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到群裡曬了張圖片,大意是一小孩家長因為上了4次騎平衡車課十分牴觸,所以要轉課包,大家紛紛給她上思想課:(A是發出這個問題的家長)
A:我家孩子上了4節平衡車的課了,可還是不願意去,是不是不感興趣啊,課包能轉嗎?
B:就是,才上4節課就說不感興趣,是不是有點為時過早?平時騎的挺好就是不願去上課。
C:膽子小怕摔,大鑫也不願意上課,今天早上還說用平衡車換巧克力。
A:不去上課說明他害怕,害怕摔地上。
D:把自己練強大,就不膽小了。
D:我們哭了1個月才開始上課的,之前有個小朋友,連續10次課不進裡面場地。後來我去了,簡單溝通5分鐘,現在都上進階課了,而且很開心。
B:年齡小的孩子,適應幾節課太正常了吧,就像去幼兒園也得適應一陣子呢。
C:大鑫一個夏天都在做心理建設,後來硬著頭皮上,現在也不願意去。
E:表面上看今天不學車了確實無所謂,就是損失點錢,但是太早讓孩子知道「放棄」和「退縮」,可能損失就比較大了。今天可以不學車,以後就可以不上學,不考試,不工作?
A:別的英語課或者體能課好像都沒有這麼費勁過,所以想著還是別逼他了。
E:我們彈琴,跳舞也都是這樣要求的,沒有輕言放棄這個選項。
B:我今天跟大鑫說了「你上課怕摔,你可以騎得慢一些,過彎可以不壓車,但必須去上課。
B:不一定非要逼孩子,助推也是有很多技巧的,群裡很多家長有經驗,可以討論討論。
D:跟我和Aooper說的話類似,「你可以追不上,但你不能沒有追的動作@C
A:不是退縮不退縮的事,是愛好的事。可以選擇的愛好很多,我們家長也得根據孩子的特點有取捨。不多說了,打擾見諒。
看到大家的討論,我的腦海中不由得浮現出海豹兩歲時騎平衡車的事。
那時,我跟風想讓她騎平衡車,可她怎麼也不肯騎,總是怕摔倒。我當時都做好了現場付款的準備,無奈的是,海豹堅決不騎。作為一個特別隨娃的媽媽,我感受到了她內心的堅決牴觸,所以,我沒有強迫她一定要騎,而是想先放放吧,等以後再說。
回到家以後,海豹情緒慢慢好了起來,我趁機跟她溝通了這件事:
我:「寶貝你為什麼不肯騎啊?」
海豹:「怕摔倒。」
我:「那我們平時走路,偶爾也會摔倒啊,摔倒了爬起來就好啦。」
海豹:「摔倒了爬起來就好,我還是怕摔倒,車砸著我怎麼辦?」
聽到海豹奶聲奶氣的回答,我腦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現出那一幕。記得那天,我騎電動車帶著海豹從遊樂場回家,海豹開心得不得了。心情愉快的我正專心停車,突然,電動車倒向我下車的另一邊,我趕緊扶車,還是沒有扶住。就在這時,「哇」的哭聲傳進了我的耳朵……
我本能地回頭一看,海豹正站在離我不遠的地方嚇得哇哇大哭,雖然沒傷著,但一定被嚇著了。我來不及扶電動車,趕緊安慰海豹,儘管自己又驚又怕,甚至已處在崩潰邊緣。但此時的我完全顧不上別的,只想把孩子緊緊地抱在懷裡。
安撫一會兒後,海豹的情緒好了很多,但當天夜裡睡覺卻時不時地哭。每次安慰她時,我既感到愧疚,又感到後怕。
從那以後,海豹出門遠遠地看到電動車、汽車都會趕緊往我懷裡撲。我原本以為,她只是很有安全意識,知道保護自己,只是怕電動車、汽車而已,沒想到是怕兩輪車會倒……
萬事有因,才會有果,那次事件在海豹小小的心理留下了陰影。不過,慶幸的是,隨著海豹逐漸長大,她經常看到周圍小朋友們騎平衡車、自行車,慢慢地有了嘗試的意願,不過,依然還是怯怯的。直到上個月,她終於主動去騎平衡車了,而且越騎越好。
所以,我特別贊成那位媽媽最後那句話「不是退縮不退縮的事,是愛好的事。可以選擇的愛好很多,我們家長也得根據孩子的特點有取捨」。
是的,當孩子牴觸某一件事時一定有原因,就像海豹。可惜,無數媽媽只是拿成人的標準去要求孩子,一如有個媽媽說的那樣「太早讓孩子知道『放棄』和『退縮』,那損失就大了」。
在孩子不懂得如何去抒發自己的情緒、如何去面對自己的恐懼時,如果他的父母只從成人的角度去看問題,騎個車有什麼可害怕的?我花這麼多錢給你報班學,你怎麼能不上呢等等?
