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魚有很多名字:鞋底魚、半邊魚、板魚、鰈鯋魚、比目魚……魚兒有這麼多的名字,主要是因為它長得實在是太特殊了,人們總想要給它找出一個貼切的。不過,這些名字中多多少少透露了它的一些形態特徵:身體單薄、平扁,兩眼長在頭部的同一側。
古書中說,箬葉魚必須要兩條魚並排著行動才能在水中前進。箬葉魚的來歷非常有意思。傳說,越王有一次吃魚的時候只吃了一半,把剩下的一半丟進了水裡。沒想到這一半魚竟然在水中復活了!但它只有扁扁的一半身體,於是人們又叫它「王餘」。還有一個傳說是,有一種叫王餘的魚,有一天,大水衝毀了堤岸,但它們不想離開,無意間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才明白「原來我還有另一半」,於是便兩兩挨在一起遊走了。
傳說終歸是傳說,現實中的比目魚並不是兩條並排著前進的。它們大多數時候是獨居的,並不喜歡結伴而行。在遊動的時候,它們喜歡搖動著自己扁平的身體向前運動。箬葉魚的身體一側為白色,另一側顏色稍暗,與周圍環境的顏色很相近,而且這一側的體色還會隨環境不同而改變,堪稱生活在水中的「變色龍」。它總是平臥在海底有泥沙的地方,將暗色的、長有眼睛的一側朝上。比目魚在全世界的分布比較廣泛,我國渤海、黃海、東海、南海的近海水域都可以見到它們的身影。
清宮海錯圖》《博物志》云:比目魚,兩魚併合乃能進。《匯苑》云:比目不比不行。南越人稱為梭魚。《字彙·魚部》曰魪、曰鰈、曰魼,並注為比目魚。《爾雅翼》曰:比目形如牛脾,身薄鱗細,紫黑色,半面無鱗,一魚一目而無划水。《江東志》曰膾殘魚。《錢塘志》曰箬葉魚。《南粵志》曰板魚。《福州志》曰鰈鯋魚。名雖異而形則同,而世俗則因《爾雅翼》之說而曰「比目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