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的發展,紫砂壺的器型變得越發的多樣化了,這是不是說明現在的紫砂壺更「美」了呢?一些玩壺的朋友越來越迷茫,對紫砂壺「美」只能通過「價格」來衡量。因此會認為:貴的東西肯定不會差,肯定都美。那到底什麼樣的紫砂壺才是好的,它的「美」和「價值」又體現在哪裡?
1、紫砂壺的「美」與「價值」體現在於泡茶
我認為任何東西都有它存在的價值,紫砂壺不像玉器、寶石之類。大多數的紫砂壺都不是藝術品,只是一把實用的泡茶器。
隨著點茶法、煎茶法逐漸消失在歷史的舞臺,隨著明朝之後衝泡法的興盛,紫砂壺成了泡茶的重要工具,它的首要作用是「泡茶」的功能。不是說幾千,幾萬的紫砂壺就比幾百的壺泡茶更好。
有的紫砂壺造型獨特,製作難度很大,加上各種貼花、泥繪等複雜的裝飾工藝,這是一種「視覺美」。但有的紫砂壺做工相對粗糙,造型傳統,但是泡茶卻很實用,這就是一種「功能美」。對於我們普通老百姓來說,首先需要滿足的就是「功能美」,突出實用性。
2、紫砂壺的實用性體現在哪些方面?
我覺得這個很容易理解,拿起一把壺,泡上一壺茶,你就會有所感觸。
首先,壺拿在手裡要舒服,壺把和壺鈕的位置要便於拿捏;壺胚的重要要恰當,否則拿在手裡沉甸甸的,拿起來泡茶都很費勁。
其次,看出水是否流暢,一般來說,出水孔的開孔位置、壺嘴的造型、壺嘴根部的粗細、這些都會影響到出水的效果。因為衝泡某些茶葉,就要求快速出湯,這就對紫砂壺的出水流程程度有一定的要求。
然後看是否容易清洗,這個一般是由壺的形狀、壺口的大小決定的,因此在壺型的選擇上也要考慮到。
3、返璞歸真
現在很多紫砂壺造型設計顯得過於「浮躁」,可能跟社會風氣有關,過分的追求稀奇古怪的「泥料」和誇張的「造型」。很多人只注重外表,而忽略到實用性。我們可以追溯一些明清時期的老壺,大部分壺都是一些造型簡單實用性強的一類壺,能留存至今而且名氣越大的壺,越是講究「實用性」,比如石瓢、仿古、西施、德鍾、等等。
相反的,一些不太實用的器型,逐漸的消失了,做的人越來越少。顧景舟大師做壺,就很講究紫砂壺的實用性,他在紫砂壺型制的創新設計上,會把實用性放在首位,這就是一種:結構美學與實用性的結合。
紫砂工藝的發展與技術水平的提升,尤其是工業化的介入,結合一些現代的審美觀,已經嚴重的擠壓了傳統手工工藝的生存空間。而像紫砂這樣的傳統手工工藝品,不能單純地用華麗的外表來彰顯自己的美,而應該讓人感受到它的實用性和它特有的古樸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