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輯香
定稿:楠楠
都說孩子的記憶是短暫的。我仔細回想了一下自己小時候的生活,發現好像最早也就只能夠回憶到幼兒園時期,而且那也都是一些特別模糊不清的記憶,又或是一些片斷的印象。
不過當我問自家小侄子,他小時候(3歲前)記憶比較深刻的事,諸如去過哪裡玩,哪些東西讓他特別喜歡時,卻意外的發現,明明他在小時候跟我複述過多次的事情,可在這六七歲的時候,卻完全沒有了印象,甚至對我的提醒,也顯得格外陌生。
那麼問題來了,孩子的這些記憶都去了哪裡?難道自行清除了嗎?
在寫這篇文章前,我也問了周圍的許多同事,他們也紛紛表示,即使再努力回憶,也仿佛只能追溯到幼兒園大班階段或是小學,三歲之前的印象幾乎為零。
更有人表示,自己聽爸媽說,小時候是姥姥帶他長大,可自己一點印象也沒有,真不愧是傳說中的「白眼狼」。
也有的人只聽父母說過自己身上的傷疤是很小的時候闖禍留下的,但也完全沒有了印象,真是好了傷疤忘了痛。
人們之所以普遍「丟失」了3歲前的記憶,並不是因為時間久我們淡忘了,而是由於人類的「嬰兒期遺忘」所造成的。
「嬰兒期遺忘」的概念來自於心理學,指人們還處在嬰兒期時,行為或語言並非是完全有意識的狀態,因此不會形成記憶,只有待大腦發育成熟,心智穩固了,孩子們才能夠將外物進行關聯形成記憶。
通常這一時期要維持到孩子3歲之後,這也就是為什麼3歲前的寶寶不記事的主要原因。
看來,人們被「清掃失憶」並非是單純的個體記憶丟失,這種現象歸結起來,原因有以下四點,家長們快來了解一下吧。
1) 大腦「儲存卡」過小,存不住記憶
雖然大腦不是電腦或手機的內存,但在3歲前,仍處於發育完善期,雖然「接收」或「處理」了信息,但卻無處「存儲」,因此才會記不住。
2) 外顯記憶提取困難
人的記憶分為內顯記憶和外顯記憶,像學會使用餐具吃飯、玩玩具等屬於內顯記憶,形成了一種技能,便無需外化,但這種記憶方式我們大多敘述不出來。
而外顯記憶一般指我們記住的人與事件,既然如上面所說,「存儲」困難,那麼「提取」就更費勁了,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即使努力回憶也只能記住成長中的片段。
3) 寶寶處在無意識時期本身就沒有記憶
此外,寶寶在年齡較小時,本身處於無意識時期,因此也會表現的比較聽話,但卻健忘,畢竟孩子們一天的生活就圍繞著吃喝拉撒睡進行,都是些基本生活需求,也就不值得特殊記憶了。
4) 不少無用記憶已被「清掃乾淨」
有數據顯示,人們一些不重要的記憶會被「清掃」,被新的記憶所替代。
對於寶寶來說,一些不用天天使用的記憶,隨著時間的流逝,自然會被大腦「清掃乾淨」。
對此,很多媽媽們又不淡定了,既然早晚都會忘記,那我平時帶孩子玩不都是白費功夫?情況並非如此絕對。
人是更加容易憶起強烈情緒的,這些強烈的情緒會隨著時間轉換成一種生理本能。
因此,孩子在遇到事情後出現比較高興地情緒,或者是特別憤怒的情緒,這或多或少會在孩子內心埋下種子。
有些生活中的技能,無需孩子特殊記憶,只要反覆練習,便可成為孩子生存的本領。
總結:對於孩子來說,3歲前不是為了讓他們記住什麼,而是感受到什麼,進而轉化成什麼,最終成為影響孩子一生的習慣或是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