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收宗旨】
為更好地推進上海音樂學院「雙一流」及高水平大學建設,優化博士後培養機制,促進高水平科研產出,提升我院學科建設水平,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改革完善博士後制度的意見》等有關文件精神,我院制訂並頒布《上海音樂學院改革完善博士後工作的實施辦法》,現已徵集並遴選出我院 2020 年度博士後合作項目(詳見「招收項目」)作為本年度的定點招收方向,以此吸納符合我院人才培養目標及學科建設整體規劃的博士後科研人員。
【招收項目】
博士後合作導師一般應為國家人文社科、國家藝術基金、上海市教育科學、市級創新團隊、國家或省部級精品課程及學校有關重大學科項目、藝術科創、重要委約等項目的首席專家或主要負責人。我院 2020 年度遴選通過的博士後科研合作項目如下:
【導師簡介】
陳鴻鐸,博士,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系教授,「外國作曲家與作品研究」方向博士生導師,音樂分析教研室主任,上音「西方音樂分析研究團隊」(2016-2019)首席教授,上音「作曲理論研究重點創新團隊」(2020 至今)骨幹成員,中國音協音樂分析、西方音樂學會理事。
主要研究領域:中外當代音樂創作理論、作品分析、西方當代音樂發展史以及利蓋蒂音樂研究等。出版有《西方當代音樂創作研究——結構思維與當代走向》《利蓋蒂結構思維研究》《二十世
紀音樂——現代歐美音樂風格史》《音樂分析指南》《曲式與作品分析新編》等專著、譯著和教材七本,發表有《利蓋蒂微復調寫作技法初探》《音樂分析中的音樂修辭分析》《西方音樂分析學科的歷史發展與當代走向——兼及對中國音樂分析發展的反思》等學術論文數十篇。主持並完成教育部、上海市和上海音樂學院音研所課題多項。擔任多門本、碩、博課程。
郭樹薈,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上海音樂學院中國傳統音樂理論教研室主任。主要擔任上海音樂學院中國傳統音樂理論、20 世紀中國音樂的傳統與當代社會、中國音樂美學研究、中國音樂形態分析、中國傳統音樂體裁演進的歷史與審美等課程的教學,出版專著多部及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30 餘篇。
韓鍾恩,音樂美學家,音樂批評家。中央音樂學院博士,上海音樂學院教授,音樂美學與當代音樂研究方向博士研究生導 師,上海音樂學院 I 類高原學科——藝術學理論團隊(音樂藝術本原與當代音樂文化批判)首席教授,中國音樂美學學會名譽會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曾任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系系主任(2004-2015)、中國音樂美學學會會長(2005-2015)。數 10 年來,在音樂美學、音樂人類學、音樂哲學、當代音樂研究、音樂批評、音樂學學科建設等領域公開發表文論 600 餘萬字。主持編輯《中國音樂年鑑》10 餘卷及其他各類出版物 2000 餘萬字,創編《音樂人文敘事》。著有《音樂文化人類學》(與蕭梅合作)、《臨響樂品》、《音樂美學與審美》、《音樂美學與文化》、《音樂美學與歷史》、《音樂意義的形而上顯現並及意向存在的可能性研究》以及增訂版、《守望並詩意作業》、《聲音經驗的先驗表述》、《音樂美學與音樂作品研究》、《惟一:音樂人文敘事 100 則》、《音樂學寫作》等等。主編《音樂存在方式》、《中國音樂學經典文獻導讀》音樂美學卷、《音樂美學基礎理論問題研究》、《20 世紀中國音樂美學問題研究》、
《音心對映論爭鳴與研究》(與李槐子合作)、《文獻研讀與研習》、《慶賀於潤洋教授八
十華誕學術文集》(與王次炤合作)、《循著悲情蕭邦的步履遙望蕭邦悲情——於潤洋〈悲 情蕭邦〉並蕭邦相關問題學術研討會文集》、《音樂學寫作教程》、《華格納與〈尼伯龍根 指環〉》、《音樂學寫作工作坊十年集》3 冊、《樂正聲和——〈文匯報〉特約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專業評論集》(與孫月合作)等等。
