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標舞不是交誼舞,本人男,大二學生,拉丁舞標準舞雙項業餘兩年。所幸目前沒遇到人問我「你們是不是跳那種公園裡的交誼舞」。但不乏有許多人下意識地給國標舞和交誼舞畫等號,任何舞蹈動作比它看起來都要難得多,有這樣一句話形容「拼命要上天的是芭蕾,拼命往地板上躺的是現代舞,規規矩矩在地上溜圈的是國標舞」,話雖有些誇張,但是從某個方面抓住了國標舞的特點,即國標舞的舞步比其他任何舞種都更接近走路,畢竟它的性質是步行式(男女為伴的步行式交誼舞)。
國標舞少有下叉、控腿、大跳等難度動作,又禁止舞伴雙腳離開地面的託舉,換句話說,只要會走路,就能學會,只要能學會,就能做到。而我認為這恰恰造成了國標舞最大難點之一,由於動作簡單,舞者對技法的運用,和對情緒的把控就被更高的標準約束。我們大學體育課的體育舞蹈老師常說:你們不是在跳舞,而是在走舞。言下之意,大家都學會了動作的結構(「樣子」對了),但毫無技術的運用(「感覺」不對)。
通常國標舞課程頭幾節都不會有太多動作,最多是跳一些方步、左右轉,甚至是原地擺架形、練升降。為什麼練這些?因為這就是國標的基本功啊,就如同芭蕾舞裡面先學手位腳位,練把杆擦地是一個道理。枯燥的基本功練習,很容易就讓初學者感到厭煩,所以更多情況的操作是先把一個簡單的套路教給同學,讓大家先「跳」起來。然後再在套路中練技術。不過話又說回來,不知道基本步怎麼學套路?)某知名舞蹈機構開設的芭蕾課程分為「芭蕾基訓、軟開」和「芭蕾劇目」兩門,將成品舞教學和基礎訓練分開,同一機構的國標課程卻沒有過這種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