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07 21: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我的母親出生於1927年農曆6月30日,於2019年5月20日仙逝,享年93歲。母親是在出生僅6個月之際就被我奶奶抱來撫養的童養媳。解放前我們家非常窮困,房無一間,地無一分,靠租種富人一點土地和打零工生活。奶奶生育過8胎,養成了僅我父親1人,其餘的均因窮困而早逝。奶奶自己生育的兒女都養不活,為什麼還要抱一個僅六個月的女嬰來撫養?今天的人們似乎很難理解。這就是「萬惡的舊社會,窮人的血淚仇」的無奈選擇。母親成了我們胡家延續香火的唯一希望。窮苦人家災禍多,父親十五歲那年,我的爺爺病逝,對於這樣的窮苦人家真是雪上加霜。靠年僅15歲的父親怎能維持這個家?無奈之下奶奶只能一邊給富人家當保姆、幹零活,一邊擠出時間包些粽子或蒸些九層糕讓年僅八、九歲的母親出門叫賣,以維持生計。在舊社會,哪有窮人的活路?
春雷一聲震天響,來了救星共產黨,他為人民謀幸福,他為人民得解放。毛主席統帥的人民解放軍在1949年5月解放了泰順,我們家才有了新生的希望。土改工作隊進村後我們家成了土改工作的堡壘戶,母親更是成了土改工作的積極分子。那時我剛出生不久,為忙碌土改工作,我幾乎是在奶奶的撫育下度過的童年。那時母親為了工作,每天早出晩歸,作為她的兒子,也很少見到她的身影。有一回她又要出去工作,我拼命拉住她的腿,不讓她離開,竟將自己的小手拉脫臼了。「急什麼,多待一會不行嗎?」母親受到了奶奶的責備,她也痛心地流下了眼淚。年幼的我當時尚不知道那不是她狠心,而是為了革命工作,她只能捨棄小家為大家。為了黨的事業,也是為了窮苦大眾的幸福未來,她對我這個長子也是分身無術,無可奈何。奶奶和父親對母親的工作也是十分的支持和體諒。
在那如火如荼的土改歲月裡,敵人不甘心於他們的失敗,逃到臺灣的國民黨反動派不斷派敵特和內地的土匪、反革命相勾結,製造了一樁又一樁的血案。1950年10月19日,就在離我家5公裡的仕陽區公所,遭到了杜謀平、吳宗論等17名匪徒的襲擊。被搶去輕機槍一挺,歩槍17支,子彈1000多發、手榴彈6枚和其他機密文件及物資等。壞消息不斷傳來,百丈區公所被襲、司前、泗溪、雅陽糧庫被搶,幹部及其親屬和群眾積極分子被殺……僅1950年上半年,在泰順境內被害農民積極分子就有23人。面對殘酷嚴峻的考驗,有些原來比較活躍的土改積極分子,再也不敢拋頭露臉。而母親卻毫不畏懼,勇敢地跟著共產黨積極參加土地改革、剿匪反霸、抗美援朝、「三反」、「五反」等一系列政治鬥爭,從沒退縮,毫不動搖。在積極參加工作之餘,母親還積極參加掃盲識字班的學習。在進掃盲識字班前,母親連名字都沒有,因是從三魁張宅抱來的,村人就只叫她「張宅姆」。識字班的老師說,解放了,人民的春天來了,就取名「美春」吧。從那以後,母親才有了「張美春」的名字。經過掃盲班的艱苦學習,慢慢學會了讀書、看報和作一些開會的筆記。由於母親表現優秀,她被選為泰順縣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以後又被組織上選拔為婦女幹部,任雪溪鄉婦聯主任,並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組織。
此後她的工作積極性更高了。1954年春天,縣裡召開會議,母親正懷著尚未出生的妹妹,從我家到縣城,要翻山越嶺步行45多公裡山路。她腆著大肚子,急急地走了二天才趕到縣城及時參加會議。女兒出生後,她多次僱人擔著女兒到縣城開會。她不怕艱難困苦的工作態度,受到了領導和群眾的讚揚。在工作中她努力實踐毛主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鄉政府安排她到雪溪鄉洋面村駐隊工作,那時的幹部都是要和貧下中農「同吃同住同勞動」,她作為一名年輕的婦女幹部,堅持「三同」也毫不含糊。有一回,為了貫徹落實上級的緊急會議精神,連夜趕回洋面村,因剛剛下過大雨,過矴踄時滑倒,幸同行的一位老中醫施手相救,才免於難。在農業合作化運動中,她努力貫徹《中共中央關於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決議》和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多次受到上級組織的表揚。在「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中,不少地方颳起了浮誇風和共產風。但母親駐住的洋面村(大隊),始終遵循毛主席的教導,堅持「實事求是」。當年因為「三年自然災害」發生饑荒,洋面村雖也發生了糧食短缺的困難,但在雪溪鄉乃至仕陽區一片,卻是災情較輕的一個村。母親的工作深受廣大幹部群眾的好評,時至今日,洋面村的老一輩人還念念不忘,稱母親是共產黨的好幹部。