賈達群,上海音樂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賀綠汀中國 音樂高等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兼任中 國音協理論委員會副主任、作曲與作曲理論學會副會長,音樂分 析專委會主任;《音樂研究》《音樂藝術》《音樂探索》等學術 期刊編委。
主要創作有:大型交響樂作品 3 部、室內交響曲 2 部、協奏
曲 3 部、民族器樂協奏曲 4 部、歌劇 1 部、舞劇 2 部、弦樂四重
奏 4 部、打擊樂作品 5 部、各種室內樂 14 部等。數部作品獲國內
外作曲比賽獎項,出版個人作品專輯唱片 5 張(Naxos)(SMPH)。
撰寫、發表和出版數十篇(部)有關音樂創作和分析的研究論文與著述。論文《結構對 位》《結構分析學導引》,專著《結構詩學》《作曲與分析》等獲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優秀 成果獎。
錢仁平,作曲理論博士,上海音樂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 導師。上海音樂學院研究生部主任、賀綠汀中國音樂高等研究 院秘書長、《上海音樂學院志》編委會辦公室主任、中國當代 音樂研究與發展中心主任、《中國新音樂年鑑》《中國歌劇年 鑑》創刊主編。
中國音樂家協會電子作曲與作曲理論學會秘書長、電子音樂學會副會長、音樂評論學會理事。《音樂藝術》《人民音樂》編委。主要從事音樂理論、中國當代音樂、音樂文獻學等方面
的教學與研究。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著有《中國新音樂》、《海上聽樂記》(2007 年)、
《傾聽@歌唱》(2010 年)、《1/4 音作曲技法研究》(2010 年)等。主持或參與完成多項國家級課題。
曾任武漢音樂學院作曲系主任,創建並任藝術總監舉辦多屆武漢國際新音樂節。曾任上 海音樂學院圖書館館長,創建上海國際音樂數字圖書館論壇暨工作坊。 曾任上海音樂學院科研處處長,有力推動學院藝術科創工作取得重大進展。
他亦是《民國時期音樂文獻總目》《新中國音樂文獻總目(1949-1966)》《民國時期音樂文獻彙編》(30 冊)《譚小麟百年誕辰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齊爾品與中國音樂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國立音樂院·國立音樂專科學校圖鑑》《一寸光陰——武漢音樂學院 作曲系在 2005-2010》的主編,《黃自誕辰 110 周年珍貴手稿文獻巡展》的策展人,中國風格鋼琴作品系列音樂會、多媒體交響劇場《絲路追夢》、交響幻想曲《炎黃頌》、上海音樂 學院民族室內樂團專場音樂會《思》的策劃人與藝術總監。
創作作品主要有 Interaction(2003)、e-Sonata(2006)、Passacaglia(2007)等室內樂,以及為女高音與管弦樂隊而作的 Bridge(2007-2011)等。
許舒亞,上海音樂學院作曲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市文聯副主席。1961 年出生於吉林長春,1978 年考入上海音樂學院先後隨著名作曲家朱踐耳和丁善德學習作曲,1983 年畢業並留校任教。後旅居法國並獲巴黎高等師範音樂學院作曲碩士和巴黎國立高等音樂舞蹈學院作曲博士文憑。
曾獲美國亞歷山大·齊爾品基金會作曲比賽一等獎,法國貝藏松國際交響樂作曲比賽第一大獎,法國布爾熱國際電子音樂作曲大賽第二大獎、義大利呂齊·盧索羅國際電子音樂作曲比賽第
二大獎和日本東京「入野羲郎音樂獎」。
他入選國家「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中宣部「四個一批」暨文化名家,上 海市領軍人才、東方學者。他是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待遇,曾擔任上海音樂學院院長、上海音樂家協會主席。
許舒亞的音樂作品有大型民族歌劇《瑪納斯》、原創歌劇《晨鐘》、歌劇《康熙大帝與太陽王》、雙簧管與樂隊《冬雪》、管弦樂《夕陽水晶》、《涅槃》等。
