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最近大熱的電視劇
《三十而已》來說
女主顧佳為了兒子
能赤腳為人提鞋
能當眾大打出手
能反手就給小三林有有
一巴掌
可沒想到
現實中有些娃
護起大人來,更剛!
比如說
最近深圳發生的一件事
7月24日早上9點左右,深圳龍崗區某城中村裡一間出租屋。
44歲的餘女士剛下夜班,準備好好洗個澡、上床睡覺。
沒想到,手剛碰到花灑,全身就麻了。她大叫一聲,旋即倒地不醒。
如果「黃金4分鐘」內,她沒有得到及時搶救,活下來的機率會很渺茫——
可偏偏,老公這時卻在老家辦事,不在身邊。
家裡只剩2個未成年的女兒,姐姐16歲,正在讀高二,妹妹10歲。
這突然的叫喊聲,把姐妹倆嚇到了。姐姐小語(化名)趕緊跑過去,打開了洗手間的門。
看到眼前的一幕,整個人傻了。
此時的餘女士,赤身倚靠在牆邊,頭無力地耷拉著,手裡抓著花灑,一動不動。
想起學校教過的急救常識,小語突然意識到,媽媽可能是觸電了。
她大聲叫了媽媽兩聲,沒反應。
一旁的妹妹急哭了,下意識想衝進去把媽媽拉出來。
還好小語一把拉住了她,不然妹妹也會因為觸碰了媽媽的身體而被電倒。
然後,她轉身離開,果斷跑到電閘處斷掉電源。
又跑回衛生間,看到媽媽依舊昏迷不醒,就打了120。
「我其實跟妹妹一樣很驚慌。我搬不動媽媽,只能儘量先把她的身體放平在地上。」
——小語
離出租屋僅900米遠的寶興醫院急診科,被安排前來「救急」。
雖然就幾分鐘的路程,但對小語倆姐妹來說,等待的每一秒鐘都無比漫長。
「女孩當時很慌,在電話裡帶著哭腔說,媽媽沒有呼吸了,你們趕快過來......」出診的急診醫生夏濤回憶道。
不過他很慶幸,小語很機智,在碰媽媽之前知道先斷電,並及時撥打了120。
在電話裡,他也鼓勵和指導小語給媽媽做心肺復甦。
「起初,小女孩怕把媽媽肋骨按斷,造成二次傷害,不敢動手,但其實,不管有沒有受過專業訓練,在那種緊急情況中,生命要放在第一位,做都好過沒做。」
——寶興醫院急診內科醫生 夏濤
可還沒等小語「出手」,救護車就到了。
而此時,妹妹早在醫生的提示下,到樓下給醫護人員帶路,以節省他們找樓棟的時間。
很快,夏濤一行人扛著搶救設備,衝到了3樓的出租屋救人,
當看到衛生間裡纏繞著的電線時,他們忍不住倒抽了一口氣。
所幸的是,現場搶救了20分鐘,餘女士的心跳終於回來了。
站在旁邊六神無主、哭得很傷心的倆姐妹,突然看到了希望。
但像這種危急患者,就算現場搶救過來,情況也並不穩定,要儘快送到醫院進一步搶救才行。
出於安全考慮,醫生把兩姐妹也捎上了救護車。40分鐘後,餘女士被順利送到深圳市人民醫院急診科。
「當時人還是神智不清的,有頻繁的抽搐,這可能跟她心跳驟停之後,大腦缺血、缺氧狀態有關係。我們很快給她全身做了評估,並緊急安排了高壓氧治療。」
——深圳市人民醫院急診科主治醫師 李易晨
3天後,餘女士的意識完全恢復。8月2日,康復出院。
李易晨表示,雖然這次意外,給她帶來了一定的腦損傷,今後可能會有一些情緒異常、頭暈頭痛、記憶力減退等症狀,但總體出院情況算是不錯的了。
夏濤也說,根據他多年院前急救的經驗,很多發生觸電意外的人,多數都回天乏術,餘女士這次,可以說是不幸中的萬幸。
看完小語這一番「教科書式」救親媽的操作,你是不是也覺得,
孩子和死神「剛」起來,並不比父母遜色?
不過,想「剛」得漂亮,前提還是得先保證自己的安全,再去解救別人。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我國因觸電而造成的死亡人數,年均超過8000人。
很多人,特別是孩子遇到這種情況時,都會先去搖晃、呼喚大人,最終造成「連環」觸電身亡的悲劇。
因此,深圳市急救中心提示各位家長,一定要給孩子「科普」一下,
有人觸電時,自己該怎麼辦——
不知道咋做時,可以打120,在急救醫護人員指導下施救。
港真,心肺復甦等急救招數被科普的次數,都繞地球n圈了。
這裡咱就不再對如何操作做過多闡述,
這裡有2個視頻,希望大家踴躍學習、收藏、轉發三連!
急救醫生何晴
完美教你如何同時用
「人工心肺復甦+AED」
救回一個心臟驟停的倒地者
還請來香港「鬼後」羅蘭姐
親自上陣做示範
膽小者慎入!
隔著屏幕學,感覺還不過癮?
深圳市急救中心長期為市民提供免費的急救知識和技能培訓,今年還開放了2.5萬個免費名額,史上「坑位」最多!
手把手教你,實打實幹貨。
授課時間
7月6日-10月31日
(10月1日至3日除外)
每班上課時間
9:00-12:00,13:30-17:30
共7課時
諮詢電話
18820949019
0755-82237934
報名方式
長按或掃下方二維碼
要注意的是,因為這個培訓實在太火了!
近期報不上名的朋友,不妨設個鬧鐘——
趁每周五上午11點,放下一周的培訓課程的機會,果斷來報名。
更多詳情,可點擊下方連結了解~
有了孩子
父母變成了所向披靡的超人
但有種愛,比父母的愛
更單純、更暖心
那就是孩子的
別忘了
他們是拯救父母的天使
資料來源:「深圳急救」「深廣電第一現場」微信公眾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