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讀懂指標,還有另一層含義:除了看到已有的成就,我們更要看到前方進一步的提升空間,並進一步向更高乃至最高的水平對標,力求趕超。
世界銀行23日發布的《2020營商環境報告》顯示,中國營商環境在全球190個經濟體中排名第31位,較去年又有大幅提升。這項評估中,上海的營商環境表現佔有55%的權重。無疑,這是又一張值得欣喜的答卷。
從兩年前的第78位,到去年的第46位,再到今年的第31位,排名躍升背後,是持續兩年針對營商環境的改善努力。而世行排名又是一個複雜的評估體系,人們不僅為總排名的提升叫好,更能從那些具體的分解指標中,感知一項又一項實實在在的進步。
讀懂指標,方知改革不易。比如辦理建築許可,中國全球排名從去年的121位躍升至33位,提升了88位,背後就有京滬兩市推出的簡易低風險建築項目免於環評備案改革、建立分類監管和審批制度及壓縮供排水報裝時間等改革舉措。這讓兩地平均辦理建築許可全流程耗時縮至111天,得到了該指標質量指數的滿分,也超越了東亞地區的平均水平。又如財產登記指標、獲得電力指標、開辦企業指標等,亦因為去年以來的多項改革舉措而有了穩步提升。
這些既有的經驗與探索,將為「3.0版」「4.0版」乃至更長遠的營商環境改善打下基礎。與此同時,讀懂指標,還有另一層含義:除了看到已有的成就,我們更要看到前方進一步的提升空間,並進一步向更高乃至最高的水平對標,力求趕超。
持續對標,正是近兩年提升營商環境的一個重要方法論。第31位的整體排名,既表明我們不斷走向前列,也意味著前方還有30個更優秀的「榜樣」。具體到各項分解指標,幾乎每一項,我們都有值得借鑑學習的標杆,尤其是一些近年來上升勢頭強勁、提速很快,並在一些領域有顯著突破的國家和地區,應當被拿來認真研究。
上海是一座要代表國家參與全球合作與競爭的城市,是世界認識中國、認識中國市場的一扇窗口。特殊的使命和自身高質量發展需求,更意味著所「對」的標杆要更高、標準要更嚴。我們不僅要對標排名前30位的「先行者」,下一步的改革,也不能滿足於一般性地再往前趕超幾位,而是要把眼光朝向世界前五甚至數一數二的頂尖水平,將那些最具競爭力、最具引領性的地方視作追趕方向,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營商環境在一定程度上是可測量、可評估的,但指標體系並不能涵蓋所有的營商環境問題。營商環境好不好,更要靠市場主體的感受度來說話。這就要求我們在讀懂指標、讀透指標的同時,學會超越指標,用更具突破力度、更為精準也更契合市場需求的改革,不斷構建一個更為開放、更為公平、更為有序的市場競爭環境,並持續提升政府管理的效能,讓市場主體享受到更多的改革紅利,並用他們的感受度、成長性,來檢驗改革的最終成效。
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某種程度上,營商環境也只有「更優」,沒有「最優」。又一份世行報告的成績單,是上海的又一個新起點。在打造世界一流營商環境的路上,我們理當持之以恆、精益求精。
(責編:唐小麗、軒召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