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壇三大奇蹟」之一亦舒師太,人生經歷之精彩不輸青霞曼玉

2021-01-11 騰訊網

啟動了老牌女星系列,按照大家呼聲高低,給女星翻牌子。

呼聲最高的,居然不是女明星,而是寫了好多女明星的師太亦舒!真的好讓人意外。

答應的事情當然要做,今天就寫寫「師太」亦舒。

十幾歲就出道,出名夠早,起點高。

亦舒其實姓倪,倪家兩兄妹(倪匡、倪亦舒)都當了作家,而且都成了香港文壇的頂尖大咖。

香港文學圈有種說法:寫言情的亦舒、寫科幻的倪匡、寫武俠的金庸,是「香港文壇三大奇蹟」。其中唯一一個女性,就是亦舒。

1946年,出生於上海的亦舒,5歲到香港定居,14歲發表第一篇小說《暑假過去了》。15歲就被報刊編輯追到學校來要稿,成為編輯們不敢得罪的「小姐」,這成名速度,跟主張「出名要趁早」的張愛玲不分軒輊。

中學畢業後,她在《明報》當上了娛記,而《明報》就是金庸創立的,兩個「奇蹟」算是有交集。

這段娛記生涯,養成了亦舒寫作的底色,比如:後來採訪過不少大明星,後來還陸陸續續寫過不少以明星為原型的小說。

因為經歷獨立比較早,亦舒在人生選擇上也夠特立獨行的。前兩段婚姻都夠奇葩,一個浪子一個明星,她的很多情感感悟,應該由此而來。

三次婚姻,染出了她的人生底色。

女作家是一份需要情緒,感性,素材的職業,很多女作家生活幸福感不強,卻往往苦難出靈感,動蕩出才女,寫出曠世作品,比如蕭紅。

太安逸的日子,太穩定的人,容易磨滅人的創造力。

17歲,未成年少女亦舒就不顧家人朋友反對,愛上了畫家蔡浩泉。沒多久,兩人就打得火熱,還大膽「閃婚」,在尖沙咀擺了一桌,請朋友們吃頓飯作為見證。

很快,亦舒就懷孕生子,取名為蔡邊村。

侄子倪震這樣寫姑姑:「姑姑亦舒十多歲便出走結婚,生下小朋友,可惜,幾年便離婚收場。凡事都必須付出代價,姑姑多年來都有陰影,人怕出名豬怕壯,怕小表弟有天會上門要錢。」

有一年德國注意柏林影展參賽紀錄片《母親節》,因為主角是亦舒和她不願意認的兒子蔡邊村,而名聲大噪引發關注。

亦舒住在溫哥華,蔡邊村住在柏林,亦舒70歲,兒子44歲,這段八卦當年流傳很多,1997年TVB《鑑證實錄》裡的陳美琪演的女作家,就被認為是影射亦舒,隱瞞與前夫生的兒子。

和畫家蔡浩泉分手後,開始幾年,亦舒仍然會間歇性的探望蔡邊村,但是隨著蔡浩泉另娶,亦舒就斷了來往,性格剛烈的她刪除了這段記錄。

蔡邊村最後一次見母親是在11歲,影展中,蔡邊村幻想見到母親的一刻,說:"你好,是我。蔡邊村,你的兒子,很久不見,我們可以見面麼?"

而亦舒後來,在短篇小說《媽》裡疑似回應了蔡邊村的喊話:「你父親已經浪費了她的前半生,現在你又要浪費她的後半生?」並說:「小寶,相信我,我是愛你的。」

人生的甜頭,誰都不能全得。當得了好作家,做得了獨立女性,卻未必能成為傳統意義上的好母親、好妻子。也可能,年輕時的亦舒根本沒在乎過這樣的身份。

在感情上,亦舒是主動進攻型。她的第二段感情,是跟邵氏男明星嶽華,當時嶽華還是鄭佩佩的男友,被亦舒一眼看中,上演了一段「女記者連上男明星」的戲碼。(巧得很,最終搞定大佬劉鑾雄的也是女記者——甘比)

