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熱高溫的天氣裡,大家都覺得窩在家裡吹空調、扇風扇是最安全的。然而調查顯示,近半數的中暑其實都發生在室內!
從中醫的角度來說,中暑可分為陽暑和陰暑兩類。陽暑就是由於在烈日下暴曬或長途奔走而導致的中暑;陰暑則是指因氣候炎熱而採取了錯誤的生活及飲食方式,導致暑熱與風寒之邪乘虛侵襲而得的病症。
1. 空氣不流通
開空調時,大家多會緊閉門窗,這就會導致室內空氣不流通,相對溼度升高,汗液難以蒸發,身體散熱受阻。
2. 空調溫度低
若空調溫度調得過低(與室外溫差大於10℃),那人體對高溫的耐受程度就會下降,出門時就更容易發生中暑。有時從炎熱的戶外回到室內也可能中暑。
預防室內中暑,一方面要保持室內通風,空調溫度儘量不要低於26℃;另一方面要從內進行調養,通過一些飲品補充水分,並達到養脾胃、消暑熱、強體質等養生目的。
說到夏日消暑飲品,大部分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綠豆湯。但綠豆湯性質偏寒涼,並不是人人適合,像陰暑人群及脾胃虛弱、拉稀、胃脘疼痛的人就都不宜飲用。
那還有哪些湯劑有消暑功效,可以在三伏最後這幾天幫助調理身體呢?
國家級名老中醫蕭承悰蕭老在天熱時都會喝一碗蕭氏消暑湯,它的功效比綠豆湯更卓越,全家老小都能喝,陰虛人群也可以用。
做法:取9克六一散,用200毫升溫開水衝泡開,再加入兩三片新鮮藿香葉,泡製一會後即可飲用。
六一散是用六份滑石粉、一份甘草配製而成,是一個歷史名方。內服可清心解暑、滲溼利便,外敷可治療痱子、溼疹等疾病。而新鮮藿香葉具有較強的發表解暑、芳香化溼、和中止嘔功效。
將六一散和鮮藿香葉共用,既可防治輕微中暑,又能治療此時常有的暑溼證,對於小便黃少、身倦無力等症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做法:取50克馬齒莧、200克瘦豬肉、30克芡實,全部洗淨後將馬齒莧改刀成段、豬肉改刀成片。
把所有食材都放入燉鍋中,加適量水,大火煮沸後轉小火煮2小時左右,最後加鹽等調味料調味,即可出鍋。
常喝這碗馬齒莧瘦肉湯,不僅能消暑清熱,還有較好的祛溼消腫、益氣養血功效。
其中的馬齒莧是一種常見的野菜,它在臨床上多用來治療暑熱所致的汗多消渴、小便赤痛、口腔潰爛等症,是清熱祛溼的「高手」之一,非常適合最近這幾天食用。
而且馬齒莧的抗菌消炎、消腫功效也很突出,對大腸桿菌、痢疾桿菌等有顯著的抑制作用,正好能用來輔助治療此時節多發的腹瀉痢疾等腸胃道疾病。
做法:取白茅根5克、烏梅3克、菊花2克,加350~450毫升開水加蓋燜泡30分鐘左右,代茶飲即可。
白茅根入肺、胃、膀胱經,有性寒卻不傷脾胃,利水而不傷陰津的特性,是民間防暑、生津止渴的常用藥物之一。除此之外,白茅根還能輔助降血脂、降血壓、對抗泌尿感染、止血等。
將白茅根和烏梅、菊花三味藥配伍,不僅口感酸甜,非常好喝,還能起到清熱解毒、降火去燥、養陰平肝等功效。對於長時間看電腦、玩手機的人來說,常喝這碗湯還有明目護眼、對抗輻射的作用。
小貼士:根越白、越粗的白茅根口感一般越甜,大家可以此為標準進行選擇。
做法:取葦莖一兩。如果是新鮮葦莖,那清洗乾淨後直接用開水衝泡即可;幹葦莖則需水煮後代茶飲。
葦莖就是蘆根,它具有生津潤肺、止咳化痰、和胃除煩等功效。
立秋之後雖然暑氣未消,但氣候會逐漸變得乾燥,日夜溫差也會增大,此時需提前預防燥邪之氣損傷肺部。而喝這碗湯,正好可以生津補水、清熱潤肺、止咳化痰。
此外,葦莖生津湯對於天熱食欲不振也能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