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豪車從30萬暴漲至103萬
昨天,記者登錄雅虎美國網站汽車頻道,查看到5.0L的路虎發現4基本款,廠家指導價是49100美元,實際成交價可以是44681美元。就按照較高的廠家指導價計算,今天的美元比人民幣匯率是「1美元=6.1364人民幣」,這輛車在美國的售價大約在人民幣30萬左右。
一般而言,根據國內市場供需關係,進口車經銷商每一批引進車輛數量少則二三十輛,多則四五百輛,假設以一個大概的中間數,記者查詢到的這輛路虎發現4,和它的199輛同伴們,一起漂洋過海來到中國的口岸,它的身價,將面臨什麼樣巨大的改變?
報關時,這批路虎將繳納的一筆重要費用是國家質檢總局要求的3C(「中國強制性認證」的英文縮寫)認證費,據了解,申請3C認證的費用主要包括申請費、產品檢測費、工廠審查費、批准與註冊費、監督複查費、年金和認證標誌費,還有碰撞實驗。要從每批進口車輛中抽查3輛車進行檢驗,通過之後車輛才可以在國內上牌行駛,一位業內人士透露,這筆費用大約過百萬。暫且以200輛車在這一環節要花100萬為假設,平均每輛車要增加5000元費用。「還有停靠口岸費,每輛車每天400元,這些都是小錢了,接下來要算的是大頭,稅費。」
進口汽車稅收體系較複雜,且汽車的排量大小直接與稅率相關,分7檔。稅費分三個內容,首先是25%的關稅,這輛路虎變成約38萬,再是40%的消費稅,變成53.2萬,最後加上17%的增值稅,如今這輛登陸中國的車應該是62.2萬身價。
接下來看看北京市場上路虎的價格,一輛基本款路虎發現4在北京目前優惠2萬,報價105.8萬,基本103萬才能拿下(不含10%購置稅)。那麼多出來的40萬,浮出水面。國內經銷商一般一輛車會留下20%的毛利,大約20萬,那還有20萬,是否就是傳說中的暴利了?
為此,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進口路虎經銷商表示,同款車在國外和國內的配置是大不相同的,國外都是裸車,國內賣車時卻總是皮座椅、氙燈包、金屬漆等等約幾萬的配置都已在車內裝好,所以還得去掉這部分價格,假設再去掉5萬元配置費,除了已留下的20%毛利,也還是多出至少15萬元「暴利」。
四大因素左右我國進口車高價
進口車廠商是否構成法律意義上的壟斷,還需要等待相關部委的權威調查結果。但是,主要是四大因素左右著我國進口車的高價現狀,這卻是事實。資深汽車營銷專家蘇暉告訴記者,高稅費、匯率、市場動態供需情況以及進口車廠家擁有產品絕對定價權,都是造成進口車高價的推手。
「稅費、匯率和市場供需之外,進口車廠家對於進口品牌擁有絕對定價權,是比較受爭議的,這主要是受益於國內對進口品牌實行的一個總代理商管理模式。2005年,商務部推出了一個《汽車品牌銷售實施管理辦法》,授予了進口汽車品牌用總代理商制度建立銷售渠道的權利。初衷是擔心代理商不好好進行售後服務,結果拱手把定價權讓給國外廠商,在銷售渠道上形成了一種壟斷。」
記者了解到,捷豹路虎的案例就比較典型,惠通陸華等四家大型經銷商將捷豹路虎品牌做成國內家喻戶曉的豪華SUV品牌之後,外國公司即開始收權,在中國成立銷售公司,便剝奪惠通陸華等企業的定價權和零部件供應權。可以說,是法規給了進口車經營企業任意支配市場的特權。這樣,美國約售價人民幣35萬元的奧迪SUV,在中國賣133.9萬元;出廠價約人民幣52萬元的奔馳S級,進口車在國內4S店最低賣189萬元……能賺取利潤的企業自然不會把利潤拱手相讓。
反壟斷研究專家、大成律師事務所律師魏士廩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認為:「廠商確實有權設置指導價、建議價,但不能限定、制定轉售價格,也不能因為特許經營違反反壟斷法。特許經營如果不是投資關係,只是相對交易人,如果限制、限定價格,顯然是違法。也就是說,廠方如果規定經銷店最低限價,就是壟斷行為。」而且據了解,部分國外廠商限定國內經銷商售價的行為長期存在。如果經銷商敢賣低價,就會用「扣資源」「商務政策」等多種手段嚴厲懲罰。」
加價購車被指不理性
「在國內市場,不光是進口車型,部分合資車型在國內的售價也比國外市場高,一輛近20萬的車在美國比國內便宜5萬。而車的配置、質量卻未必比賣給國外市場的更好。」亞運村汽車交易市場副總經理顏景輝表示:「關鍵是要儘快修改《汽車品牌銷售實施管理辦法》,限制進口汽車廠商的絕對定價權,從根本入手解決問題。」
此外記者還了解到,市場供需關係也是左右進口車高價不容忽視的因素,而且帶有強烈的「中國特色」。部分有錢人,長期以來喜歡「開大車」、「開豪車」的觀念從另一個角度縱容了進口廠商的胃口。在中國,前幾年豪車、進口車熱賣時,加價幾萬乃至10萬以上搶購奧迪Q5、Q7的現象屢見不鮮,就算是今年進口車遭遇銷售低谷時,數量少、有個性的路虎也很少優惠,還有部分消費者主動要求加價購買,以目前新上市的新款路虎攬勝為例,武漢一家媒體採訪時發現,雖然這款價格約150萬的車提車至少要等1個月,但居然當地還有人願意加價30萬購買。記者 孟環 安旭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