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許嵩廬州月:廬州月光,灑在心上,月下的你不復當年模樣
廬州月光,灑在心上,月下的你不復當年模樣。
明明都已經約定好了,等他考取功名回來娶她的。哪怕自己做了這麼多的努力,可還是反對不了家人,並且隨著沒有希望,日復一日的等待。最後,她終究是選擇相信他不會回來了。橋上滿是成雙入對的戀人,月光下,他獨自立在艄頭,看著橋邊開的正盛的芍藥花,耳邊有風,柔柔軟軟的,思緒便不由得開始隨著烏篷船緩緩搖晃。
那一晚,他開始頻繁回憶起與她在一起的時光。他記得小的時候,她總是很笨,不愛說話,會經常被別的小孩子欺負,然後他就會上演郎騎竹馬來,然後折一枝青梅送給她的好戲,哄她開心。等長大了,他要上京考取功名,宿昔不梳,十年寒窗。縱然辛苦,她也願意無怨無悔的陪在他身邊,因此經常會顧不上梳洗打扮。於是他就笑她,說女子不注意妝容,可是會被別人笑話的。彼時,也是鶯飛草長的三月,陽光正好,柳絮翻飛。她害羞的坐在梳妝檯前,臉頰通紅,而他正端坐在她面前,仔細的為她畫著眉,像在勾勒一副明媚溫馨的春景圖…
臨行時,她只是再三囑咐要加餐飯,知冷暖。從始至終,都沒有什麼銘心刻骨的誓言,因為她不會去刻意要求他什麼。她送給他縫好的香囊,裡面裝了一縷青絲。人道海底深,不抵相思半。她對他,從來都只有滿心的情意與溫柔。他看著她逐漸消失在蕭瑟的光景裡,可還能分明的看到她朱唇輕啟,似在念叨什麼。
若說柳永的「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是自己科舉失意的一紙牢騷言的話。那麼廬州月中的他,則要痛苦的多,「半生浮名,只是虛妄」,因為現實的種種原因,自己雖然贏了名利,卻失去了寶貴的愛情,他註定只能活在內疚自責的回憶中。因為自己的失約,當年的佳人定飽受離別之苦,憔悴不堪,又或者早已經嫁作他人婦也說不準。總之,當年的美好一去不復返,徒留相思。
而這種相思又不像《青花瓷》中主人公對那個充滿江南煙雨氣息的女子那般單純的美的欣賞與留戀。《廬州月》中的他與她明明彼此深愛著對方,卻因為他的變節,卻讓雙方都遭遇求之不得的苦楚。如果說《青花瓷》將女主人公的美和男主人公對她的朦朧的愛戀鐫刻在墨色古香的青花瓷上,營造的是一種如鏡花水月,不可湊泊之美的話。那麼,《廬州月》就藉助亙古不變的月色表達出一種得而復失,而終不可得的令人痛徹心扉的殘缺之美。
十年前初聞許嵩的歌,就覺得寫歌詞的人太懂人心,這麼唯美的意境,這麼悽慘的愛情,居然全都融入了詞曲之中。後來還了解到,許嵩的大部分歌曲,不僅歌詞是自己寫的,譜曲是自己譜的,唱也是自己唱的,深深地被許嵩這種「一條龍」的創作行為所折服。如今,再次聽到許嵩的歌,真的覺得許嵩一直走在時代的前沿,幾年前的老歌,現在聽起來居然還是這麼有感覺,甚至還時不時的觸景生情。
十年過去了,我們成長了,許嵩也成長了。唯一不變的就是心中的那份信仰,那句音樂純粹,愛V絕對。