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會有陽曆和陰曆呢?
那麼,我們有必要了解它們的源頭,簡單的來說:陰曆是中國傳統曆法之一,又稱農曆。陽曆是古羅馬的曆法,即用公元紀年。
那我們既然有一套,為什麼還要用兩套呢?
在中國,以前確實用陰曆的,後來,受到外國文化的衝擊,也是一個國家走向國際化的需要吧!畢竟,國際社會上大多數國家通用的公曆和公元作為曆法與紀年方式。
我們很多人都轉而接受陽曆生日,就像中國人不興過七夕,反而興起了過洋人的情人節一樣。我們也知道陰曆和陽曆不同,其實陰曆和陽曆有著不同的曆法計算。
陰曆,叫農曆,也成太陰曆。是以月亮圍繞著地球轉動的規律制定的,也就是以月亮的圓缺變化為基本周期而制定的曆法。
陽曆,叫公曆,又稱太陽曆。是以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運動周期為基礎而制定的曆法。
1.時間不同
陰曆:以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定做一個月,也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可是它又用閏月的辦法,使得平均每年的天數跟陽曆全年的天數相接近,以調整四季,夏曆約每周過二,三年多一個閏月。
陽曆:陽曆也就是國際通用的公曆,陽曆以地球繞太陽轉一圈的時間定做一年,共365天5小時48分46秒。平年只計365天這個整數,不計尾數;一年分作12個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二月只有28天。四年的尾數積累起來共1天光景,加在第四年的二月裡,這一年叫做閏年,故而閏年的二月有29天。
計算方法
陰曆:陰曆在天文學中主要指按月亮的月相周期來安排的曆法,以月亮繞行地球一周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為確定歷月的基礎,一年為十二個歷月的一種曆法。
陽曆:太陽曆又稱陽曆,陽曆的月份,日期都與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較好的符合,根據陽曆的日期,在一年中可以明顯看出四季寒暖變化的情況,但在每個月份中,看不出月亮的朔、望、兩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