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為真求實、突破陳規、越挫越勇——北京團人大代表熱議科技創新精神
新華社北京3月9日電 題:為真求實、突破陳規、越挫越勇——北京團人大代表熱議科技創新精神
新華社記者王卓倫、丁靜
「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作用」,今年全國兩會上,「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的這一內容讓北京團科技界的人大代表們興奮不已。他們紛紛表示,強化科技創新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中的引領作用,必須在全社會培養起科學精神。
為真求實,科學精神為依託
「弘揚科學精神,才能塑造創新文化、厚植創新沃土。」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原黨組副書記方新說,依靠科技引領、創新驅動,核心是要有新技術作為新的動力。
「科學精神的第一要義應該是為真求實,因為科學本身就是追求真理的過程。科學的每一個結果都是可實驗、可檢驗、可重複的。同時,科學精神也是批判的、進取的,常問為什麼的。」方新說。
方新說,「十三五」期間的2019年,我們將迎來五四運動100年。五四運動倡導科學、民主,但百年來我們講科學知識多,講科學精神、科學方法、科學態度不夠,需要在全社會倡導科學精神。
方新的觀點得到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態學研究所所長張大勇的大力贊同。他說,談到科學,大家往往想到的是科學知識。實際上,科學的態度和方法更重要。
「相比於科學知識,科學精神難普及得多。知識可以教授,但精神是一種傳承。」張大勇說。
張大勇說,歷史上,科學在我國是一種薄弱的存在,直到五四運動「賽先生」作為舶來品走入國人眼中,科學精神才被喚起。
「在我眼中,科學精神就是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理性邏輯、實事求是。簡單來說,就是邏輯+實證。」張大勇說,這種精神,不只是科學家該有,普通人也是一樣的。因為,這種對「真」的追求,是人心底最樸素的存在。
突破陳規,關注行業新進展
「當有一天,創新像衣食住行一樣,成了人的必需需求,那麼全社會的創新精神就形成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協副主席鄧中翰說。
「傳統教育強調中庸和一致,小孩子考試只要考會的範圍之內的知識就可以了,這就抑制了科技創新的原始勁頭。」鄧中翰說,培養科技創新,必須要敢於突破陳規,探索眼界範圍以外的世界。
1987年,25歲的巨曉林走出陝西農村,成為中鐵電氣化局一名普通的接觸網工人。如今,他是全國人大代表、中華全國總工會副主席。近三十年來,他設計研發和革新工藝工法98項,創造經濟效益900多萬元。
「如果不能時時了解行業的最新進展,學習最新技術,科技創新就無從談起。」巨曉林說,一線工人最了解技術更新在操作層面的需要,擁有創新的動力和環境。因此,一線技術工人更需要加強學習、勇於創新。
「近年來,我作為人大代表,有意識地收集企業青年職工的想法。」巨曉林發現,企業青年技術工人最希望在企業長期、穩定工作。但鐵路行業技術更新快,不少技術工人因為知識更新慢或者學習動力不足,跟不上技術變化。
「一些技校為了確保學生就業,讓學生同時學習多門課程。比如鐵路專業的學生可能需要同時學習電力、變電、信號等多個專業,導致課程都不能學精。」巨曉林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找到自己適合的崗位,將這個崗位相關的技術搞明白、能上手,就有源源不斷的創新機會。
越挫越勇,敢面對「創新泡沫」
「如果說科技工作是非常辛苦的,那麼科技創新就是非常艱苦的。很多時候,吃了很多苦,可能都沒什麼成果。」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總工程師王小珂說。
王小珂說,科技創新精神其實沒有聽起來那麼「高大上」,它和我們做好每一件平凡的小事一樣,要踏踏實實、持之以恆。
「創新的過程,是一個伴隨陣痛的調整過程,可能帶來淘汰過剩產能等一系列問題,但這也是一個充滿希望的過程。」方新說。
「很多滿懷科技創新熱情的人,投身創業大潮,最後以失敗告終,這種狀況很正常。鄧中翰說,無論是創新還是創業的過程,都會湧現大量的『泡沫』,而正是因為這些『泡沫』,優勝劣汰出了更好的技術,也積累了可貴的經驗,這對創新來說,不失為一件好事。」
「真正的科技創新精神,應該是寬容失敗的。創新一旦失敗,可能對投資者、研究者和創業平臺造成重創。希望今後,能形成相應的機制,讓失敗的創新資源,可以被再利用,鼓勵科研者、激發更多的創新力量。」鄧中翰說。
點擊查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