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蒙古族傳統文化魅力

2020-12-27 內蒙古新聞網

  歷史上逐水草而居的草原牧民是怎樣生活的?又有著怎樣獨特的民俗文化?為了讓孩子們從小了解並熱愛家鄉文化,9月22日,北方新報社聯合自治區團委舉辦了「民族團結進校園,同心共築中國夢」主題活動,組織小記者們進行了一次蒙古族文化體驗之旅,大家走進蒙古包,自己動手熬製奶茶、品嘗白食、體驗搏克……感受蒙古族傳統文化的魅力。

  歌曲對壘

  9月22日8時許,27名小記者走進呼和浩特市第四中學,在教學樓屋頂天台上的蒙古包,歡快地玩起了歌曲對壘,大家分成5個小組,你方唱罷我登場,好不熱鬧。

  活動現場,自治區團委統戰部副部長陳彩霞看著孩子們純真的笑臉欣慰地說:「內蒙古自治區是一個以蒙古族為主體、漢族為多數的多種民族聚居區。所以,今天特意舉辦這次『民族團結進校園,同心共築中國夢』主題活動,讓大家感受蒙古族文化的魅力。」

  了解蒙古族服飾

  在了解蒙古族服飾文化活動現場,身著一套橙色蒙古袍的徐福玲出現在小記者們的面前,徐福玲是呼和浩特市第四中學的老師,從事蒙古族文化教學工作有三十餘年。活動一開始,她就指著自己的著裝問:「大家來說說,蒙古族為什麼要穿蒙古袍呢?」

  「防蚊」「方便騎馬」……小記者們爭先恐後地回答。

  「不錯,蒙古族是一個馬背民族,無論男女都要身著蒙古袍,這與傳統的生產生活離不開關係。」徐福玲說,蒙古袍一般比較肥大,便於鞍馬騎乘,穿在身上是一件衣服,脫下來還可以當被子蓋。事實上,一套完整的蒙古袍,除了長袍,還有腰帶、飾品等組成,地區不同樣式也有所不同,但其功能卻大抵相同。說著,徐福玲還給小記者們現場展示了腰帶的功能,將家中珍藏的火鐮和蒙古刀掛在腰帶上,讓小記者們觀摩學習。「這是蒙古男兒必佩的東西。因為蒙古族要經常在野外放牧,有時候遇到大雪封山等困難,火鐮和蒙古刀都是自救的工具,既可以打獵又可以防身,不至於在野外被凍死餓死。」徐福玲解釋。一般蒙古族姑娘出嫁的時候,娘家必會為其準備一副上好的頭飾,價格相當昂貴。頭飾多為紅珊瑚、金銀、松石、瑪瑙等原料製作。

  「沒想到蒙古族服飾文化如此豐富多彩,通過老師的講解,讓我對蒙古族的歷史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也學到很多知識。」來自託克託縣的小記者杜宸萱說。當天,她和媽媽專程趕來參加活動,「只因平時學業繁忙,周末還需要練習古箏,好不容易才得空來參加這次小記者活動,希望以後會有更多機會參與《北方新報》小記者的活動,鍛鍊自己。」杜宸萱說。

  敬獻哈達有講究

  「敬獻哈達是蒙古族的一項崇高的禮節,那大家知道哈達一共有幾種顏色呢?」徐福玲老師話音剛落,同學紛紛舉起小手開啟了搶答模式:「白色」「藍色」「黃色」「紅色」「綠色」……

  徐福玲老師拿起5種顏色的哈達進行講解:蒙古族是一個崇尚自然的民族,哈達的每一種顏色都代表著不同的寓意。白色代表白雲,藍色代表藍天,綠色代表江河湖海,紅色代表太陽,黃色代表大地。一般敬獻哈達多以藍色為主,只有大型祭祀活動才會用五色哈達,不過,敬獻哈達也是有很多講究的。

