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逐水草而居的草原牧民是怎樣生活的?又有著怎樣獨特的民俗文化?為了讓孩子們從小了解並熱愛家鄉文化,9月22日,北方新報社聯合自治區團委舉辦了「民族團結進校園,同心共築中國夢」主題活動,組織小記者們進行了一次蒙古族文化體驗之旅,大家走進蒙古包,自己動手熬製奶茶、品嘗白食、體驗搏克……感受蒙古族傳統文化的魅力。
歌曲對壘
9月22日8時許,27名小記者走進呼和浩特市第四中學,在教學樓屋頂天台上的蒙古包,歡快地玩起了歌曲對壘,大家分成5個小組,你方唱罷我登場,好不熱鬧。
活動現場,自治區團委統戰部副部長陳彩霞看著孩子們純真的笑臉欣慰地說:「內蒙古自治區是一個以蒙古族為主體、漢族為多數的多種民族聚居區。所以,今天特意舉辦這次『民族團結進校園,同心共築中國夢』主題活動,讓大家感受蒙古族文化的魅力。」
了解蒙古族服飾
在了解蒙古族服飾文化活動現場,身著一套橙色蒙古袍的徐福玲出現在小記者們的面前,徐福玲是呼和浩特市第四中學的老師,從事蒙古族文化教學工作有三十餘年。活動一開始,她就指著自己的著裝問:「大家來說說,蒙古族為什麼要穿蒙古袍呢?」
「防蚊」「方便騎馬」……小記者們爭先恐後地回答。
「不錯,蒙古族是一個馬背民族,無論男女都要身著蒙古袍,這與傳統的生產生活離不開關係。」徐福玲說,蒙古袍一般比較肥大,便於鞍馬騎乘,穿在身上是一件衣服,脫下來還可以當被子蓋。事實上,一套完整的蒙古袍,除了長袍,還有腰帶、飾品等組成,地區不同樣式也有所不同,但其功能卻大抵相同。說著,徐福玲還給小記者們現場展示了腰帶的功能,將家中珍藏的火鐮和蒙古刀掛在腰帶上,讓小記者們觀摩學習。「這是蒙古男兒必佩的東西。因為蒙古族要經常在野外放牧,有時候遇到大雪封山等困難,火鐮和蒙古刀都是自救的工具,既可以打獵又可以防身,不至於在野外被凍死餓死。」徐福玲解釋。一般蒙古族姑娘出嫁的時候,娘家必會為其準備一副上好的頭飾,價格相當昂貴。頭飾多為紅珊瑚、金銀、松石、瑪瑙等原料製作。
「沒想到蒙古族服飾文化如此豐富多彩,通過老師的講解,讓我對蒙古族的歷史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也學到很多知識。」來自託克託縣的小記者杜宸萱說。當天,她和媽媽專程趕來參加活動,「只因平時學業繁忙,周末還需要練習古箏,好不容易才得空來參加這次小記者活動,希望以後會有更多機會參與《北方新報》小記者的活動,鍛鍊自己。」杜宸萱說。
敬獻哈達有講究
「敬獻哈達是蒙古族的一項崇高的禮節,那大家知道哈達一共有幾種顏色呢?」徐福玲老師話音剛落,同學紛紛舉起小手開啟了搶答模式:「白色」「藍色」「黃色」「紅色」「綠色」……
徐福玲老師拿起5種顏色的哈達進行講解:蒙古族是一個崇尚自然的民族,哈達的每一種顏色都代表著不同的寓意。白色代表白雲,藍色代表藍天,綠色代表江河湖海,紅色代表太陽,黃色代表大地。一般敬獻哈達多以藍色為主,只有大型祭祀活動才會用五色哈達,不過,敬獻哈達也是有很多講究的。
為了讓小記者們更加直觀地了解哈達的禮儀文化,徐福玲老師還讓兩位小朋友走上臺前,演示了一遍初次見面敬獻哈達的場景。只見兩位小記者每人手捧著一條藍色的哈達,互相說著祝福的話,將哈達敬於對方的頸上。「大家說,兩位小朋友敬獻哈達的方式對不對啊?」徐福玲微皺著眉頭髮問。這可難倒了小記者們,大家眾說紛紜,有的說對,有的說不對。徐福玲搖了搖頭道:「這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一種錯誤的敬獻哈達方式。兩位小朋友屬於平輩,平輩之間要用雙手捧著哈達,高舉與肩平,然後再平伸向前,略微躬身遞到對方手腕之間,彼此互換哈達,表達心中的祝福。只有長輩對晚輩,才有資格將哈達敬獻於對方的頸上,表示長者對晚輩的祝福。」徐福玲說,值得一提的是,敬獻哈達時一定要順長對疊成四幅雙楞,把雙楞一邊開口的方向整齊地對著被獻者,以示尊敬和祝福。
