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很遠,但斯卡拉可以很近。世界三大歌劇院之一、有著238年歷史的義大利斯卡拉歌劇院,9月3日在東方藝術中心獻演音樂會版威爾第歌劇《西蒙·波卡涅拉》。9月4日,斯卡拉歌劇院還將帶來貝多芬《第九交響曲》。兩場演出均由著名指揮家鄭明勳執棒,並有來自義大利、德國、俄羅斯、加拿大、南非、韓國等6國的10位頂級歌唱家獻唱。
將在貝多芬《第九交響曲》中獻演的女高音伊娃·梅在演出前說:「這樣的陣容哪怕在義大利都難得一見,能和他們同臺我感到很榮幸。」斯卡拉的演出吸引了不少外地觀眾飛到上海一飽耳福,《西蒙·波卡涅拉》謝幕時更是贏得了觀眾長達10分鐘的掌聲。
義大利歌劇最權威的解讀
鄭明勳說:「所有歌劇中,我最愛《西蒙·波卡涅拉》。」 這部作品以14世紀熱那亞總督西蒙·波卡涅拉為原型,講述西蒙與女兒阿梅莉婭失散25年後曲折重逢的故事。然而,這部歌劇在誕生之初並不被世人所接受,1857年在威尼斯鳳凰大劇院遭遇首演失敗。在這之前,威爾第已經創作出《茶花女》《弄臣》《遊吟詩人》等作品,這次滑鐵盧讓威爾第黯然神傷。20多年後,經威爾第修改後的《西蒙·波卡涅拉》由斯卡拉歌劇院上演。這一次,《西蒙·波卡涅拉》贏得了觀眾的喜愛,命運得以反轉。
指揮家鄭明勳對《西蒙·波卡涅拉》有著深厚的感情。1986年,首次登上美國大都會歌劇院舞臺的鄭明勳,正因成功執棒該劇而蜚聲國際。30年過去了,他對這部作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這部戲中,威爾第對人性的詮釋達到了巔峰。30年來,我每一次指揮都會有新的感悟和反思。我非常肯定,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部作品會越來越受到大眾的喜愛。」
歌唱家廖昌永說,在這部歌劇中,有許多真摯感人的二重唱。「劇中男低音歌唱家雅各布·費耶斯科的演唱也很出彩,他所扮演的老貴族德米特裡·貝洛薩爾斯基是歌劇史上最著名的男低音角色之一,詠嘆調《破碎的心》也是為數不多的知名男低音唱段。」上海大學音樂學院院長王勇說:「對於義大利歌劇,斯卡拉歌劇院比其他任何劇院都具有更權威的解讀性。」
300人團隊接力藝術盛宴
斯卡拉歌劇院見證了19世紀義大利歌劇的輝煌,羅西尼、貝利尼、威爾第、普契尼的許多歌劇經典均在此首演。據說,英國詩人拜倫、法國作家司湯達旅居米蘭的時候,曾在斯卡拉歌劇院度過一個又一個晚上。此次斯卡拉歌劇院以罕見的全陣容來滬,包括管弦樂團、合唱團和芭蕾舞團共300餘人,被東方藝術中心總經理林宏鳴形容為「一艘藝術的航空母艦停靠黃浦江畔」。在8天時間裡,斯卡拉歌劇院共帶來4臺7場演出,為東方藝術中心2016-17演出季揭幕。對於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上海觀眾並不陌生,但以往的演繹一般是國際交響樂團搭配本土合唱團。這次,斯卡拉歌劇院帶來一支100人的合唱團。伊娃·梅說:「在貝多芬《第九交響曲》中,合唱團的重要程度不亞於管弦樂團,只有在配合非常默契的情況下才能把最佳的演出奉獻給觀眾。」
斯卡拉以歌劇聞名,但不囿於歌劇,其歷史悠久的斯卡拉歌劇院芭蕾舞團是義大利芭蕾傳統的代表。9月8日-11日,他們將帶來古典芭蕾舞劇《吉賽爾》和現代芭蕾《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大提琴演奏家王健說,巴赫的音樂有舞蹈的韻律而風格又是自由的,尤其適合演繹現代舞。「當代編舞大師史波利版本的《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很自然地通過位置的變化,例如圓、交叉、波浪等等肢體的變化,恰當地表現出了巴赫音樂中看似不可捉摸的神秘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