  為了讓小記者們更加直觀地了解哈達的禮儀文化,徐福玲老師還讓兩位小朋友走上臺前,演示了一遍初次見面敬獻哈達的場景。只見兩位小記者每人手捧著一條藍色的哈達,互相說著祝福的話,將哈達敬於對方的頸上。「大家說,兩位小朋友敬獻哈達的方式對不對啊?」徐福玲微皺著眉頭髮問。這可難倒了小記者們,大家眾說紛紜,有的說對,有的說不對。徐福玲搖了搖頭道:「這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一種錯誤的敬獻哈達方式。兩位小朋友屬於平輩,平輩之間要用雙手捧著哈達,高舉與肩平,然後再平伸向前,略微躬身遞到對方手腕之間,彼此互換哈達,表達心中的祝福。只有長輩對晚輩,才有資格將哈達敬獻於對方的頸上,表示長者對晚輩的祝福。」徐福玲說,值得一提的是,敬獻哈達時一定要順長對疊成四幅雙楞,把雙楞一邊開口的方向整齊地對著被獻者,以示尊敬和祝福。

  自己動手熬製奶茶

  「大家猜猜,老師手中拿著的奶皮、奶豆腐都是什麼做成的?」在體驗蒙古族飲食文化的環節,徐福玲老師舉起手中的東西循循善誘。分屬5個桌子圍坐在一起的小記者們幾乎不假思索地回答道:鮮奶。

  蒙古族一日三餐都離不開奶與肉,以奶為原料製成的食品,蒙古語稱「查幹伊得」,意為聖潔、純淨的食物,即白食。

  據徐福玲介紹,奶皮是把鮮奶倒入鍋中慢火微煮,表面凝結的一層脂肪晾乾而成;奶豆腐是牛奶經凝固、發酵而成的食物;黃油則是在奶皮的基礎上提取的。「除了白食,牧民們還喜歡喝奶茶,喜歡在奶茶中泡些白食和炒米,既解渴又充飢。」徐福玲老師說著,讓同學們打開每個桌上事先放置好的鍋,教同學們親自動手熬製奶茶。倒入冷水,加熱,放入磚茶,熬出紅色的茶湯,再倒入一定比例的鮮奶……不一會兒,蒙古包裡奶茶飄香。小記者曹子菡是呼和浩特市賽罕區綠地小學的學生。「我一直沒去過草原,今天親自動手參與熬製奶茶,感覺非常奇妙,也對蒙古族文化有了新的認識。」曹子菡學著老師的樣子一邊揚著勺子中的奶茶一邊對記者說。

  搏克讓孩子們著迷

  午後,小記者們來到內蒙古飯店,這是中國首家五星級「草原文化」主題酒店。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大家參觀了這裡帶有蒙古族文化元素的裝飾、藝術品、圖書等。當然,最讓孩子們著迷的還是搏克這項運動。

  搏克又稱蒙古式摔跤,其歷史源遠流長。

  「搏克比賽特點是沒有男女、體重要求,無論面對怎樣的對手,勇者勝。因為在戰場上,無論敵人是誰,沒有選擇,你都要去奮戰,這也是鍛鍊一個人意志力最好的運動!」哈薩爾搏克俱樂部的教練告訴記者。

  一旁的「小選手們」早就躍躍欲試了,可教練卻沒有直接進入主題,而是拿出墊子教他們練習翻跟頭。大家議論紛紛,教練給出的答案是,能夠自如的翻跟頭就能在比賽中極大地保護自己的頭部等不受傷害。

  然而,小記者們在這項熱身運動中的表現卻不容樂觀,越是年齡大一點、體重大一些的孩子,反而不會做。

  「可想而知,現在的孩子大都缺乏運動,這項很簡單的運動,有的孩子都不會!孩子們需要加強體育鍛鍊,增強體質。」教練說。

  熱身運動後,小選手們身著搏克服,邁著「鷹步」走上場。根據比賽規則,選手膝蓋以上的部位著地就算輸。比賽正式開始,男子隊的兩名男選手迅速進入對決。場上觀眾的加油聲、吶喊助威聲此起彼伏。

  很快,男子組誕生了冠軍。女生們也毫不示弱,個個進入對決狀態。直到活動結束的哨聲吹響,他們還緊緊抓住對手不放,要一爭高下。

  「我覺得我能贏得冠軍,雖然很累,但是最後我發現,需要贏得對方,就要順勢而為,朝著對手需要的方向倒下,瞬間反擊,然後制勝!」男子組冠軍馬睿祺賽後分享了自己的戰術技巧。

  「我一上來幾乎就想讓對方倒下,太猛了,這種著急的心理導致我很快就失敗了,越是想勝利,越是失敗的快!」小記者郭雨誠說。

  「我想既然比賽,我就要奮戰到底,不能放棄,我不知道對手比我多出20斤,我也不知道自己竟然能和對手戰平,這讓我很驚奇!」

  小記者們在活動後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他們為搏克勇士的故事感動,更愛上了這項特殊又神奇的運動。(文·攝影/記者 張巧珍)

