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提示:本故事由真實案例改編,為了保護患者隱私,所有名字均為化名,故事情節也做了重新演繹。
故事還要從小楊懷孕說起。小楊今年32歲,是一名家庭主婦,有一個6歲的女兒,乖巧可愛,有一個愛她的老公,是一家科技公司的中層,一家三口其樂融融。
隨著家庭經濟收入逐漸穩定,女兒越來越懂事,夫婦倆商量著要個二胎,給女兒生個弟弟或妹妹,兩個孩子以後也好有個伴兒,可以相互照應。
備孕、懷孕一切還算順利,在小楊懷孕6個月的時候,一天夜裡夫妻倆正在床上溫存,丈夫摸到小楊右邊乳房裡有個小板慄一樣大的疙瘩,摸起來還有點硌手。
丈夫問:老婆,你摸摸看,你右邊乳房裡怎麼有個疙瘩啊,這是什麼?是不是生病了?
小楊說:「哦,我早就知道了,我聽周圍的孕媽說,懷孕期間乳房增生變大,裡面都會有些疙疙瘩瘩的,就是乳腺增生,生了孩子餵完奶就好了。」
日子一天一天過去,小楊的肚子越來越大,乳房也逐漸增大,比孕前足足大了兩個罩杯。右側乳房裡的那個腫塊似乎也在悄然增大,但此時,迎接新生命的喜悅,早已讓夫妻倆忘記了這個所謂的「增生疙瘩」。
二寶如小楊所願,是個男孩,順產,六斤八兩的一個大胖小子。
給二寶起名康康,寓意健健康康,也希望全家都健康快樂。
有了母乳餵養雯雯的經驗,小楊的哺乳期還是挺順利,不知不覺康康已經半歲了,小楊的奶量也不夠孩子吃了,於是開始讓孩子離乳。
斷奶後1個月,小楊的乳房也慢慢恢復到了孕前的大小,只是摸起來要軟一些了。摸起來軟了,右側乳房裡的那個疙瘩就越來越明顯了。
她在朋友的推薦下請了一位有經驗的母乳指導幫她看看,是不是斷奶沒斷好,堵起來了,能不能疏通。母乳指導在電話裡詢問了她的情況,知道這個腫塊在孕期就有了,告訴她堵奶的可能性不大,沒有給她上門按摩疏通,而是建議她去醫院看看。
第二天,夫妻倆來到醫院檢查,此時,距離小楊發現那個腫塊已經過去了將近一年了。
醫生詳細詢問病史後,上手一摸,眉頭立馬就皺起來了,神情有些異樣,但很快就恢復正常。看看夫妻倆,沒多說什麼,開了乳腺彩超和鉬靶,讓他們先做檢查,然後回來找他。
夫妻倆也沒有注意到醫生臉上瞬間的表情變化,聽從醫生安排,逐項完成檢查,拿到檢查結果後,看到彩超和鉬靶上右乳什麼BI-RADS是4C級,左乳是1級,這時候,兩個人感覺到有些不對勁兒了。
拿著報告回到診室,醫生看了一眼報告,示意他倆坐下來,還沒等醫生說什麼,丈夫問道:「醫生,她乳房裡的那個疙瘩是什麼?良性的還是惡性的?」小楊緊張地握著丈夫的手。
醫生說:「發現那麼久,為什麼沒來醫院看看?」
小楊說:「我一直以為是增生,也就沒管它,後來孩子生了,又照顧孩子哺乳,也沒顧得上,想著等哺乳結束後看它會不會自己消了。」
醫生說:「從目前的檢查結果上看,不是很理想,建議你先做空芯針的穿刺活檢,明確診斷後,我們再說後面怎麼辦。」
丈夫說:「穿刺疼嗎?有什麼風險沒?」
醫生說:「這裡有一篇描寫穿刺的科普文章,你們看看就明白了,《乳腺空芯針穿刺是個啥?》。」
完善了血常規和凝血功能檢查,小楊來到穿刺室。穿刺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可怕,很順利就做完了,剩下就是2天煎熬的等待。
兩天後,病理結果回覆:
(右乳穿刺標本)浸潤性癌
得知病理結果的當天,小楊夫婦倆抱頭痛哭,他們想到那些因乳腺癌去世的名人,想到自己年輕的生命為何遭此不測,想到兩個尚未成年的孩子,想到自己親手建立的幸福家庭就要......
