜索,位於雲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瀘水縣附近,攝影師@芮京)

而在水流稍緩之處

人們嘗試將舟船

相互連接,直通兩岸

以水的浮力作為支撐

是為浮橋

(廣東潮州,始建於公元1171年的南宋,最初為浮橋,如今集梁橋及浮橋於一體,浮橋部分可以開啟,用於通行大型船舶,下圖為浮橋部分的拼接現場,攝影師@林宇先)

在沒有鋼筋水泥的時代

即使面對長江、黃河這樣

在中國數一數二的超級大河

浮橋也能攻堅克難

直教天塹變通途

(歷史上長江、黃河部分古浮橋分布圖,現今已經不存,製圖@陳志浩/星球研究所)

從廣闊的水面、極深的河道

到了小河小溪

橋的形態也隨之變化

在浮橋和索橋之外

更多的橋以橫梁作為主要承重結構

有的獨木成橋

有的架石為渡

是為梁橋

(蘇州的石橋,攝影師@趙永清)

相較堅硬的石材

便於加工的木材

成為古人營建梁橋的首選材料

他們以榫卯連接起「梁」與「柱」

是為木樑木柱橋

有的橋以垂直的木柱

支撐橋身

掩映山林之中

(貴州黎平縣肇興鄉守寨橋,攝影師@陳俊宇)

有的橋以斜向的木柱

支撐橋身

橋上點點燈火

照亮寧靜的鄉舍

(請橫屏觀看,浙江麗水,始建於明代,橋下為X型的支撐,攝影師@盧文)

然而

木置水中日久必朽

古人以更為耐久的石材

代替木材製作橋墩

是為石墩木樑橋

隨著鐵器時代的到來

古人運用鐵器和石材

成功「解鎖」了樁基技術

讓橋梁像樹木生根一樣

牢牢抓地

(運用了樁基技術的石墩木樑橋示意,製圖@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而石墩木樑橋的石墩

面對水流的衝刷

發展出船型的橋墩

以其尖銳的迎水面

削弱水流的衝擊力

使橋墩更加穩固

(江西婺源,始建於南宋,在今年遭遇洪水,部分受損,攝影師@王毅)

在穩固的石墩、石岸之上

古人嘗試將木材

層層疊置挑出

類似伸出的臂膀

使木樑橋的跨越能力大為增加

創造出跨度更大的

伸臂梁橋

有的兩岸相遠

中間以橋墩支撐

橋墩兩側同時「伸臂」

形似巨型鬥拱

以「微薄之軀」承接住偌大的橋身

(福建連城,修建於清代,攝影師@劉豔暉)

有的兩岸相近

中間不設橋墩

兩岸相向「伸臂」

或平直展開

(甘肅省康縣平洛鎮團莊村,攝影師@吳衛平)

或斜向展開

(甘肅文縣石坊鄉合作化橋,攝影師@吳衛平)

除了「伸臂」之外

斜向撐架

也能支撐橋身

飛架兩岸

(湖北利川市毛壩鄉永順橋,攝影師@吳衛平)

在我國木結構橋梁中

還有一種獨特的類型

它由多個木構件

緊密地交織在一起

縱橫相貫

是為木拱橋

(木拱橋結構示意,製圖@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20世紀70年代之前

人們曾經斷定

這種營造技藝已經失傳

只有在《清明上河圖》中

留下的身影可以供人憑弔

然而事實上

木拱橋依然活躍在這片土地上

(浙江省麗水市慶元縣白雲橋,始建於明代,攝影師@吳衛平)

浙江泰順三條橋

福建古田公心橋

甘肅渭源灞陵橋等

都是木拱橋「家族」中的一員

(福建省寧德市周寧縣古橋,為木拱橋,攝影師@林祖賢)

這些橋的受力結構與施工技藝

與《清明上河圖》中的汴水虹橋

一脈相承

(湖北省來鳳縣,攝影師@吳衛平)

從木樑木柱橋

石墩木樑橋

到伸臂梁橋、木拱橋

木橋的形態如此絢爛多姿

但是限於木材的材料特性

其受力結構已經走到了演化的盡頭

再難發展

與此同時

石橋

也隨著古橋迭代演進的浪潮

也逐漸走上了崛起之路

與木橋一起引領風騷數千年

02

石橋煙雨

在木結構橋梁遍地開花的同時

原先石墩木樑橋中的木樑

也被替換為石樑

是為石墩石樑橋

石樑橋常常筆直而建

便於施工

在天光水鏡之間

如一線長龍

分隔天地

(浙江省麗水市縉雲縣的石橋,攝影師@趙永清)

也有曲折多變的石樑橋

點綴遊賞之處

別有妙趣

(雪後的上海豫園,攝影師@石天金)

為了下方過船

古人將石樑橋中段架高

抬升橋面以保通航

(杭州西湖,攝影師@胡寒)

