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李收到一盒快遞,裡面是給兒子買的文具,100支鉛筆,50塊橡皮。同事們都很好奇,小王打趣他道「你買這麼多是準備讓兒子去學校賣嗎?」
小李:「別提了,開學才沒幾天,兒子已經丟了20多隻筆,好幾塊橡皮了!」
隔壁辦公室的陳阿姨,「我們小孫女一年級的時候用了50支鉛筆,你多買點備著沒錯。」
看來孩子丟三落四是通病,據研究機構調查,超過六成的孩子會存在這個問題。主要是因為一些孩子統感失調,還有一些事自身能力不足導致。
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孩子丟東西大致是三種情況:
一、丟了找回
這是正常現象,一般人都會有丟東西的時候,我們憑藉記憶,很快就能找回物品,或者時間間隔太久被其他人撿走了。這些都是偶爾發生的正常現象。
二、丟了不知道去哪了
這是物品管理意識問題。這個情況在孩子身上很常見。你經常會聽見孩子問「我的XXX找不到了!」,「我的xxx去哪了?」這類孩子經常是東西拿到哪放到哪,沒有物品歸位的習慣,東西雜亂無章。
三、丟了不去找
這是過分依賴,孩子丟了東西不去找,而是告訴老師,告訴家長,期待他人幫助解決。這類孩子往往獨立性較差,在家很難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以下幾種方法可以引導孩子,改掉丟三落四的習慣。
1、建立有序的生活環境
物品放置位置固定,有利於孩子改掉丟三落四的習慣。家長們可以幫孩子把玩具、文具,書本等用品分門別類收拾好。孩子用完物品後讓孩子自己把物品歸回原處。在孩子找不到物品是引導鼓勵孩子仔細回想,去思考,怎麼解決問題,允許孩子去嘗試體驗。不要在孩子遇到困難時,就給予幫孩子解決。
現在的孩子沒有保管自己物品的意識,大多是因為包辦,代替太多,家長在生活中過分仔細的照顧孩子,例如幫孩子收拾玩具,整理房間等,讓孩子失去了自己的物品自己做主的機會,同時也失去了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的機會。
2、養成列清單,做檢查的習慣
回到家後,讓孩子回憶老師布置的任務,列成清單,督促孩子每完成一項做一個標記。慢慢的孩子就會養成有序生活的習慣。
3、讓孩子自己承擔後果
在孩子丟東西後,家長們不要立即補救,讓孩子有「自食其果」的機會。讓他體驗,吸取教訓,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提高自己的自覺性。最後家長要引導孩子想辦法補救,不能養成孩子東西丟了爸媽會買的印象。現在的孩子對身邊的事物毫不珍惜,因為丟了就會再買。吸取教訓也不識簡單的說一句「我錯了」,而是要想辦法解決問題,明白為什麼不能丟三落四,才能真正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