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而無信 不知其可

2021-02-19 東方藝術世界


     《論語》上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這說的是:人要是沒有了信用,就像大車沒有車轅與軛相連接的木銷子,小車沒有車轅與軛相連接的木銷子,就無法行走,可見守信是多麼的重要。
     一個人的信用,會伴隨一生,在點滴小事裡積累的是信用,攢下的是人品。無需他人督促,信用自在心中,這便是生而為人最大的高貴。反之,承諾無果,借錢不還,不守契約,不按時赴約⋯⋯都是失信人最大的破產!
     古時候,周幽王為博取寵妃一笑,下令在城附近烽火臺上點起烽火,召來諸侯帶領兵將趕來救援。大家緊張而急忙的樣子只是博愛妃一笑。反覆多次眾諸侯都很生氣,並知這是周幽王開心而已。待外敵真正入侵時,周王下令點起烽火時,再無援兵到來,就這樣周王一族被滅。這自然成了不守信而滅亡的典型。
 


     守信是一種人格魅力!她不是用金錢能買到的,也不是假大空的忽悠可以得到的。我們永遠不要丟掉別人對你的信任,因為別人信任你,是你在別人心目中存在的價值,守信方得人心。
     我想很多人都遇到那種讓你特別抓狂的事情,因為對方臨時失信或失約,或沒有按照約定執行,導致你的計劃被打亂,而變得非常煩躁。別人的不守信,讓你的好心情破壞的無影無蹤,自然你也不要破壞了別人的好心情喲!
     講到守信,讓我想到了春秋時期吳國的季札。季札出使晉國,路過北方的徐國。徐君十分喜歡季札的劍,但是卻沒有說出來。季札心裡卻知道,但因為他還要出使到別的國不便送給他。季札出使完晉國回到徐國,徐君已經死了,於是解下寶劍,掛在徐君墓前的樹上。季札說:「我當初心裡已經決定要把這劍送給他了,怎麼能因為他死了而違背自己的諾言呢!」


     當時季札只是在心裡應允了別人,但卻仍然信守。相比我們今天來說,是不是真正的值得我們學習和認真對待呢?!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

相關焦點

  • 人而無信 不知其可也
    2000多年前,孔子就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信任是人與人關係的基礎、國與國交往的前提。我們要防止浮雲遮眼,避免戰略誤判,就要通過經常性溝通,積累戰略互信。這個問題解決好了,中美合作基礎就會更加堅實,動力就會更加強勁。」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這句話出自《論語》,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ní),小車無軏(yuè),其何以行之哉?」
  •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出自孔子的《論語·為政》:「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倪,小車無杌,其何以行之哉。」翻譯成白話是:「人要是失去了信用或不講信用,不知道他還可以做什麼,就像大車沒有車轅與軛相連接的木銷子,小車沒有車轅與軛相連接的木銷子,它靠什麼行走呢?」告訴我們人不可以不講信用。
  •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
    古人云「人而無信,不知其可」,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做人的基本原則。
  •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從論語比喻句中窺伺一二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 《論語》:人而無信,不知其可;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一個人不講信用,不知他怎麼可以立身處世。誠信應該是一個為人的基本準則,自古以來就有很多關於誠信的名言警句,如「言必行,行必果」、「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等。但是不管在何朝何代,在古代還是現代,也不管文化水平的高低,受教育程度的多少,社會職位的高低,總是有人因為各種原因,缺乏誠信。
  • 留學生許可馨:人若「數典忘祖」,不知其可也!
    許可馨,《論語》中,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作為一個中國人,你如此的言論,形同於辱罵自己的父母,祖宗,你以何立人,立於這個世上?「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道歉有用,要法律何用?
  • 【誠信】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