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真,車險,一直擔綱著財產險保費擔當的角色,也一直是保險界熱度最高的話題,然而,在2019年,車險卻進入了一個極其嚴酷的時刻。
車險市場的發展質量急速下降。各家公司玩命似的在車險惡性競爭上加碼,一來二去,2018年整個車險行業僅僅實現了10.53億元的承保利潤,同比減少63.36億元,下降幅度達到85.75%,承保利潤率僅0.14%。車險保費增速是2003年以來的最底點,整體增速首次低於10%,絕大多數車險承保公司以虧損收場。
可以說,如果2019年不扭轉局面,車險將走入歷史大底,危急存亡的時刻。
伴隨著車險市場的形勢急轉直下,監管出手也越來越犀利。2018年,監管部門重點在商業車險費率「報行合一」。而進入2019年後,則是頻頻出重拳,直接叫停違規公司的車險業務,截至到3月5日,9家銀保監局先後對26個計劃單列市和地市級保險機構釆取停止商業車險條款和費率的監管措施。也許,監管有自己的數據和邏輯,也在和時間賽跑。
車險的天,確實要變了。
01車險市場,已經不再是監管的「阿喀琉斯之踵」
過去多年,監管對車險還是愛護有加,不能說是有些瞻前顧後,最起碼沒能敢大刀闊斧。今時不同往日,2019年的車險監管,招招直奔要害。
首先是,態度不再曖昧。監管政策一改往日,更加狠準穩。監管停止業務的幾個地區,都是以人保、平安、太平洋等大公司為主,這個情況絕對是數十年未有的大手筆,監管不再和保險公司玩「消耗戰」,而是直接打起了「拒止戰」,發揮絕對監管強度的震懾力,就是要把違法違規拒之門外。
第二點,處罰力度不斷加大。監管的發力點緊盯車險,2019年一季度24家銀保監局針對保險業共開出193張罰單,累計罰款3113.3萬元。其中,針對財產險公司罰單48張,金額1254.4萬元;針對保險專業中介機構罰單92張,金額1202.7萬元;行業內人士自然明白,財險+中介的組合,基本上就是車險套費的標準配置,監管直接高壓查處,意圖不言自明。
第三點,監管協同力度也是出乎意料的大。車險光靠約束保險公司肯定不行,一個巴掌拍不響,保險中介也往往推波助瀾。4月2日,銀保監會官網公布《中國銀保監會辦公廳關於印發2019年保險中介市場亂象整治工作的通知》,明確要求:嚴禁利用中介渠道業務為其他機構或個人牟取不正當利益;要求保險中介機構合規經營,不得給予客戶合同約定以外利益。監管發起的中介亂象整治,也是車險市場治理的標準動作,可以說,從側面包抄了車險違規的後路。
為什麼2019年監管變得疾風勁雨?大概推測,應該有三個原因:
一是監管的底線變了。以往,市場和監管博弈,市場不相信監管可以放棄保費增長指標,賭監管不敢承受保費的負增長,這個策略確實也起到了效果。但根據統計,2018年,全國承保機動車輛商業保險保單保費6149億元,同比僅增長2.6%。
進入2019年,統計局數據顯示,新車銷售持續負增長,必然導致今年的商業車險保費雪上加霜,甚至有可能負增長。
遠的有遼寧、天津GDP擠水份,近的有中國人壽年報利潤大幅下滑。監管就坡下驢,也就沒有什麼保費心魔了,必然會大刀闊斧。
二是車險不再那麼重要。2018年監管部門合併之後,銀行保險通盤考慮,車險的份量明顯降低,此前操作車險改革的領導們也紛紛離開崗位,於情於理,都不能再投鼠忌器了。
三是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示範。供給側改革必然帶來市場優化,必然有退出,可以是機構的退出,更可以是業務的退出。對於車險來說,機構和業務雙退出,才能猛藥治病。
02車險市場的困境,在於長期以來市場力量和人為安排持續博弈,而市場力量的盲目性加大了破壞力
設立了保險公司當然得做業務,最容易上手的自然是車險,尤其是在過去十多年,汽車市場處於一個超長的牛市裡,車險保費水漲船高,誰不做誰傻。
但車險又是一個強監管的行業,車險幾乎是全國一個價,從資產A9的大拿到小鎮青年,從一年長途10萬公裡到一周開一天,車險基本沒啥區別。其他電子、服裝、首飾、汽車,品牌溢價十分明顯,奔馳就是比吉利附加品牌溢價高。但車險買人保、買平安有差別嗎?有一點,但看起來又好像沒有,車險附加的服務特質十分不豐富。怎麼辦,只有價格戰。
這麼多年來,車險一直奉行「以補貼換市場」。原來手續費給中介和代理人,再由中介以返現、油卡等優惠給了客戶,現在保險公司自己控制的網銷和電銷,都直接返現、贈送,導致車險市場變成了一個比拼返點高低的大賣場。常規行情,四大保險公司返點卡線40%,小型保險公司返點卡線50%。
車險成了修羅場或者煉獄,誰都無法逃脫。大公司有大公司的難,小公司則是隨波逐流。
行業老大是人保財險。嚴肅講法,人保集團和人保財險的服不服管問題,是近年來人保系人事變動和大佬靠邊站的根本問題。人保集團是家長,要行事威嚴,人保財險是長子,要為家庭做貢獻,可弟弟妹妹不成器,長子心裡也窩火。集團市值不及財險,會顯得家長治家無方。逼到牆角,全集團的人吃馬餵繫於人保財險的利潤。既然大者恆強,那不斷擴大車險保費規模就是最優選擇。