從最初的否認、到承認自己患癌、再到鼓起勇氣對抗癌症,年輕的夫婦經歷了常人難以想像的煎熬。然而,就在他們振作起來準備勇敢面對病魔的時候,一張CT報告又幾乎毀掉剛剛燃起的希望。
胸部和上腹部的CT檢查提示:多根肋骨、椎體發生了溶骨性破壞,考慮已經發生乳腺癌的骨轉移。但值得慶幸的是,CT顯示目前內臟沒有看到明顯的轉移灶。
醫生說,晚期乳腺癌中65%~75%會出現骨轉移,骨轉移為首發轉移者佔27%~50%。單獨骨轉移進展緩慢,患者生存期很長,但多數伴有骨痛、病理性骨折等骨相關事件,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發生骨轉移肯定會影響患者的壽命,但是影響的程度要低於內臟轉移,比如肺轉移、肝轉移、腦轉移等。因為乳腺癌預後相對其他惡性腫瘤較好,很多患者即使出現骨轉移,經過積極的治療也可以長期存活。
聽了醫生的話,小楊決定,不管未來的治療過程有多苦多難,治療結果是否理想,她依然要振作起來,開心地過好每一天,為自己、也為愛人、更為了年幼的孩子。
她不想讓兩個孩子天天生活在疾病的陰影中,她要用自己的努力,撕開頭頂的陰霾,讓陽光擠進自己的家,灑在孩子們身上,讓他們看到媽媽的堅強,看到媽媽面對厄運的不屈,對生命的不拋棄、不放棄。
小楊的治療還在進行中,讓我們一起為她,為更多像她一樣的年輕乳腺癌患者祈禱,希望她們戰勝病魔,早日康復,開心過好每一天!
後記
故事講完了,作為一篇科普,我們從中能得出哪些有價值的信息。我參考UpToDate臨床顧問上《妊娠期乳腺癌的流行病學與診斷》一文,給出適合大家了解的五點建議。
1、妊娠期或妊娠相關乳腺癌被定義為在妊娠期間、產後第1年,或哺乳期任何時間診斷的乳腺癌。
有文獻表明,隨著越來越多的女性推遲生育,妊娠相關的乳腺癌的發病率似乎不斷增加。
註解:我們在臨床工作中也發現了這個情況,其中緣由很複雜,目前發病機制的假設很多,這裡就不多做解釋了。
2、乳腺癌是女性中最常見的癌症之一。
在30歲以下的女性中,高達20%的乳腺癌是妊娠相關的,但在50歲以下的女性中,在妊娠期或產後被發現的乳腺癌低於5%。妊娠雖然對乳腺癌有遠期預防作用,但它本身可能會暫時增加乳腺癌風險。
解讀:很多這樣的患者都不解,不是說生育和哺乳的女人不容易得乳腺癌嗎?為什麼她們會遭此不幸。目前現有的證據有限,但有遺傳風險的女性似乎更需要引起重視。可以把妊娠當做對乳房的一次大考,考過了,未來患癌的風險才會降低。而每一次大考,都會暫時增加乳腺癌風險。
3、與非妊娠女性一樣,妊娠女性中多數乳腺癌是浸潤性導管癌。
但是,妊娠相關乳腺癌大多分化差且確診時已是晚期,特別是在哺乳期診斷的女性。
妊娠伴隨的乳房生理變化(如腫脹和肥大)使得體格檢查更具挑戰性、檢查結果的解讀更困難,以及可能限制乳腺X線鉬靶攝影的效用。因此,妊娠期乳腺癌女性常延遲診斷兩個月或更長時間。
這種延遲可能對結局產生不利影響,因為即使診斷延遲1個月也可使淋巴結受累的風險增加1%-2%。
解讀:這主要是因為妊娠哺乳期乳房的變化,使得臨床查體變得不容易發現小腫瘤,還有大家沒有對哺乳期乳房裡出現的腫塊引起足夠的重視,總以為是堵奶等原因。
4、乳房超聲檢查往往是用於評估妊娠女性乳房腫塊的首個影像學檢查。
超聲可確定乳房腫塊是單純或複雜囊腫還是實體瘤,而且超聲沒有輻射,對胎兒沒有影響。在大部分妊娠期乳腺癌中觀察到的是乳房局部的實性腫塊,聲像圖上常表現為邊界不清、形態不規則、血流豐富的低弱回聲團。
解讀:所以我們常常建議女性在懷孕前常規做一個乳腺彩超檢查,了解乳房的基本情況,做一個基線評估。孕期或哺乳期如果發現異常,可以複查彩超與孕前的對比,如有異常情況,及時活檢明確診斷。因為耽誤的時間越長,預後可能越差。
5、乳房活檢 — 無論患者是否在妊娠或哺乳期,臨床可疑的乳房腫塊都需要活檢確診,即使乳腺X線鉬靶攝影或超聲檢查的結果為陰性。
空心針穿刺活檢、切取活檢或切除活檢可在妊娠期間相對安全地進行,可以做局部麻醉。優選方法是針芯穿刺活檢。
解讀:空芯針穿刺活檢目前是對臨床可疑腫塊進行活檢的常用方法,操作簡單,準確性高,痛苦小。但作為一個有創檢查,它也有相關的併發症和風險。
乳腺癌目前沒有類似宮頸癌疫苗一樣的一級預防措施,我們能做的就是「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的二級預防。乳腺癌是實體腫瘤裡治療效果很好的,經過正規治療,早期發現甚至可以達到治癒的效果。
希望你的隨手轉發能讓更多的人意識到妊娠哺乳期乳腺癌,讓她們面對乳房裡未知的腫塊,及時就醫檢查,以免延誤診斷和治療,造成難以彌補的遺憾!
文章來源於微信公眾號:乳腺科的男醫生、北京乳腺病防治學會,作者 梁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