據說認識不久,嶽華送她回家,她就說自己怕黑,讓他送自己上樓。PK掉人家原來的女朋友鄭佩佩,也許就是這種小聰明的作用。

熱戀的時候,他簡直就是電、是光、是唯一的神話。亦舒還自己寫文章交代為什麼喜歡嶽華:

嶽華有一張好人的臉,好人的性格。幸虧實際上他也是個好人,他是那種會使別人自然去佔他便宜的好人。因為誰都知道,佔了嶽華的便宜,不會有後顧之憂。

我不會查中文字典,嶽華就是字典。有時候他空,就坐在沙發上講解古文,講得很不錯,我也很虛心學習,居然得益不淺。

因為太愛這個男人,亦舒也是不管不顧、任性得很。她跟嶽華之間,畢竟還有個「前度」鄭佩佩,一次因為男友和前女友的舊事發起火來,她拿一把刀插在嶽華的床上,還把他的西裝剪得粉碎。

這種為愛痴狂的勁,跟作品中冷靜克制的女性形象,簡直天差地別,倒是比大明星嶽華還要戲劇化。嶽華接受媒體採訪時回憶說:「她是否愛我,我不太清楚!因為她的性格……比較特別。」

戀愛的甜美一過,面對這樣高濃度的愛,大男人也接受不了。兩人最終分手,據說是因為鄭佩佩寫了一封信給嶽華,亦舒十分生氣,將這些信向報紙公開,導致鄭佩佩後來的家庭出現問題,嶽華憤而分手,三個人都沒得到好結果。

嶽華如今和恬妮,在加拿大生活得很幸福。

1973年,亦舒赴英國修讀酒店食物管理課程,三年後回港,做過酒店公關、新聞官、電視臺編劇,成了職業女性。

1980年代,以寫作為生的女性還不多,亦舒給《明報》寫專欄,每日一篇,工作量挺大。據說在跟金庸談續約的時候,亦舒主動要求漲稿費,不過被金庸回絕了。

亦舒的厲害在於:寫得又快又多,而且個人特色明顯,即使換上十個筆名,讀者也能從作品中把她認出來。作家上雜誌接受專訪,也是明星級待遇。

多年後,亦舒移民到加拿大,在超市遇見過嶽華,卻各自把對方當空氣。即使亦舒兼職在溫哥華電臺做節目,電臺總監就是嶽華,也彼此不聯繫。

也許是年輕時太過用力,把愛情的火焰燃燒到最大值,中年以後反而漸漸平和下來。

亦舒的第三段感情,是40歲時通過相親認識,對方是一位港大的梁教授。亦舒不但改掉火爆脾氣,還很辛苦地生了一個寶貝女兒,用侄子倪震的話說,亦舒「四十多歲時,她人工受孕,用命搏了個女兒回來。老蚌生珠,疼惜得不得了。」

移民後的亦舒,上午八九點鐘起來寫作,還接地氣地做起了家庭主婦,買菜清潔煮飯,督促女兒功課,擔心女兒不肯上學。女兒不聽話時,亦舒也曾以此話給自己打造強大氛圍,「媽媽是著名作家來的!」。

有了親情的浸潤,亦舒的筆下,也有了溫暖的亮色。《她比煙花寂寞》裡,女記者哽咽地說:

當我死的時候,我希望丈夫子女都在我身邊,我希望有人爭我的遺產。我希望我的芝麻綠豆寶石戒指都有孫女兒愛不釋手,號稱是祖母留給她的。我希望孫兒在結婚時與我商量。我希望我與夫家所有人不和,吵不停嘴。我希望做一個幸福的女人。

這大概就是她自己的心聲吧。

即使是萬人仰望的女明星,亦舒寫出來,個個都像是冷眼看去的普通人。

因為做的是娛記,採訪的是明星,加上能寫,同一個女明星,亦舒有時會在專欄裡寫一遍,小說裡再寫一遍,滋味還都不一樣。

她寫林青霞,一下筆就抓住了玉女明星「美而不自知」的特質:

