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會有考生問,在國內頂尖的藝術學府深造讀研是一種什麼感受?頂尖學府到底與一般院校有啥區別?為什麼大家都擠破頭想考更好的美院院校?讀研期間這些「尖子生」到底都在幹什麼?國美研究生期間都有哪些課程?他們會有什麼樣的讀研經歷呢……
帶著這些好奇,我們今天專門邀請一位中國美院設計藝術學院研究生為各位帶來他的簡要體驗分享。
筆者是中國美術學院設計藝術學院2019屆碩士畢業生。作為一名國美設計類學生,我覺得研究生三年的在校生活是十分充實和有趣的,當然也有迷茫的時候,但是,只要堅持下來,明確了未來的方向,一切都會走向好的一面。
我本科畢業於一所綜合類大學,之所以選擇國美作為自己研究生的目標院校,是因為從小便有一個美院夢。於是,便找準方向努力準備,終於考上了理想的學校。我身邊的同學既有來自國美本校的,也有大量來自全國各類綜合院校的同學,甚至包括本科專業跨度極大的同學,比如計算機專業、工商管理專業、文學專業、數字編程專業等。
國美的學生構成非常豐富,以藝術生為主,但是越來越多跨學科大類和專業的同學加入,這也順應了如今跨界合作的大趨勢。
研究生剛入學,我也是比較迷茫的,因為剛入學時課程還沒有正式上課,加上一個陌生的環境,所以一時間角色難以轉換過來,面對這種情況,我是通過參加各類工作坊和講座的方式幫助自己找到方向的。
美院有一個非常好的學術環境,可以說講座幾乎天天有,工作坊等活動也是五花八門,並且質量優質,多為國外優秀學院老師親自授課,這無疑是拓寬自己視野和思維的重要途徑,通過工作坊我也認識了各個學院和專業的同學,了解到大家的專業內容和生活方式。
這些經歷都無形中轉化成自己的人生財富。研一後半段我們開始進行通識課程和專業課程的學習。通識課程的老師更是一些學界大咖,很多資歷較深、充滿個性、治學嚴謹的老師都給我帶來極為深刻的印象,比如中國思想史講師金觀濤教授、牟宗三哲學講師吳明教授等,這些課程幫我打開獨立思辨和哲學的大門。
研二便開始專項課題研究和跟隨導師進行實際項目的鍛鍊,在此過程,不僅令我的專業實踐能力大幅提高,也為自己走向社會提供了鋪墊,最重要的是通過課題研究與論文撰寫,讓我逐步進入到到學術研究的領域。除此之外,在研究生期間我還參加了大量設計比賽,這些榮譽幫助我獲得多次獎學金,更重要的是豐富了我的簡歷。
國美研一課程主要包括英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論文寫作、通識課程和專業課程,通識課程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選擇,但要在畢業前修好一定的學分數量,專業課程主要由各自的導師進行安排。
研二的課程主要包括英語、通識課程、專業課程和論文開題,通識課程如果在研一沒有修滿時,研二同樣需要自行選擇進行上課,專業課程則更偏向實踐,比如跟隨導師一起做項目、課題等,論文開題是研二階段的重中之重,選題的好壞直接關係著研三的畢業論文和創作。
研三學期主要就是畢業論文的撰寫和畢業創作。
讀研期間,跟隨導師進行了中國國家博物館、阿里、美院三方合作的文創產品開發,還有嘉善善文化文創產品開發,中國傳統色彩研究等項目,這些項目大都落地並投入市場,項目的設計成果還參加多項設計比賽,比如全國插畫雙年展、平面設計學院獎、國青杯設計大賽、北京設計周、杭州文博會等。這些項目基本是自願參加,只要自己肯鍛鍊、勤設計,導師都會允許參加其中,並且會有一定的設計報酬。
國美的設計學科是A+學科,也就是跟清華美院並列全國第一的學科,因此具有極強的學術高度,這裡的資源豐富表現在導師資源、學術資源、項目資源、人脈資源、出國資源等。
導師的學術地位自不必說,國美濃鬱的學術環境和依託博物館的各類專業論壇都為研究生學習提供了豐富的學術資源,國美每年都會舉辦一些固定的大型學術展覽,這些展覽會將國美各學院的精品課程進行全面剖析展示,並且會評選出金課獎。
除此之外,還有國際海報雙年展、DIA國際智造大獎、國際紋樣大賽,這些大賽都具有極強的國際視野和學術影響力,是國美的學術品牌。
國美的導師手裡的研究項目多為國家級、省級重點項目和優質項目,依託豐富的項目資源,我們很容易在專業能力上快速成長。
人脈資源體現在國美可以接觸到各種出色的同學,這些同學都可以轉化為未來的人脈,在激烈的環境中也有助於自身的成長和發展。國美每年都會有交換項目,這些項目可以讓我們領略到國際設計學科的教學氛圍。
畢業後,大概有三種類型的選擇,第一種是就業,從事與設計相關或教學相關的工作。第二種是創業,第三種就是繼續讀博深造。大家可以根據自己未來的規划進行獨立選擇,切忌盲目跟風。
所以,基於這些原因,國美成為眾多考生夢寐以求的理想目標。歸根結底,名校的最大區別就在於資源的豐富性,也希望大家能夠考上國美,在研究生生活中更好的完善自己,讓自己快速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