相關焦點

  • 走近皮影戲 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走近皮影戲 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2020-11-30 16:35:26   來源:淮北新聞網
  • 感受傳統文化 體驗藝術魅力
    原標題:感受傳統文化 體驗藝術魅力   12月17日,青島市即墨區龍山中心幼兒園開展「傳統
  • 端午節假期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端午節假期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2020-06-26 13: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聚焦」|蒙古族經典,千古傳唱,感受格斯爾文化的魅力!
    赤峰市巴林右旗歷史文化悠久。紅山、蒙元、巴林石、格斯爾等文化交織共融,冠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格斯爾文化之鄉」「中國好來寶之鄉」「中國巴林石之都」等美譽。格斯爾文化是中國少數民族三大英雄史詩之一的《格薩爾》經藏傳佛教傳入蒙古地區之後,同蒙古族悠久的歷史和文化相融合,經過蒙古族人民的不斷加工再創作,形成的蒙古族人民喜聞樂見、具有獨特民族風格的一種藝術形式,是涵蓋歷史、宗教、文化、民族、藝術等多個學科內容的學術文化價值極高的巨型文化遺產。
  • 親子體驗之旅—多利·桃花源,體驗傳統文化魅力,感受傳統文化
    現代農耕自然體驗,感受科技對傳統行業的改變。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感受豐富多樣的傳統文化。團隊協作、 挑戰自我、在競爭與合作中感受團隊的力量。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農耕技術。與傳統的灌溉方式相比較,滴灌技術可節水35%至50%,水和肥利用率高達90%。有機蔬菜種植(植物水培)廢棄的花盆、快遞盒子,加上我們的營養液和有機菜苗,就是一道綠色的風景。鍛鍊孩子的動手能力,用雙手種一顆屬於自己的蔬菜,感受勞動之後帶來的成果和喜悅吧!
  • 非遺進課堂讓學生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本次活動通過抗疫主題非遺展和非遺小課堂兩種不同形式,引領學生感受傳統文化魅力,增強民族文化自信,讓非遺教育真正走進校園、走進課堂,讓學生們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傳承非遺文化。全校近兩千名師生參與此次活動。 此次活動由深圳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主辦、深圳博物館(深圳市非遺保護中心)承辦,光明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光明區公共文化藝術發展中心協辦。
  • 臺北: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孫悟空、媽祖、哪吒、財神爺大型偶像在喧天的鑼鼓聲中,吸引著成千上萬市民好奇的目光;戲臺上鴻勝醒獅團的《夜遊龍宮》、露天電影院放映的《梁山伯祝英臺》令人叫絕……  「文化是可長可久、靜水流深」。在人山人海中臺北市文化局長龍應臺說。  與此同時,臺灣最著名的現代舞團的雲門舞集,也向市民推出新作《行草》的開放排練。舞蹈家們在王羲之、蘇東坡、懷素等書法名家的手書背景前律動起舞。
  • 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海口龍華區開展家庭親子閱讀活動
    活動現場,小朋友們學習製作燈籠,感受傳統文化魅力。海口日報記者周慧 攝12月22日,海口龍華區婦聯在丁城幼兒園開展書香飄萬家之「傳統文化 中國好家風 」家庭親子閱讀活動。活動通過豐富的閱讀志願服務活動,為社區30位親子居民推廣中國好家風文化。
  • 湖北學子云支教:傳承民俗文化,感受傳統魅力
    (通訊員 向雪穎)民俗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燦爛的瑰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促進民俗文化的傳承與發揚,讓孩子感受傳統文化魅力,增強愛國主義情感,提高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8月7日,湖北第二師範學院「情暖京山」暑期志願服務隊的志願者們給湖北省京山市羅店鎮的孩子們上了一堂以「民俗文化我傳承」為主題的活動課。
  • 青島東川路小學:傳承傳統文化,感受漢字魅力
    為了增加師生的閱讀興趣,感受語言、漢字的魅力,挖掘傳統文化的底蘊。青島東川路小學邀請知名專家王澤釗老師,為師生帶來兩場別開生面的閱讀拓展課。教師專場——感悟語言魅力11月17日下午,語文老師們相聚古色古香的圖書館,靜靜聆聽王澤釗老師《閱讀人生》主題講座。
