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個寶寶裡,恐怕八個都抗拒刷牙,一刷牙就哭鬧,一哭鬧老人就忍不住心疼:「算了算了,遲早要換牙,不刷就不刷吧。」
好吧,作為寶寶,年齡小不懂事,不知道牙齒健康的重要性,抗拒刷牙,這非常正常,但是作為家長可不能不懂事。乳牙齲齒等換牙再說?這樣想,大錯特錯!
從寶寶4-6個月起萌出第一顆乳牙,到6-12歲時逐漸掉落,中間足足有6年以上的時間。
家長如果對乳牙不上心,一旦齲壞,也就意味著寶寶們需要忍受好幾年的疼痛。這也是為什麼不少齲齒寶寶,同時還是個「飯渣」:吃飯慢、吃飯難。
因為牙疼、壞牙會讓寶寶在咀嚼食物時嚼得慢、嚼不爛。長此以往,還可能引起營養攝入不均衡的問題,甚至營養不良。
而且,乳牙一旦「蛀了」,可不是換牙了就好了。
一方面,齲壞的乳牙還會讓恆牙「先天不良」
未萌出就已經齲壞、異位萌出、排列錯亂……這些問題輕則影響頜骨發育,咬合不正;重則導致面部歪斜。
另一方面,可不是所有牙都能換的
寶寶6歲左右會萌出第一對恆牙,也就是俗稱的「六齡齒」,它們是萌出最早、最強壯的臼齒,承擔了未來幾十年幾乎最繁重的咀嚼功能,還會影響上下兩排牙的排列、頜面部的正常發育。而六齡齒是不會掉落更換的,一旦被蛀壞,就意味著寶寶永遠地「失去」了這對恆牙。
美國兒科學會與牙科學會均建議:
① 從出第一顆牙開始,家長就該用柔軟的嬰兒專用牙刷給寶寶刷牙了。
② 每天為寶寶刷兩次牙,可以適當使用牙線。
③ 對於3歲以內的孩子,可使用米粒大小的含氟兒童牙膏;3歲之後,牙膏的量可以增加到豌豆大小。
④ 即使寶寶已經可以自己刷牙了,在6-8歲以前,家長都應對刷牙提供幫助與監督。
⑤ 1歲以前就要看牙醫,確保牙齒健康,接受醫生對牙齒衛生情況的評估與建議。
⑥ 在日常飲食中應注意少糖,減少碳酸飲料及各種甜食、糖果的攝入。
在具體操作上,家長們在為寶寶刷牙時一般可以使用兩種姿勢:
躺式(適合2歲以內小寶寶)
兩位家長面對面坐下,寶寶的頭枕在家長A的膝上,腿放在家長B的膝蓋上。由家長A持牙刷輕柔的為寶寶刷淨牙齒,家長B控制寶寶的雙手和其他動作。
對坐
只需要一位家長與寶寶面對面坐下即可操作。這種姿勢適合較大年齡的寶寶。
假如已經發現寶寶有齲齒的話,家長應及時帶寶寶看牙醫,千萬不要抱著「反正遲早會換牙」的心態,耽誤了治療、修復的時間。總之,愛護牙齒,越早越好。
抗拒刷牙這件事,對寶寶們來說是大概率事件。那麼,如何讓寶寶接受刷牙,養成刷牙的好習慣,就需要家長們「各顯神通」了:
「戲精」示範:1歲多的寶寶處於「模仿敏感期」,家長可提前「自我催眠」,把刷牙當作好玩又神秘的事情,吸引寶寶一起參與。比如,邀請寶寶觀看刷牙過程,或者假裝被寶寶發現媽媽在刷牙,甚至結合他喜歡的小道具。持續一段時間,寶寶慢慢接受這個事情,加上寶寶永遠懷著一顆「沒看過沒用過的都是好玩的」好奇心,就會想要自己嘗試了。
繪本教育:家長們可以藉助一些關於刷牙的兒歌、繪本、動畫片,在潛移默化中讓孩子模仿兒歌或繪本、動畫角色刷牙,養成愛護牙齒的觀念。
用具吸引:對於大一些的寶寶,家長們不妨讓他選購自己喜歡的牙具,或者用有趣、鮮豔的牙刷牙杯,讓寶寶自發地對刷牙產生興趣。
打卡激勵:對於已經開始刷牙的寶寶,家長們切記要及時鼓勵。可以採用打卡、小紅花等積分獎勵的形式,給孩子正向激勵。
遊戲引導:比如數牙齒、找找看不見的牙齒、互相刷牙等,讓刷牙的過程變得有趣。還可以通過輪流扮演牙醫看病等方式,讓寶寶對牙齒健康有一定的了解。
一口好牙,不光提升孩子的「顏值」,也是孩子身體健康的象徵。在保護孩子身體健康的過程裡,免疫力非常重要。母乳中的乳鐵蛋白有助於抑制有害菌生長,能幫助寶寶進一步提高免疫力。
對於已經使用奶粉餵養或者斷奶的寶寶,媽媽最好也要選擇乳鐵蛋白含量滿足寶寶天生需求水平的奶粉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