這個女子最美的地方,乃是對自己的美,一點信心都沒有,這份性格上的特色,使她神情永遠帶一份迷茫渴望,眼睛象在恆久地等待某一個人某一件事,到底是誰呢,連女性都想知道。

小說《星》裡,有一個玉女明星「林綠霞」,讀者一看便知是林青霞,「那個玉女明星兩道濃眉,微微下垂的嘴角,秀氣逼人的面孔,慧黠的眼睛」,也完全對得上。

因為侄兒倪震和李嘉欣拍過拖,亦舒在《印度墨》裡寫了個中葡混血兒劉印子,外貌特徵是:小小鵝蛋臉,皮膚白皙,一雙天然細長濃眉像畫出來的一般。這個女孩先是跟富家公子周旋,後來眼光升級,投向更有錢的富豪懷中。

熟悉香港娛樂八卦的讀者心知肚明:這不是李嘉欣嗎?

被很多人炮轟「一人拖垮兩個富豪」的章小蕙,亦舒卻是十分欣賞,亦舒自己也承認過,《玫瑰的故事》中流連於幾個男士之間的「玫瑰」,就是以章小蕙為原型的。

寫周天娜的美,口吻如同小粉絲:

數年前在半島大堂見到周天娜,驚豔驚到下巴要跌下來,靈魂好不容易歸竅,拍拍胸口說:幸虧咱們有林青霞。

更得到她認可的是施南生。現實生活中的施南生,完全不計較名分,一直輔佐徐克,拍出一部又一部作品。《流金歲月》裡的蔣南蓀,長得好看,又有能力,不說無謂的話,而是把事情都辦得漂亮。

亦舒的審美觀,跟家世以及見過太多明星有關。

她出生上海,很幸運又身處那個巨星頻出的亞洲經濟中心香港。當娛記的亦舒,有不少明星好友,她的品味也不在她們之下。

她寫名牌自成一套:比如姬仙蒂是Dior,喧默斯是Hermes,鐵芬尼是Tiffany,賴夫羅倫是Ralph Lauren,廣東話翻譯也是嗲到不行。

亦舒也是個愛包的。Hermes著名的Kelly包,她叫它姬莉袋,並這樣形容它:

"那是一隻梯型方角十分古老手挽手袋,唯一一個特色是開關處有一把小小的鎖。愛馬仕至今仍然生產,貨真價實,足可用三分一世紀,越看越大方。"

愛馬仕另一款鉑金包,她在《迷藏》中寫排隊等貨的痛苦:"維元承繼了她母親的黑色貝堅袋,本人仍在輪侯,三年了,音訊全無,不知多傷感。"

她愛羊絨。覺得家境良好的姑娘,都應該拋棄俗氣的貂皮。《流金歲月》裡的鎖鎖:"開頭認為貂皮最金貴,後來覺得土,穿義大利皮革,最後宣布最佳品味是凱斯咪大衣。"

她喜歡珠寶。《喜寶》裡,聰慧笑到:"爹很寵媽媽,媽媽的珠寶都是辜青斯機的。"

「亦舒女郎」的生活方式,影響太多城市女性。

通過這些細節,亦舒完整的刻畫出了她筆下「亦舒女郎」的形象:

華倫天奴或紀梵希,YSL或香奈兒的衣服,最好是絲質或羊絨面料;白衣闊腿褲或套裝,平底鞋,背愛馬仕包,不戴卡地亞珠戴蒂凡尼,黑髮,膚白,細頸,不附著流行,偏愛質地良好的基本款,兼具女人味和都市感,極簡。

《圓舞》這句被用爛掉的金句,足以概括亦舒女郎:"真正有氣質的淑女,從不炫耀她所擁有的一切,她不告訴別人她讀過什麼書,去過什麼地方,有多少件衣裳,買過什麼珠寶,因為她沒有自卑感。"

之所以回頭看亦舒,是因為人到中年才會發現:在天真爛漫的少女期過後,生活變成了一個一個的通關遊戲和一個一個的坑。它真正考驗的,是當下女性打怪獸過關的定力,耐性,包容與生存智慧。