連續三年的自然災害加上蘇聯修正主義集團的背信棄義,我們的國家面臨嚴重的困難。1962年黨中央調整政策,精簡下放部分幹部到農業第一線支援生產,減輕國家負擔。面對國家的困難和黨的號召,作為共產黨員的母親面臨艱難的選擇。一個農村婦女當上了國家幹部是多麼不容易,回到農業第一線的困難可想而知。可是我的母親卻選擇了一切以國家利益為重,一切服從黨安排,毅然向組織上遞交了下放農業第一線的申請書!我母親雖然是下放對象,但組織上遵從母親的願望,將她下放到了農村。不久,組織上又將她安排到仕陽農場工作。在農場,她無論是養豬還是飼雞,都不怕苦不怕累,髒活累活搶著幹,多次被評為優秀職工。1963年仕陽農場解散,組織上又讓她到雪溪公社食堂當炊事員。誰都知道,食堂工作眾口難調,這是一份工資低又吃力難幹的工作。但母親從來都是「黨叫幹啥就幹啥」,她二話不說就承擔了這個任務。她以燒好每餐飯,做好每道菜為己任,受到在食堂用餐幹部們的稱讚與好評。文化大革命期間下鄉的軍宣隊,也對她的廚藝讚不絕口。每當母親向軍宣隊的同志徵求意見時,那些解放軍就以革命樣板戲《沙家浜》那段郭建光對沙奶奶的唱段來調侃「那一天同志們把話拉、在一起議論你張媽媽……」此時的食堂就充滿了祥和歡樂的氣氛,這也是母親感到開心和幸福的時刻。1976年後,她轉鄉加工廠當工人,碾米、加工麵條和炒制茶葉,無論做什麼她都任勞任怨,也深受同事們的器重。
1981年我的奶奶去世,母親也到了退休年齡,她才回家主持家務。此時她的黨組織關係也從公社轉回村裡。作為一名老共產黨員,她牢記毛主席關於學習白求恩「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教誨,積極地參加黨組織的各種會議和活動的同時,經常關心村民群眾的生活和生產狀況。無論哪家發生困難,她都會主動前往慰問和幫助,並積極向組織上反映,爭取給予救助。她心態積極,心理健康,笑口常開,樂於助人,村民們都視她為親人,每有難事皆找她商量,我母親也總是竭力為他們排憂解難。有位名阿嬌的的鄰居,年60多,因血管堵塞導致半身癱瘓,她的子女不在身邊,缺人照顧,當時我母親已80多歲了,她仍然像親人那樣給予照料,為她處理生活中的各種瑣事,感動得阿嬌每每落淚。有一年春節,我請母親到羅陽(縣城)我家過年,母親竟以阿嬌無人照顧為由婉拒了我的請求。一路走來,我的母親真是黨叫幹啥就幹啥,是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是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90高齡後,疾病纏身,多次住院治療,黨支部的會議已經不能參加,但仍然堅持按時交納黨費。母親對黨忠心耿耿,黨組織也經常關心她,近年組織上按照下放幹部的政策,每月發給1500多元的生活費,每臨節日(主要是春節和「七.一」),從縣委組織部門到鄉、村黨組織都派員前往慰問。她念念不忘黨的關懷和培養,一輩子教育我們兄弟姐妹總是兩句話:「聽毛主席的話,跟共產黨走」,她將此作為人生幸福的密碼,讓我們代代傳承。
母親一生平凡無奇,但她那高尚的情操、良好的作風和助人為樂的思想境界,都是我終生學習的榜樣。數十年來我們全家的幸福生活及我們兄弟姐妹的成長進歩無不滲透著她的心血。當年她當上國家幹部後,有人曾對我母親說,你是童養媳,根據你的情況是可以和你種田的農民丈夫離婚的。母親回應他們說,當了國家幹部就和農民丈夫離婚,這種缺德的事我真做不出。父親是一個沒有文化的農民把式,平生只知幹各種農活,但是他們始終不離不棄,相濡以沫,直到父親八十多歲離世,做到了白頭偕老。她對我奶奶的孝順更是遠近聞名。奶奶始終是我們家的當家人,母親參加工作後,她每月都將工資交給奶奶,不留一分私房錢,這是一般人很難做到的。1959年有次領工資時,有位好友勸她存10元錢到信用社開個存摺,她照辦了。奶奶發現該月份工資少了10元,就說這個家我不當了,還是你來當吧。母親一句話也不敢應,從此以後她再也沒自己存過錢,要用錢只是向我奶奶要。直至我的奶奶82歲去世,我們的家都是奶奶當。那本存了10元錢的信用社存摺也一直沒有領出和續存過,保留至今,成了歷史文物。
母親生育四個子女,每人都取得了高中以上學歷,在我們這個年代是很不容易的。也許這是在她的人生經歷中感受到了沒有文化的切膚之痛和「知識就是力量」深刻認識。所以在送子女讀書上,她是竭盡全力,排除萬難。現在他們均已成家立業,她名下的小字輩已超40人。每思及此,我們既不能忘記父母比山高似海深的恩情,更不能忘記是毛主席、共產黨開創了偉大的時代,才有我們一家人的幸福生活。
我是家裡最大的孩子,我上學時正是「三年困難時期」,記得我初中入學時,仕陽、三魁二個片區,初一時有100多個同學,到初三畢業拍畢業照時,只剩13位同學。可見當年讀完初中是多麼不易。以後又讓我上了高中。回憶母親對我教育培養更是刻骨銘心。在母親的薰陶下,我在泰一中讀書時就是優秀學生,任班級團支書,在共和國成立二十周年時我被選為國慶國慶觀禮代表,見到了我們偉大領袖毛主席,這是我也是我們全家人最大的幸福和最高的榮譽!我生命裡的一切無不滲透著母親的心血和汗水!
母親的一生是簡樸的一生,是勤勞艱辛的一生,是善良幸福的一生,也是光彩照人的一生!她是黨的好女兒,她是我永遠的榜樣。
原標題:《婦聯幹部故事|偉大的時代,造就一個平民的幸福人生 ——回憶我的母親張美春》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