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2008年9月1日起,全國2億多學生和家長多了一項集體公開課,它就是《開學第一課》。
開學第一課有多重要?它其實相當於學生每一學年的開學禮。也許它講授的內容並不屬於考試大綱範圍,同學們不必死記硬背,也不會有人來考試打分,但是這堂課卻意義重大。因為它是書本之外的知識,是認識社會的一種途徑,它和我們生活中的某一方面息息相關。這堂課很有可能會影響同學們的整個學年、青春時代甚至更久。
正因為如此,眾多的學生在觀看《開學第一課》的同時,多了一項特殊的作業,那就是寫觀後感,小編曾經設想,如果申請金氏世界紀錄,這應該是最多人次參與的一項作業了吧。
那麼,如何寫好觀後感呢?所謂觀後感,顧名思義即觀看完電視、電影等文藝或文化作品之後的感想、感悟、啟發、聯想或決心。
其中,「觀」是基礎,重點是「感」。所謂「感」,可以是從作品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也可以是受作品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還可以是因觀看而激發的決心或理想。
具體到《開學第一課》,又有哪些技巧或者說值得注意的事情呢?
一、 主題。每一年的《開學第一課》,都有一個不同的主題。
2016年,第九屆《開學第一課》,以「先輩的旗幟」為主題,本屆節目主題為「先輩的旗幟」,將以青少年的視角,為孩子們講述長徵路上真實的歷史和感人至深的故事。
2017年,第十屆《開學第一課》的主題為「中華驕傲」。中華驕傲,是文化的驕傲,是民族的自信。
2018年,第十一屆《開學第一課》,以「創造向未來」為主題。
2019年,第十二屆《開學第一課》,以「五星紅旗,我為你自豪」為主題。
2020年,第十三屆《開學第一課》,以「少年強,中國強」為主題,傳遞「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價值理念。
二、 環節或流程。
每年的節目設置大體上都有一個或明或暗的流程:
比如,2016年,節目就分為「信念不移、勇往直前、百折不撓、堅持不懈」四節課,在展現長徵精神的同時,尋找長徵精神與時代的結合點,給青少年以價值觀的啟迪和引導,讓孩子們在對英雄的致敬中獲得寶貴的精神財富。
2018年,通過「夢想、奮鬥、探索、未來」四個篇章,在「創造精神」指引下,探討夢想的崛起、探索的力量、奮鬥的重要和未來的美好,以充滿前瞻性和未來感的設計,引領廣大中小學生感悟創造精神的魅力和重要意義,鼓勵孩子們鍛鍊實踐能力、提升科學素養、培育創新精神。
三、 人物或事件。
每年的《開學第一課》,都會請明星嘉賓、青少年偶像來助陣,這應該也是廣大學生最樂意看到的。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在各自崗位做出傑出貢獻的風雲人物,來給我們授課。
比如說2020年的《開學第一課》,就邀請了「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鍾南山,「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張伯禮、張定宇、陳薇,以及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過程中做出突出貢獻的代表人物張文宏、吳尊友、毛青等,共同講述感人至深的抗疫故事,弘揚抗疫精神。
同時,北鬥三號導航衛星首席總設計師謝軍還將講述北鬥衛星在抗疫中的運用,展現科學的力量。這些都是我們應該拿寫本本提前記錄,甚至在網絡上搜索,下一番功夫備課的哦。
四、 啟發或感想。
如果說前三部分都是「觀」的內容,只要做好記錄,組織好語言就行,接下來的「感」就是我們作業之中的重中之重了。
不過,因為年齡和閱歷不同,不同學段的學生,「觀」和「感」所佔的比例也不同。
比如說小學低年級的孩子,作業是拍照,和父母交流互動。
小學高年級的學生,「觀」所佔的比重很大,記述較多,「感」多半屬於錦上添花、畫龍點睛的作用。
而中學生呢,「觀」略「感」詳,可以說,作文的絕大部分篇幅,都側重在自己的感受上。這類的感受怎麼寫,小編建議夾敘夾議,以節目中的某一個人物或某一個事件做引子,聯繫自己的生活,把感受落實到自己的現實生活中,如果有必要,寫一個親身經歷的感人的小故事,也是可以的。
要注意的是,不要發揮得太遠,要掌握一個度。最好有積極正面的意義,如果在結尾能夠契合上這次《開學第一課》的主題,那就更完美了。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這次的《開學第一課》你印象最深的人物或事件有哪些,又打算從何處落筆呢?歡迎留下你的精彩評論。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