我們需要很多很多愛,其實也需要很多很多錢。

亦舒和她筆下的人物,代表了這樣的女性——沒有絕對的好人和壞人,也沒有絕對的得到和失去。她的作品傳達的是:現代女性必須有工作有家庭,經濟獨立。

縱然是粉絲眾多的師太,年輕時也落入過浪子之手,誰又能拒絕欲望,做到絕對的理性?就算寫了那麼多通透洞悉男女人性的文字,她依然是美男藝人愛吃醋的妻子,半夜連環打電話。

而身為一個母親,她老來得女,是小女兒眼裡的慈母,跟兒子的關係卻無法破冰。

所以,師太不是我們仰望的傳奇,甚至也不是那個冷血母親,一個活的豐富的獨立女性,之所以從芸芸眾生裡脫離平庸,因為她告別了平順,擁有了那種隨著命運波動,變化的,矛盾的,不可能面面俱到的複雜,以及由此迸發的,靠自己雙手自力更生的生命力。

這種生命力,不是什麼雞湯文裡的人生贏家和女神人設,是有缺點,有漏洞,有才華,也有世俗一面的大活人,真正是人生如戲。

相關焦點

  • 亦舒:十九歲未婚先孕,搶閨蜜男朋友,二婚後頓悟,成為文壇奇蹟
    2013年,香港導演蔡邊村自編自導的一部紀錄片《母親節》在柏林電影展參展,影片介紹了自己尋找生母的親身經歷。作家陳思宏看完紀錄片後發表了一篇文章,爆出其母正是香港人盡皆知的著名作家亦舒,一時間讓香港輿論譁然,也讓那段沉寂了四十多年的往事再次被翻了出來。亦舒被戲稱為師太,有「不讀亦舒終身誤」的聲名,她與倪匡、金庸並稱「香港文壇三大奇蹟」。
  • 《喜寶》上映爭議不斷,霸道爺爺愛上灰姑娘的橋段讓亦舒經典變味
    師太亦舒是誰?她被評價為最懂如何講人生故事的人,與倪匡、金庸並稱"香港文壇三大奇蹟"。亦舒最近,由師太亦舒原著改編的電影《喜寶》上映了這也是亦舒的功力所在,她所要討論的是人生的選擇,是人性。喜寶跨越式的人生軌跡讓她得到了許多,但這樣的日子到底正確嗎?誰也不能保證自己提供的就是標準答案。姜喜寶想要愛,更想要錢,因為在她心中若是沒有錢,愛就成了虛無縹緲的奢侈品。但電影裡的喜寶卻說,錢夠用就行。
  • 亦舒:搶閨蜜男友,不認親骨肉,她的一生,比小說更狗血
    文 | 三尺晴 砍柴書院專欄作者編輯 | 柳葉叨叨香港文壇有三大奇蹟:金庸、倪匡、亦舒。三人一個寫武俠,一個寫科幻,一個寫言情,不同方向,卻殊途同歸,寫到了極致。特別是其中唯一的女作家亦舒,她的人生,遠比她筆下的故事更精彩!如果說,每個男生的青春裡都有一個江湖,那麼,每個女生的青春裡,也都有一個亦舒。
  • 亦舒那些往事
    於是倪匡說自己和亦舒也有二十多年沒有來往了,接著又有香港導演、畫家蔡邊村自編自導的紀錄片《母親節》,片子裡,那個與兒子躲了三十多年不見的母親,也是亦舒。金庸的小說高下自不必說,喜歡武俠小說的江湖浪子,不會影響他按部就班的生活。《金大俠》,反覆讀來,風起雲湧,景物漸行漸遠,深陷其中,又游離其中。那一年,金庸遠赴歐洲漫遊,《天龍八部》剛進入佳境,每日連載,就得找人代筆,於是,阿紫的眼睛就被倪匡寫瞎了。
  • 亦舒:19歲未婚先孕,33年不認兒子,撬閨蜜男友,才女的人生精彩
    臺灣有瓊瑤,香港有亦舒。在當年的香港文壇,亦舒和金庸、倪匡並稱「三大奇蹟」。對於亦舒的作品,大家最熟悉的應該是被翻拍成影視劇的《流金歲月》和《我的前半生》吧。但對於林青霞,亦舒卻是一眼便喜歡上的,她說:「忽然之間就覺得不枉此行,從此拜倒裙下,作為不貳之臣」。對於瓊瑤,亦舒也是看不上的,覺得她整日裡就只會寫一些纏綿悱惻的狗血愛情,女主角大多悽苦完美。亦舒筆下的女主角都是聰明世故,懂得進退和隱忍,在她筆下的女主角身上其實很容易就看到她自己的影子。