  • 河南省中牟一高:走進農耕文化遺產搶救館 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河南省中牟一高:走進農耕文化遺產搶救館 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2020-12-15 17: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民俗丨蒙古族傳統兒童遊戲有哪些?
    蒙古族傳統遊戲是蒙古族人民在民族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經過不斷加工而形成的,能滿足不同年齡、性別和不同性格的人們的要求,深受蒙古族人民及草原其他民族的喜愛。本文就蒙古族的遊戲教育的內容和作用進行探討,使更多人了解蒙古族的遊戲教育。
  • 穹廬之下 | 汲取多元文化 促進教育發展——蒙古族文化及教學展示...
    包頭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城市。包頭的城市名稱就來源於蒙語「包克圖」,蒙古族傳統文化在這座城市一直得到重視和發展傳承。我國56個民族共同構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
  • 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成都「青羊娃」靈動渲染油紙傘
    為豐富轄區內青少年的暑期生活,近日,成都市青羊區東坡路社區教育工作站開展了「傳承傳統文化 快樂暑期行之彩繪油紙傘」活動。讓大家在體驗DIY樂趣的同時,更近距離地接觸中國的傳統工藝之美。活動相關負責人表示,開展此次活動,不僅讓孩子們枯燥的暑期生活多了一份樂趣,也培養了他們的動手能力,在提升審美情趣的同時,更有助於他們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宋得恩)
  • 皮影戲進校園:讓孩子們從製作到演繹感受地方傳統文化魅力
    皮影戲進校園:讓孩子們從製作到演繹感受地方傳統文化魅力  【解說】走進一間50平米左右的教室,牆上掛滿了各式各樣的皮影,桌子上擺放著製作皮影的材料、工具,中間有一個簡易的舞臺,白色幕布後面,三五個學生拿著自己製作的皮影,正在演繹現代皮影戲「足球小將」。
  • 湖北宜昌:端午文化節相約「雲端」 感受中國傳統文化魅力
    此次融入「雲端辦節」思路,將疫情防控與文旅推廣並重,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屈原愛國主義精神,充分展示湖北宜昌「中國詩歌之城」形象魅力,進一步提升宜昌知名度和美譽度。  據市文化和旅遊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此次「端午文化旅遊產品全球創意設計大賽」旨在通過端午文化旅遊產品創意設計大賽的活動形式,促進關於傳統端午文化在新時代背景下的新傳承,選出宜昌市端午文創特色產品,展示宜昌市文化旅遊產業新形象,助推文化旅遊產業高質量發展。
  • ...重大項目「國內外蒙古族傳統生態文化文獻整理與研究」開題論證會
    11月1日上午,由我校民族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蘇和教授擔任首席專家的2019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國內外蒙古族傳統生態文化文獻整理與研究」開題論證會在霍林河校區勵志樓213會議室舉行。王蘇和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國內外蒙古族傳統生態文化文獻整理與研究」,基於我校民族學、蒙古學等學科的優勢資源,體現了我校特色學科、優勢研究的發展前景。他希望通過重大項目的承擔和研究,為加快學科建設的步伐和研究梯隊的建設做出貢獻。
  • 天津武清區:泥塑課堂進校園 讓學生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天津的泥塑作品技藝精美、享譽世界,在我國傳統民間手工藝史上佔有重要位置。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現在的孩子接觸到泥土的機會越來越少,民間泥塑技藝也在慢慢流失。為讓孩子接觸大自然,更為傳承天津民間藝術,2017年9月在校領導的支持下,我們的泥塑工作室成立了。」 泉昇小學所處的黃莊街土質沙量低、雜質少、膠性強,是製作泥塑的上乘材料。張暘就地取材,沿用古法製作泥坯。
  • 感受戲曲,彰顯傳統文化魅力,郴州市八中「戲曲進校園活動」報導
    文圖/鄧紅兵 譚繼紅為傳承戲曲文化精粹,提升同學們對戲曲文化的興趣,培養同學們的戲曲文化素養,幫助同學們了解戲曲文化知識,6月29日下午,湖南省崑劇團的專家名角蒞臨我校送戲上門。活動中,國家一級演員梅花獎得主雷玲老師為孩子們介紹了崑劇知識。
  • 感受貝雕魅力 傳承非遺文化
    感受貝雕魅力 傳承非遺文化 2020-12-15 10: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