短期內,可能孩子出於對父母的愛,會妥協,會逼著自己勇敢……可是長此以往,這種全然信任的愛會被父母一次次逼迫累積起來的失望所衝抵,甚至到了青春期,反叛得更厲害。
李玫瑾教授有個講座裡提到了孩子青春期的叛逆,其實源於孩子小時候被家長過度壓抑或強迫,甚至是小時候被家長冷漠對待。
可惜,我們大多數父母都沒有去傾聽孩子內心的想法,沒有去弄明白孩子產生牴觸情緒的原因,就直接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
《父母效能訓練》裡有提到:「積極傾聽:當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我們如何說,孩子才會聽呢?家長要避免給建議、講道理、安慰、讚揚等12個增加溝通障礙的方法,而是採用積極傾聽的方式。積極傾聽的方法,簡單來說就是抓住孩子的情緒關鍵信息,重複它,表現出我們的共情。這個方法有助於我們發現孩子內心真正的想法,像『剝洋蔥』一樣,把情緒的外層剝掉,露出內核的原因,了解了孩子的真實想法,我們就可以引導他們逐漸回歸理性。」這就是當時我沒有去強制海豹騎平衡車的理論依據,事實證明,靜待花開,花會開。
其實看到圖片裡的聊天記錄的時候,我非常慶幸,自己因為讀過《父母效能訓練》,沒有逼孩子去做她不願意甚至恐懼的事情,而是選擇了傾聽,並且通過回想,理解了孩子內心的恐懼,所以,選擇不幹預。
不幹預,就是一種接納。因為我們的接納,孩子才能遵循自身成長情況,在合適的時間去嘗試。一如海豹,經過一年多時間的觀察,她慢慢地可能也認識到,騎平衡車也許沒有自己想像中的害怕。所以,她嘗試著去學騎平衡車。
海豹騎平衡車這件事情,讓我感觸很深,每個孩子的生理心理生長發育都不一樣,我很慶幸自己沒有用成人的標準去要求她,而是耐心傾聽她內心的聲音,並且做到接納、理解、尊重,讓她戰勝了內心的恐懼,嘗試去學騎平衡車。
正如著名心理學家李雪所說:愛孩子,是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願。
作者簡歷:海豹媽媽,海豹是豎琴海豹,白白糯糯的那種哈。全職寶媽,大V的鳳凰媽媽和小步南京站的學習委員,人送外號「毒草收割機」。最愛孩子,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陪伴海豹一起玩耍一起成長。
龍春華,筆名綠子靜,6歲孩子媽媽,親子暢銷書作家,龍春華親子實踐課堂創始人(ID:lch201302)。著有《嬰幼兒行為心理學》、《孩子,你是最好的自己》、《行為心理 學 : 瞬 間讀懂他人小動作背後隱藏的秘密》(已出版繁體,銷量達20萬冊)、《再苦也要笑一笑》(出版第四版)等十餘部作品。目前正專注 創作家教與童書作品,從內到外地發揮媽媽養孩子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