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定縣首個脫貧攻堅臨時黨支部在石板村揭牌成立。
中新網貴州新聞12月4日電 (通訊員 楊永鳳)白牆青瓦的房屋,乾淨整潔的道路,貴定縣沿山鎮石板村的14個村寨就像一顆顆散落的珍珠,分布在擺龍河谷沿線。身著布依民族服飾的婦女循著山鄉道路查看村寨衛生,田間地頭群眾們趁著天晴收穫生態紅米、優質大米;擺龍河畔,遊客或悠閒地騎著自行車飽覽鄉村美景,或三五好友相約在河心島露營燒烤,一副副鄉村繁榮的景象每天都在石板村呈現。
2018年5月以來,貴定縣沿山鎮石板村脫貧攻堅作戰室臨時黨支部與村黨支部聯手,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將石板村的人心聚在一起幹大事,發動群眾實現華麗「轉身」。
石板村甘廠推選脫貧攻堅榜樣。
思想動員,激活一池春水
5月28日,貴定縣首個村級脫貧攻堅臨時黨支部——石板村脫貧攻堅臨時黨支部正式掛牌成立,臨時黨支部與村黨支部聯合起來,將兩股繩擰成了一股繩,雙拳出擊,共同行動。
扶貧先扶志。為激發群眾脫貧攻堅的內生動力,深化「志智雙扶·感恩奮進」思想扶貧工作,石板村緊緊圍繞「環境衛生整治、黨恩教育、脫貧攻堅榜樣評選」等工作內容開展思想扶貧示範創建工作,推動村寨環境、群眾思想大提升。
月亮寨作為思想扶貧示範點創建的橋頭堡,備受全寨矚目。全村力量集中在月亮寨,召開群眾會徵求打造意見,鼓勵群眾主動提意見,由群眾自行擬定家風家訓,並成立了黨小組、組級管委會,黨員、組長打前陣,牽頭帶領整寨群眾投工投勞積極打造,全寨煥然一新,思想扶貧氛圍濃厚,自豪感油然而生。
「雙支部」趁熱打鐵,組織全村各村民組組長、黨員、群眾代表到月亮寨及其他先進村觀摩學習找差距。全村各寨受到鼓舞,不甘落後,紛紛主動要求打造思想扶貧示範點。工固寨黨員群眾群策群力,將集體空地修建出了一間民俗文化館,群眾主動將家中老物件捐贈到館內陳設,展示農耕文化,提醒大家憶苦思甜,不忘黨恩。管外的廣場外,群眾因地制宜,自發將家中石磨、老瓦片、瓷器等老舊物品修砌了一堵牆,並在物品上刻寫家訓,用家訓牆規範全寨言行。工固寨還定期組織管委會成員對全寨家庭衛生環境、勤勞生產、公益事業、感念黨恩情況進行評定,對積極致力於脫貧攻堅的進行「紅榜」表揚,對拖了脫貧攻堅後腿的進行「黑榜」批評,通過公示督促群眾向先進看齊。
一石激起千層浪。全村各寨紛紛追趕,開展「看過去比現在,看家風比和諧,看發展比奉獻」、「知恩感恩報恩,愛黨愛國愛家」主題宣講活動。同時,石板村充分利用新時代農民講習所平臺,培養一批本土宣講隊開展政策,教育引導群眾感念黨恩,自力更生脫貧致富,提高了全村群眾思想認識水平,激發內生動力,截至目前,全村共開展宣講活動52次。並採取專家講課方式,開展了5次農民種養殖業培訓,培訓人次達400人次。
石板村農旅一體。
「村社合一」,利益聯結全覆蓋
石板村土地肥沃,出產的特色生態有機紅米和優質大米口感、營養俱佳,深受顧客喜愛。「雙黨支部」積極探索支部建在合作上,成立貴定縣石板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形成「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黨支部書記兼任合作社理事長,村支部委員、村委委員兼任副理事長,村黨支部副書記兼任合作社監事長,村副主任兼任理事,黨支部與專業合作社成員實行交叉任職。以每畝700元的價格,向群眾流轉50畝土地種植特色生態有機紅米,年產值收益25萬元。
2018年8月,合作社與貴州領略農產品大數據有限公司(領略中國)籤下20萬斤的優質大米訂單,訂單面向全村所有貧困戶和非貧困戶,預期收益將達35萬元,利益聯結全村所有農戶。
領略中國與石板村建立電商聯繫後,通過「一戶一碼」,有效將城市客源與農產品聯繫起來,實現消費扶貧。農戶羅正學家,便是這樣常年受益的電商大戶,他的家中有本用煙紙殼製成的特殊帳本,記載著大米出售帳目:「去年一年,陸續地賣了有一萬八千塊錢了!村合作社與廣州買米的客人都是通過電商扶貧碼聯繫的,我只管生產,賣米的事情有合作社幫忙,不愁!」
宋承友是貧困戶中的種米大戶,沒有什麼勞動技能的他一心只想把米種好,去年合作社幫忙幫助在電商平臺上出售了7000斤穀子。合作社告訴他今年已經與領略中國籤下訂購清單後,他放心的笑了:「以前怕米放壞了沒人買!現在好了,村裡合作社幫我們找好了銷路,不愁了,明年我還要種米,上萬斤!」
打通銷路的合作社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社員參與,提高了大家的積極性。2018年,至少有200戶農戶可通過合作社參與出售優質大米及其它特色農產品,平均每戶可出售2000斤大米,收益至少3500元。
農旅一體,走產業發展新路子
石板村位於擺龍河國家溼地公園核心區,原始生態保存完好,風景優美、氣候宜人,民風淳樸,有牌坊、聯安營、地下水庫、情人石、官印、風灘等自然景觀,旅遊資源豐富。一直以來以傳統種植業為主要發展產業,其它產業並未獲得發展。
「雙黨支部」經過多次商討、論證後,不斷調整產業結構,走鄉村旅遊項目發展路子,以擺龍河國家溼地公園工固寨為軸,區劃露營體驗區、淺水娛樂區、燒烤遊玩區、遊泳垂釣去、生態採摘區能多個功能區。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運營模式,以農業旅遊一體化的發展方式進行開發,項目由扶貧資金注入,所獲收益按照3:7的比例,30%作為村集體經濟收益滾動發展資金,70%作為貧困戶分紅收益。
農旅項目運營以來,口碑不斷外出,逐漸完善的基礎設施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遊客,村域內農家樂生意越來越紅火,外地遊客前來尋覓購買土雞蛋、家禽、蔬菜的需求業越來越多,周邊群眾慢慢的做起了「土貨」生意,收益逐步提高。陸順英家原本是危房戶,實施危改重建後,將家中閒置房間收拾出來,開起了鄉村客棧,周末遊客爆滿,供給遊客的是自己餵養的雞、河裡釣的魚,住宿是簡單幹淨的民宿,年收入增收了8萬元,早已過上小康日子。
「只要我們下足繡花功夫,找準村裡發展的脈絡,真心實意的幫助群眾謀實事、幹實事,充分發動群眾從內部發力,就能讓群眾精準脫貧,從根上、思想上脫貧。」石板村作戰室主任楊勇如是說。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