周湘林,作曲家,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主任、學術委員會創作表演與理論研究委員會主任,兼任上海音樂家協會副主席、中國音協作曲與作曲理論學會理事、作曲分委會副主任。
主要作品:鋼琴獨奏《隨想曲》(被收入<中國當代鋼琴名曲集>)、男中音與鋼琴《江城子》、《雙聲子》、四把大提琴與鋼琴《溯》(被收入<世界華人音樂家經典作品手稿叢刊>)、為十二把二胡而作的《跳弦》、為兩隻竹笛與陶器而作的《土》、大
型民族室內樂《索瑪》、大型交響合唱《太陽禮讚》、交響組曲《大江東流》(與趙光合作)、交響序曲《海上晨曦》、交響詩《胥門隨想》、民族管弦樂《二月山暖》、《花腰三道紅》、
《龜茲盛歌》、為打溜子與交響樂隊而作的《打家業》、為交響樂隊而作的《董蒙》、《炎 黃頌—源》以及中阮與交響樂隊《跳樂》、二胡與交響樂隊《天馬》、古箏與交響樂隊《扎 年》、多媒體交響劇場《絲路追夢—序曲》、合唱與交響樂隊《鼎定天下》等。
曾榮獲:「第十八屆全國音樂作品(民樂)評獎」管弦樂作品二等獎;「第十三屆全國音樂作品(交響樂)評獎」大型作品三等獎;「第三十三屆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原創作品獎; 「上海市舞臺藝術作品評選展演」大型優秀作品獎;「上海優秀文藝人才獎」;「上海文藝創作單項成果獎」;「上海市教學成果」二等獎、三等獎(二項)「賀綠汀基金獎」三等獎
(三項);「傅成賢音樂獎學金」一等獎等。其作品多次被評為國家和上海市重大文藝創作項目,在中國北京、上海、天津、西安、南京以及日本、韓國、法國、美國等地上演,並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藝術節、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北京現代音樂節、 上海——臺北音樂薈萃、中國首屆電子音樂節、首屆中國天津國際現代音樂節、上海當代音樂周、日本愛知世博會、韓國東亞國際現代音樂節、法國裡昂打擊樂系列音樂會等。
【招收指標】
2020 年度,結合我院實際人才需求和整體科研規劃情況,我院計劃外
招收博士後名額共 1 名;學院對上述名額人選的推薦上報名單,由面試學術專家委員會統一決議並院內公示。
【申報要求】
依據人社部發〔2017〕20 號「關於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改革完善博士後制度的意見》有關問題的通知」、滬人社專〔2020〕379 號「上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關於印發《上海市博士後管理工作實施辦法》的通知」中的文件精神,面對的申報博士後群體應符合以下幾個基本要求——35周歲以下、非上海音樂學院博士、取得博士學位證書在 3 年之內者(即 2017 年之後獲得博士
學位)。特別優秀的緊缺型人才可適當放寬年齡限制,但不得超過 40周歲。在職申請者在站工作期間應保證全脫產,不得兼職從事博士後研究作。
入站後必須向我院博管辦提供原單位開具的《脫產證明》。
相關必須材料主要依據「中國博士後」網站的各申報材料要求;
同時依據上海市人力資源與保障局具體管理政策、相關主管部門的具體工作指導原則。
【材料提交】
凡符合基本申報條件、意向申報上述我院 2020 年度博士後科研合作項目的人員,可準備提交以下申報材料:
1、中國博士後網下載填報《博士後申請表》一份、《博士後研究人員進站審核表》(2019 新版)一份。
2、博士學位證書、學歷證書複印件(①已通過答辯獲得學位的應屆博士畢業生進站時如尚未拿到畢業證、學位證者,可先憑博士畢業單位學位主管部門出具的
《同意授予博士學位證明》或《答辯決議書》辦理進站,進站 6 個月內須將博士學位證書交設站單位核驗及備案,②國外、境外、中外合作辦學獲得博士學位的申請人需在進站時或進站 6 個月內提供教育部門出具的《學位學歷認證書》)、身份證或護照複印件,學位證書、學歷證書、身份證或護照等原件面試時需再驗。3、申報所屬學科領域的兩位博士生導師(或專家)推薦信。
4、進站後的科研工作設想一份,以報告形式體現,A4 紙雙面列印裝訂。
5、自大學開始的學歷情況簡介。
6、證明本人研究能力和學術水平的成果如獲獎證書、成果鑑定證書、專利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