  • 《喜寶》作者亦舒:18歲早婚、30年不認兒子、搶閨蜜男友
    中國文壇曾流行一句「臺灣有瓊瑤,香港有亦舒」。 不同於瓊瑤文風的跌宕起伏、纏綿悱惻,亦舒下筆總是狠辣犀利,她筆下的女性個個有好皮相,皮相之下還有灼灼的野心,驕傲自立,行走如風,簡直是人人嚮往的都市女郎。
  • 除了《喜寶》《我的前半生》,亦舒筆下不容錯過的小說還有這幾部
    亦舒,是金庸筆下「編故事」的天才,是林夕的枕邊書,她與倪匡、金庸並稱為「香港文壇三大奇蹟」。亦舒在作品中娓娓道來,女生要自重自愛然後愛人。「無論怎麼樣,一個人藉故墮落總是不值得原諒的,越是沒有人愛,越要愛自己。」她教會我們看清生活的真相,然後勇敢前行。風景這麼好,我們的生命還有很長一截,路的確是彎曲一點,但有什麼關係?我們最終會到達羅馬。
  • 還原《流金歲月》裡的亦舒女郎
    往前一點,2020年10月上映的電影《喜寶》,改編自亦舒的同名小說。再往前一點,2017年的現象級電視劇《我的前半生》,改編自亦舒的同名小說。亦舒是一個離文壇相對遙遠的名字,卻在近幾年裡持續受到影視界的熱捧,這些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出版的小說,通過當代影視明星的重新演繹,讓「亦舒女郎」再度佔據了話題的焦點,劇粉們在追蹤著雙主角錯綜複雜的感情線,書迷們則在重新測量文學與影視之間的距離。
  • 狠人亦舒:19歲便未婚先孕,33年不認親生兒子,人生比小說更精彩
    除了亦舒本人外,她的兄弟姐妹長大成人後,個個也都有自己不凡的成就,讓人驚嘆道:「這就是所謂,別人家的孩子」。其中最為出名的當屬倪家的第四個孩子,他就是鼎鼎大名"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倪匡。由於各種因素所迫,倪家選擇在1953年逃港大潮中,帶著7歲的亦舒來到香港定居。
  • 18歲閃婚卻棄親子,40歲再婚活出成熟:名作家亦舒的人生故事
    《喜寶》作為亦舒代表作之一的作品,可謂是無數讀者心中的「白月光」。講述了女主姜喜寶為了「生活」與勖存姿交往,卻又因為愛被漢斯吸引。當勖存姿將漢斯殺害後,喜寶終究擺脫不了這以「愛」為名的禁錮。深陷在與勖存姿的情感糾葛中,也未達成自己起初的心願。直到勖存姿死亡,她雖得到了大筆財富。但是,她失去了愛,也再也不會愛。這或許就是對她的懲罰。
  • 18歲狂追才子蔡浩泉,23歲情陷巨星嶽華,亦舒總是用行動打臉
    在當時的香港,也有一人與瓊瑤有同樣的影響力,她就是亦舒,當時甚至有人把亦舒與倪匡、金庸並稱為香港文壇三大奇蹟。那時有一句話盛傳:臺灣有瓊瑤,香港有亦舒。而面對這一說法,亦舒卻嗤之以鼻:"那個瓊瑤,寫的東西都是小女生看的,提了都多餘。"亦舒的語氣聽上去頗為自負,但其實,亦舒有這樣自負的資本。
  • 70歲亦舒推新書《衷心笑》 50年裡出了300本書