自己動手熬製奶茶
「大家猜猜,老師手中拿著的奶皮、奶豆腐都是什麼做成的?」在體驗蒙古族飲食文化的環節,徐福玲老師舉起手中的東西循循善誘。分屬5個桌子圍坐在一起的小記者們幾乎不假思索地回答道:鮮奶。
蒙古族一日三餐都離不開奶與肉,以奶為原料製成的食品,蒙古語稱「查幹伊得」,意為聖潔、純淨的食物,即白食。
據徐福玲介紹,奶皮是把鮮奶倒入鍋中慢火微煮,表面凝結的一層脂肪晾乾而成;奶豆腐是牛奶經凝固、發酵而成的食物;黃油則是在奶皮的基礎上提取的。「除了白食,牧民們還喜歡喝奶茶,喜歡在奶茶中泡些白食和炒米,既解渴又充飢。」徐福玲老師說著,讓同學們打開每個桌上事先放置好的鍋,教同學們親自動手熬製奶茶。倒入冷水,加熱,放入磚茶,熬出紅色的茶湯,再倒入一定比例的鮮奶……不一會兒,蒙古包裡奶茶飄香。小記者曹子菡是呼和浩特市賽罕區綠地小學的學生。「我一直沒去過草原,今天親自動手參與熬製奶茶,感覺非常奇妙,也對蒙古族文化有了新的認識。」曹子菡學著老師的樣子一邊揚著勺子中的奶茶一邊對記者說。
搏克讓孩子們著迷
午後,小記者們來到內蒙古飯店,這是中國首家五星級「草原文化」主題酒店。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大家參觀了這裡帶有蒙古族文化元素的裝飾、藝術品、圖書等。當然,最讓孩子們著迷的還是搏克這項運動。
搏克又稱蒙古式摔跤,其歷史源遠流長。
「搏克比賽特點是沒有男女、體重要求,無論面對怎樣的對手,勇者勝。因為在戰場上,無論敵人是誰,沒有選擇,你都要去奮戰,這也是鍛鍊一個人意志力最好的運動!」哈薩爾搏克俱樂部的教練告訴記者。
一旁的「小選手們」早就躍躍欲試了,可教練卻沒有直接進入主題,而是拿出墊子教他們練習翻跟頭。大家議論紛紛,教練給出的答案是,能夠自如的翻跟頭就能在比賽中極大地保護自己的頭部等不受傷害。
然而,小記者們在這項熱身運動中的表現卻不容樂觀,越是年齡大一點、體重大一些的孩子,反而不會做。
「可想而知,現在的孩子大都缺乏運動,這項很簡單的運動,有的孩子都不會!孩子們需要加強體育鍛鍊,增強體質。」教練說。
熱身運動後,小選手們身著搏克服,邁著「鷹步」走上場。根據比賽規則,選手膝蓋以上的部位著地就算輸。比賽正式開始,男子隊的兩名男選手迅速進入對決。場上觀眾的加油聲、吶喊助威聲此起彼伏。
很快,男子組誕生了冠軍。女生們也毫不示弱,個個進入對決狀態。直到活動結束的哨聲吹響,他們還緊緊抓住對手不放,要一爭高下。
「我覺得我能贏得冠軍,雖然很累,但是最後我發現,需要贏得對方,就要順勢而為,朝著對手需要的方向倒下,瞬間反擊,然後制勝!」男子組冠軍馬睿祺賽後分享了自己的戰術技巧。
「我一上來幾乎就想讓對方倒下,太猛了,這種著急的心理導致我很快就失敗了,越是想勝利,越是失敗的快!」小記者郭雨誠說。
「我想既然比賽,我就要奮戰到底,不能放棄,我不知道對手比我多出20斤,我也不知道自己竟然能和對手戰平,這讓我很驚奇!」
小記者們在活動後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他們為搏克勇士的故事感動,更愛上了這項特殊又神奇的運動。(文·攝影/記者 張巧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