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重慶8月18日電 (韓璐 李綠桐)18日8時,作為重慶婦幼保健院重症醫學科的主治醫生,祁海峰和往常一樣從交接病例起,開始一天的工作。說話語速不快,看到每個病人都會點頭微笑,遇到不是自己分管的病人也會仔細解答對方的問題……作為一個隨時會面對危重病人的醫生,祁海峰給中新網記者的第一印象是「溫和、有耐心」。
今年,祁海峰也作為重慶援湖北醫療隊的一員,前往武漢支援當地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他說,作為重症醫學科的一員,在災難面前,不主動參與,就是另類。重慶婦幼保健院供圖
「做手術的時候,快是為了救命。因為我們平時接觸的都是孕產婦,跟她們說話慢一點,會讓覺得安心。有時候病人心裡有信心、踏實了,病也會好得快。」祁海峰在病房外的走廊上碰到了被家人攙扶出來的患者,還「搭了把手」把患者送回了病房。
「我們的工作就是主要是負責高危孕產婦,為她們做孕期維護。同時重慶市各區縣級婦幼保健院無法處理的重症病人都會轉診到我們醫院,由我們科室接手處理。」祁海峰說,有的孕婦在產前會出現呼吸循環衰竭,有的產婦在產後會出現大出血、羊水栓塞、發燒感染性休克等情況,「這些都是我們的救治範圍。」
接診重症病人時,重慶婦幼保健院的急診醫生會背著氧氣管、提著呼吸機,從救護車到醫院開始,全程陪伴。完成基本急診診療後,才會進入隨後相應的科室交接。「從進入醫院開始,整個急救過程是沒有間隙的。如果需要手術,我們也會直接把病人轉到手術室。」祁海峰說。
雖然說話的時候語氣溫和又經常笑,但才37歲的祁海峰,已經有了很多白髮。「單純從接診量來看,婦幼專科醫院比綜合性醫院接診量會小一點,但工作精神壓力更大。因為我們面臨的是孕產婦這個特殊群體,需要更加謹慎。」
謹慎不僅體現在對患者的救療過程中。對於祁海峰來說,手機裡一定要放兩張不同通信服務商的手機電話卡、手機24小時不關機不斷電、身上永遠有充電器和充電寶……這樣的「謹慎」已經成為了他的慣例。
「一般手機低於20%的電量的時候,我就會擔心手機突然沒電,開始焦慮。」祁海峰說,如果看到科室的電話,自己第一時間是先想一遍,是不是病房中有高風險的病人出現了情況。「我們科室有每個醫生家人的電話備案,如果實在找不到我的時候,科室就會聯繫家屬。」
除了上門診,大多數時間,祁海峰都待在重症醫學科的病房裡。看病歷、查房、準備隨時接收患者。「雖然我們也是8小時工作制,但從來沒有按時上下班。遇上值班的時候,一次就要在單位待上近30個小時。」祁海峰的值班室就在重症醫學科病房隔壁,病房外這條40米的走道,就是他在醫院主要的活動範圍。
他坦言,重症醫學科的醫生面對的是危重病人,本身就要求心理承受能力要比普通醫生更大。「這麼多年堅持下來的原因,大概是我覺得,我們的工作,救回來的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人,是一個能感覺到的生命。」祁海峰說,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以前救治過程中的很多遺憾現在也都得到了彌補。「例如遇上腎衰的情況,現在已經能實現在病房、甚至是在手術臺上進行透析。」
「重症醫學科(ICU)是一個整合醫學,醫生並不是從單一病症去救治病人,我們看到的是全身。這也是我們的優勢。」作為重症醫學科的醫生,今年祁海峰也作為重慶援湖北醫療隊的一員,前往武漢支援當地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作為重症醫學科的一員,在災難面前你不主動參與,就是另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