全面使用石材的石樑橋

憑藉古人的智慧與技藝

在施工技術以及長度等方面

都達到了新的高度

中國現存最早的跨海大橋

洛陽橋

也是石樑橋

它的特別之處在於

施工技術

古人將橋墩搭建完成之後

在水下基石上養殖牡蠣

以牡蠣所分泌的膠狀體液

將石塊粘合在一起

以維持橋基之牢固

為全球首創

(福建泉州,始建於北宋,攝影師@霧雨川)

還有

中國現存最長的古代橋梁

安平橋

也是石樑橋

其2255米的橋身

是洛陽橋的2.25倍

被古人讚譽為

「天下無橋長此橋」

因橋過長

古人在造橋之初

特意在橋上建有5座亭子

以供行人歇腳

正所謂

「白玉長堤路,烏篷小畫船」

(福建泉州,始建於南宋,攝影師@姜青芳)

然而

在長時間的現實考驗之下

古人逐漸發現

橫平豎直的石墩石樑橋

一般從橫梁中間開始損壞

便以圓拱代替石樑

將垂直的壓力轉化為側推力

減少折斷

是為石拱橋

(圓拱受力分析,製圖@陳隨&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單拱石橋

在南方更為常見

發達的水網讓這裡

橋橋相連、橋橋相望

(浙江紹興的橋,攝影師@盧文)

由於通航需求

南方的拱橋橋洞往往高挑

水鄉的溫柔

恰似於石橋斑駁、濃藍碧水之間

泛舟而過

(福建寧德永安橋,攝影師@林文強)

而相較於南方拱橋

北方的拱橋

稍顯扁平、古拙厚重

例如故宮內規模最大

最華美的一組石拱橋

內金水橋

如果說內金水河

好似一張被拉滿的弓

河上的5座石橋便如

弦上之箭、長直平實

(請橫屏觀看,北京故宮,始建於明代,攝影師@柳葉氘)

石拱橋雖然出現較晚

但是一經形成便迅猛發展

以蓬勃的生命力

成為現存古橋的主流

它吸收了

一部分石樑橋的製作方法

甫一開始

便擁有了相對完善的施工技藝

(石拱橋結構示意,製圖@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在單拱石橋的基礎上

將拱與拱相連

可以組合出聯拱石橋

雙拱相連

如江西太平橋

更特別的是

橋上還建有一拱

屋瓦牆脊翹首長空、別具一格

(江西贛州,始建於明末,攝影師@米蘭的視界)

三拱相連

如湖北武當山迎恩橋

杭州拱宸橋等

(請橫屏觀看,杭州,攝影師@江南君)

五拱相連

如河南汝寧濟民橋

天津薊縣黃崖關長城水關

還有和玉龍雪山同框的

雲南麗江黑龍潭五孔橋

(雲南麗江黑龍潭,攝影師@劉珠明)

六拱相連

如背倚喀斯特地貌的

貴州祝聖橋

(貴州鎮遠古鎮,始建於明朝,攝影師@李雲鵬)

還有十一拱相連的盧溝橋

十七拱相連的頤和園十七孔橋

以及雲南建水雙龍橋

······

(北京頤和園,始建於清朝乾隆年間,是頤和園內最大的石橋,攝影師@清心草)

乃至五十三拱的

蘇州寶帶橋

(請橫屏觀看,江蘇蘇州,始建於唐代,由蘇州刺史王仲舒主持建造,寶帶橋之名的由來,一說是王仲舒籌措建橋資金時,捐出了腰間的寶帶;一說因橋似寶帶浮於水上而得名,圖片源自@VCG)

這種石拱結構

還能在構造上更進一步

在大拱的「兩肩」

分別添加小拱

是為敞肩拱橋

(虎跳峽的現代橋,在鋼筋混凝土大橋橫行的今天,這種敞肩拱技術仍在沿用,攝影師@wzkdream)

大拱「兩肩」新增拱洞的設計

既節省了材料

減輕橋體自重

又能夠在洪水來襲時

輔助洩洪

使得橋身既穩定又輕巧

修建於隋朝的

趙州橋

作為世界現存最早的敞肩拱橋

其歷經10次水患

8次戰爭與多次地震

依然頑強地挺立著

成為中國橋梁史上

一座屹立不倒的豐碑

(請橫屏觀看,河北省石家莊市趙縣,攝影師@石耀臣)

03

力與美的交融

從木樑橋、木拱橋

到石樑橋、石拱橋

再到敞肩拱橋

中國古橋在力學與技術上

一步步臻於完善

從外觀上來看

古橋也從單純的力學工程

進階為一種風景

名湖盛景之地

多以長橋點綴

正所謂

「泠泠寒水帶霜風,更在天橋夜景中」

(上文引自杜牧《洛陽秋夕》,下圖為杭州西湖長橋,攝影師@張聖東)

千丈懸崖之處

也有古橋飛臨其上

正所謂

「千丈虹橋望入微,天光雲影共樓飛」

(上文出自蒼巖山的石刻,下圖為河北省井陘[xíng]縣蒼巖山,攝影師@吳衛平)