    50年裡出了300本書  70歲還在寫  「包」掉她300本書的香港天地,把這件事稱為「盛事」。蔡瀾轉發了這條信息,回復兩個字:難得。  而記者查了一下,瓊瑤奶奶的作品目前編號到64部,最新的《還珠格格》第三部還是5年前的,而亦舒師太去年一年,就寫了4本書。
  • 愛錯兩段情,棄親子而不顧的她卻迎來林青霞、林夕等名人崇拜,亦舒...
    那些年,太多人都為了瓊瑤筆下的痴情哭暈,一大部分70、80後女性讀者也都是從亦舒筆下接觸到所謂白領女性的生存規則。不需要花枝招展,但必須要內心堅定。亦舒總是告誡所有的讀者,女人沒有男人一樣可以精彩多姿,她的女權主義讓外界稱她是「滅絕師太」。她的文筆不是全民皆歡,但筆下的作品對於許多女生來說就如一座燈塔,告訴你未知的世界裡必須要自己堅強。
  • 《喜寶》近期亦舒經典小說被改編電影上映,為何爭議如此之大
    喜寶絕望了,但她怎麼也逃不脫勖存姿的牢籠。幾年後,勖存姿去世,喜寶變成最富有的女人。 這麼帶有傳奇綺麗色彩的長篇小說聽上去就會希望書裡了解女主的傳奇經歷。拍成電影後之所以在網上引起這麼大的爭議呢,是因為《喜寶》小說是當年亦舒師太在作家生涯中巔峰時代的經典之作,很多80後的讀者都是在這部小說的氛圍下,了解了不同的愛情觀和金錢觀;《喜寶》的地位,不是任何一部網絡爽文可以比擬的,書中有一句話很多人都聽說過:「我一直希望得到很多愛。如果沒有愛,很多錢也是好的。如果兩者都沒有,我還有健康。我其實並不貧乏。」」一句話一度廣為流傳。
  • 拋夫棄子幾十年,撬走閨蜜男友,亦舒的人生比瓊瑤還狗血
    拋夫棄子幾十年,撬走閨蜜男友,亦舒的人生比瓊瑤還狗血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瓊瑤片風靡一時。這股熱潮從寶島一直蔓延到大陸,任憑誰都會哼幾句"我有一簾幽夢",誰還沒看過《還珠格格》。同樣,江湖盛傳"臺灣有瓊瑤,香港有亦舒"。
  • 亦舒經典語錄(中英文對照)
    喜歡她的人叫她「師太」,也有人誇張地稱她為「現代都會女郎的教母」,她是我們這個時代華語文學的奇蹟。不知道現在還有多少人讀亦舒,亦舒不寫小女人,她筆下的女主角都堅強、自信、深通人情事故、甚至強勢到讓人覺得有些殘忍。亦舒的故事,是一個女孩長成女人的必經之路,是擺脫王子公主童話迷夢的當頭棒喝。曾有人說「香港有亦舒、臺灣有瓊瑤」。
  • 香港才女林燕妮:到底是自己買花戴的女人,終歸活得這般肆意灑脫
    作者:山佳 金庸筆下,金戈鐵馬,琴心劍膽,開創了香港武俠小說的輝煌。想想看,能入金大師法眼的人物,絕對不是一般人,比如林燕妮,金庸就稱她是香港散文最好的女作家。此話在倪匡看來,錯大了!本以為他會提名自己的妹妹,亦舒師太上榜。沒想到,他只是建議金庸去掉那個「女」字。
  • 仁義師太與眾不同的人生路
    韓戰的經歷讓仁義師太感慨良多,在戰爭結束之後,她並沒有急著回到寺裡,而是輾轉於我國的各個醫院,一邊治病救人,一邊傳播佛法。佛法無邊,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參透的,純屬看機緣。不管醫院的工作有多繁重,每天要面臨的瑣碎事情再多,仁義師太都堅持背誦金剛經和大悲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