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05 13: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習近平與大學朋友們》系列文章中曾提到,青年一代要保護歷史文物,傳承中華文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感,使史學人永遠心懷熱忱,在路上。
2020年的暑假,進入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已然一個學年的我,行將成為一名大二的學生。抱著鍛鍊自己的工作與人際交往能力,並通過服務家鄉達到學以致用的願景,七月上旬,我幸運地獲得了進入廈門市博物館進行實習與社會實踐的機會,再三考慮後,我選擇加入了博物館各個部門中能夠最多並最近地距離接觸文物的文物保管組。
我與文物「對線」的兩周
田行健 歷史學院2019級
希冀
選擇在市博物館文物保管組實踐並非一時衝動。作為一種直接的物質性史料,文物在歷史研究中不言而喻地具有相當高的地位,參與到這樣的實踐中,我能獲得一次相當難能可貴的接觸家鄉歷史資料的機會,這對於學習歷史是大有裨益的;
而早在高中的時候,當我看到《我在故宮修文物》裡文物修復保管組勤勤勉勉之情形,我便默默在心裡下定了一個決心,如若有機會,我必然不放過嘗試去做這樣一份工作的機遇,哪怕只能效仿電視裡的模範,在某種程度也是對我夢想的滿足。此外,疫情期間,參與到這樣的社會實踐的活動中來,在我相對熟悉的專業領域方面能夠為家鄉做一分小小的貢獻,對我來說無疑是一種自我價值的實現,是會有巨大的成就感的。因此,當機會來到,我毫不猶豫選擇了接受。
體驗
短短的兩周時間,我充分進入了作為文物保管組一員的角色中。每天早上八點,我坐上擁擠的地鐵,去往文物大樓所在的地方。八點半,保管組的工作室大門敞開,一天的工作也就開始了。我負責的工作主要有三類。
首先是分選等級文物,從搬運瓷器到青銅器,從佛像到其他小工藝品,再到負責篩選和排列文物,並在博物館前輩們的指導下命名登記,經由這個過程,一個個文物在我手上有了屬於自己的「身份」;其次是負責登記裝箱,我工作在的文物大樓由廈門文物店掌管,是廈門乃至閩南地區最為重要的文物集散點之一,每天有大量文物進出,需要包裝和運送,我也參與到其中,從編排箱號,到核對文物批次,監督搬運工人,整個過程忙碌而緊張;再者,我還需要參與到陳列文物的工作中,這個過程是在市博物館總館的文物庫房進行,並在四十多度的室內溫度下,登記排放各種文物,是一個需要耗費巨量體力和腦力的活。
兩周的時間,我周而復始地參與到這些工作中,深切地體會到文物的保管並非「緊鎖深閨」的閉門易事,而是一個綜合運用各種能力,需要全身心投入的一份工作。在這個實踐的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一種學以致用和增加新知的成就感。分選等級文物,用到了曾經學過的文物等級劃分的相關知識,裝箱的過程中,則學到了用到文物保養運輸的知識。總而言之,兩周的工作,是一個學習和收穫的過程,雖然並不輕鬆,但是足夠我回味好久。
體 會
作為一個後輩,我虛心地向前輩們求教,作為一個歷史的學習者和愛好者,我熱忱地從文物中學習歷史的相關知識,作為一名廈門人,我通過切身的實踐,服務了家鄉,奉獻了屬於我的一分價值。
我深感事無巨細,審慎行之方可成。接觸文物,有一定的風險,需要慎之又慎,小心翼翼,在工作中,我深感責任感對於做好這份工作的重要性,雖然文物眾多,但每一件各不相同,且對於國家和社會而言都具有獨特的不可忽視的文化和經濟價值,承載了歷史的重量。在前輩們的指導下,我順順利利地完成了兩周的工作,也感受到了獨有的使命感和責任完成的成就感。
我明白只要用心,用與學並不矛盾。兩周的日子裡,我和上至南宋,下到民國的各類文物相遇,運用了文物學的知識,參與到了基本的分類,雖然略顯笨拙和幼稚,但是我感受到了運用在大學中所學的專業知識獨有的一種快樂。參與到這些文物的保管分類中,我還學習到了命名的一些規範,了解到背後的一些典故及其受到追崇的社會背景,這對於我接下來的學習有相當的啟發作用。
我感悟不分專業,都可為家鄉貢獻。早八晚五的工作,雖然稍顯辛苦,但是收穫頗多。和我一同工作的,都是關心照顧我的前輩們,他們吃苦勤奮,常常穿梭於溫差達二三十度的不同倉室中。他們並非都是文博專業出身,甚至在擅長的領域各不相同,但其中的敬業勤勉無異。我們志同道合,一齊在方圓保管室中為家鄉的文物博物館事業點上一縷燈火,讓美麗的鷺島增添人文氣息。
每天下午五點,我告別文物店,帶著一絲疲憊和不舍,我再次擠上地鐵回家。大樓旁是篔簹湖,傍晚紛飛的白鷺和溫暖的夕陽,就如同保管組的日常,一邊掌管著珍稀的美,一邊營造歷史和人文特有的溫度,這,或許是文物工作最大的意義吧。
供稿: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團委
原標題:《返家鄉實踐故事 | 歷史學院:學以致用,勤勉為公》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