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著名學者周國平在描述自己時說:「我天性不宜交際。在多數場合,我不是覺得對方乏味,就是害怕對方覺得我乏味。可是我既不願忍受對方的乏味,也不願費勁使自己顯得有趣,那都太累了。我獨處時最輕鬆,因為我不覺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也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無需感到不安。」每一次讀到周國平先生的這段話,我都深感共鳴,同時,也在生活中學會了拒絕不擅長的交際,享受獨處的樂趣。
自工作以後,生活中就多了很多社交場合,作為一個入職不久的新人,前輩出於照顧邀請出席,自己沒有特殊情況的時候也變應聲前往。而對於一不會喝酒,二不會聊天的我,每次看到同齡人能夠在酒桌上舉杯暢談,又可以在私下裡與前輩碰杯愜聊,我都羨慕不已。而我每次舉杯都手心握汗,足下不安,輪到自由行動的時候,我每每在心理做足了準備,考慮好先從哪位開始,怎麼說合時宜,等到時機的時候鼓足勇氣前去敬酒。以至於每次從「場合」離開,都覺得筋疲力盡,比上一天的課都覺得辛苦。隨著入職一年一年下來,也越發覺得自己總是「不合時宜」。
在和朋友談到自己的「不合時宜」時,朋友也很有共鳴,也說每每聽到邀請,第一反應是如何拒絕。以至於朋友聽到同事的來電直接不敢接聽,等到三五十分鐘過去,估摸著飯局已經開始後,再想個合適的由頭回電拒絕了。
我羨慕那些能夠在酒桌上能夠長袖善舞的朋友,也曾一再反思怎麼能夠做到這樣。經過自我的剖析,也承認與自己的往年經歷有關,自幼時家裡來客人,長輩們共飲,我便自覺的躲到自己臥室裡看書討個清靜。這樣長到三十歲,沒有別人的身經百戰,自然也就沒有別人的自信和揮灑自如。記得某位明星在真人秀上直接坦言,多於六個人的聚餐都不要邀請自己。想想也是,真是三五個好友一起吃飯小酌倒是趣事,無論是許久未見敘舊,還是閒暇時的小聚吐槽,都是一件生活樂事。
工作幾年,因為居住校內為青年教師提供的宿舍,每天下班後最長去的便是學校的圖書館。每個高校都有一座知識的殿堂,也是學校最豪華的配置,幾百萬冊藏書從文史哲到理工科,想要學習了解的知識應有盡有。圖書館是我自大學以來最愛的去處,尤其是周末和假期的時間,一整天都可以自由支配,一天除去吃飯休息的時間,便在圖書館選個最喜歡的的位置,暢快的讀書寫字。我的書法老師是位德高望重的學者,曾經對我說,讀書寫字要像古人學習,要學習精華和經典的東西。讀暢銷書,寫流行書法,就像吃快餐一樣,只是精神上的溫飽,實現不了繼承和創作。我敬仰我的書法老師,也一樣欽佩其學習寫字的態度,也作為我奉行的準則。因此,工作忙碌之餘,不如拒絕不擅長的交際,享受讀書寫字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