江南園林之中

橋不再以實用與堅固

為唯一的追求

古人以人造石橋探尋天然之美

正所謂

「雖由人作,宛如天開」

(江蘇無錫太湖黿[yuán]頭渚,黿頭渚是一處著名的私家園林,萬浪橋是點綴太湖的景物,攝影師@朱金華)

這些景色在人們心中

留下了極為讚嘆的印象

「長虹飲澗」「新月出雲」

「玉帶浮水」「蘇堤春曉」

「斷橋殘雪」「盧溝曉月」

古人從不吝惜

對於橋景的溢美之詞

(湖南江永縣上甘棠村,始建於明代,攝影師@鄧飛)

小橋流水這四個字

甚至成功「代言」了江南的形象

唐代詩人白居易

在睡夢之中也對此念念不忘

「揚州驛裡夢蘇州,夢到花橋水閣頭」

(上文出自白居易《夢蘇州水閣寄馮侍御》,杭州西湖,攝影師@朱露翔)

這些景色還被收入畫中

《滕王閣圖》

《千裡江山圖》

《金明池爭標圖》

······

古橋在其中都有傳神之筆

(北宋王希孟的《千裡江山圖》局部,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橋不僅是一種風景

也是一種滄桑

詩人在橋上踟躕

灞橋折柳

見證多少離愁

楓橋夜泊

留下千古名句

歷史也從橋上匆匆而過

歷經對日抗戰的盧溝橋

紅軍勇士飛奪的瀘定橋

都曾有過濃墨重彩的一筆

(浙江麗水市松陽縣三都鄉古石橋,攝影師@李偉林)

而傳說在古橋的煙水迷霧中

愈發動人

牛郎織女相會的鵲橋

許仙白娘子離別的斷橋

引渡生生死死的奈何橋

還有那痴情的尾生

在橋頭苦等心上人

當洪水來臨,他緊抱橋柱而亡

「水來,我在水中等你;火來,我在灰燼中等你」

······

(上文引自洛夫《愛的辯證》,下圖為揚州的石橋,攝影師@清溪)

橋不僅是一種滄桑

更是一種深情

這種深情

可以是壯麗

「長橋臥波,未云何龍?復道行空,不霽何虹?」

(請橫屏觀看,詩句出自杜牧《阿房宮賦》,安徽黃山歙縣,攝影師@堂少)

可以是憂愁

「細水涓涓似淚流,日西惆悵小橋頭」

(詩句出自白居易《小橋柳》,下圖為江蘇蘇州,攝影師@方託馬斯)

可以是追憶

「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

(詩句出自陸遊《沈園二首·其一》,江蘇蘇州進登橋,攝影師@趙永清)

可以是野趣

「水底遠山雲似雪,橋邊平岸草如煙」

(詩句出自劉禹錫《和牛相公遊南莊醉後寓言戲贈樂天兼見示》,圖為湖北宣恩縣高羅鄉的石拱橋,攝影師@文林)

可以是傷別

「從來只有情難盡,何事名為情盡橋」

(請橫屏觀看,上文詩句出自雍陶的《題情盡橋》,下圖為四川綿陽安州區,攝影師@吳衛平)

可以是通達

「水從碧玉環中去,人在蒼龍背上行」

(上文出自劉百熙的對聯,圖為江西上饒婺源縣段莘鄉,一位農夫牽著黃牛從殘橋中走過,圖片源自@VCG)

可以是春意

「春來無處不春風,偏在湖橋柳色中」

(詩句出自陸遊《柳》,下圖為蘇州,攝影師@伍敏君)

可以是懷念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詩句出自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下圖為杭州西湖,攝影師@非漁)

這就是中國古橋

它是工程、是風景

是滄桑、是深情

更是力與美的交融

創作團隊

撰文:李張子薇

圖片:餘寬、謝禹涵

設計:王申雯

地圖:陳志浩

審校:擼書貓、張靖

封面攝影師:清心草

專家審核

西南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院 李亞東教授

福州大學土木工程學院 陳寶春教授

北京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 穆祥純教授級高工

(排名不分先後)

特別鳴謝

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唐寰澄等. 中國科學技術史·橋梁卷[M]. 科學出版社, 2000.

[2]王俊. 中國古代橋梁[M]. 中國商業出版社, 2015.

[3]茅以升等. 中國古橋技術史[M]. 北京出版社, 1986.

[4]肖東發等. 古橋天姿——千姿百態的古橋藝術[M]. 中國出版社, 2015.

[5]中國公路學會. 中國廊橋[M]. 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2019.

【招聘】星球研究所長期招聘城市地理、人文地理、經濟地理、自然地理、天文生物、歷史考古、建築等各領域撰稿人,以及商務策劃等,請在後臺回復「招聘」即可查看

... The End ...

星球研究所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

原標題:《中國古橋,有多美?》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