平安家大業大,但產險同樣是不可或缺的,2015-2018年,平安產險的板塊的淨利潤分別為126.5、127、133.72、122.74億元,而平安銀行的淨利潤分別為218.65、225.99、231.89、248.18億元,產險基本上咬住了銀行一半的利潤,夫復何求?完全沒有捨棄的道理。「超人計劃」現在光做不說,不代表不存在。
太保的產險則是比較優勢,壽險翻身快,幾家後期之秀輪番攻上來,太保的壽險也是疲於應付。但產險固化久矣,人太平的大盤子基本已成定局,跟著人保、平安吃肉喝湯,基本盤不可捨棄。所以,你要價格戰,便戰。
至於其他的中小公司,國企背景的不計成本,保費好看是第一的,董事長大筆一揮就開幹;民營老闆心氣高,沒有成績就換人,但民營老闆在辨別真偽上差點意思,職業經理人為了個人利益,說話也半真半假,陷入車險不能自拔;普通的一眾小業務員和大業務員,手中有資源必然待價而沽。
但市場力量總是盲目的,60多家公司不可能步調一致,整齊劃一,必然是各有各的路,最優策略就是價格打到底。翻閱監管的處罰,名目繁多,虛掛中介業務,編制或者提供虛假的報告、報表、文件、資料,財務業務數據不真實,委託未取得合法資格的機構從事保險銷售活動,都成了車險的家常便飯。虧損是常態,但誰也不敢輕易放棄,進入最差的博弈困局。
誰也不知道,扣除中介費用後,車險的真實保費有多少?或者說,車險的價格虛高多少?
03車險創新是走出困境的最佳選擇,但需要監管的真正放手
車險監管一直鼓勵創新,但一直沒有創新,為何?《從0到1》這本書提到一個觀點,在「壟斷」的保護下,企業有更多時間「從容」思考自身與未來。也就是說,企業沒有了生存壓力,才會認真考慮創新的問題。
只有人太平絕對的壟斷之下,變得太傲慢,客戶才有選擇新公司的想法,一家小公司才可以適當的提費,開展差異化競爭。也就是說,大公司絕對壟斷之下的小公司才有創新空間,利潤已經高到大公司不願意去侵佔小公司的領域,才能放小公司一條所謂創新生路,但車險市場現在顯然不是。大公司更加有迫切的利潤需求,任何創新都會在絕對的價格戰前失敗。
按道理說,人保、平安最有可能創新、最有可能啟動第二品牌計劃,比如人保車險開發面向網際網路用戶的新品牌。人保尚且做不到,其他中小公司根本不可能實質性創新。
熊彼特以提出「破壞性創新」聞名,他認為,所謂創新就是要「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即「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熊彼特進一步明確指出「創新」的五種情況,但在目前的車險市場強監管環境下,扶持創新的力量太弱小。
(1)採用一種新的產品,或一種產品的一種新的特性。比如,按裡程計費會受到部分行駛裡程少的客戶的歡迎,但是部分類似項目被叫停。
(2)採用一種新的生產方法,這種新的方法可以存在於商業上處理一種產品的新的方式之中。比如,採取全AI定損理賠替代人工定損,可能有效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但目前技術尚未精準突破。
(3)開闢一個新的市場,不管這個市場以前是否存在過。比如,開發專門針對高速公路場景發生的車禍的車險傷害保障產品,提高行駛安全配套,但目前第三者責任險不允許分層。
(4)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製成品的一種新的供應來源。比如,車聯網項目在整車出場之際就安裝OBD模塊,依據車輛行駛狀態個性化定價,也是難以做到。
(5)實現任何一種工業的新的組織,比如造成一種壟斷地位,或打破一種壟斷地位。比如,整合車險前端銷售平臺或者後端理賠服務平臺,降低車險前後端成本,但目前,各家公司都不互相信任。
創新本來是市場經濟的天經地義,但車險監管的特殊性,導致車險創新屢屢吃癟。
實際上,創新的主體是「企業家」,企業家精神才是發展的真實動力。我國保險市場上幾家穩定發展的企業,其領頭人都是浸淫行業二三十年的常青樹。當然,話說回來,企業家的穩定與保險公司股東的合理性、投資理念的成熟、治理結構的完善等都密切相關,如今的行業公司治理水準只能支持車險短期行為,而短期行為必然會導致市場的亂象,光靠一個產險部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如今的局面,或者慘烈拼殺後高度壟斷競爭,或者鼓勵創新優勝劣汰,總之,有一部分低水平承保公司和承保能力必須退出,別無他法。「報行合一」好是好,但老百姓也需要物美價廉的車險產品,車險總不能再給老百姓緊張的現金流加槓桿吧。
套用一句大家耳熟能詳的話「留給中國車險市場的時間不多了」。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